新兵连(小说)
人民军队是个革命的大熔炉,有志青年人,在这里千锤百炼,锻炼成长……
——题记
文/卢永信
1985年10月,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正纷纷淋淋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进入深秋,天气转凉了许多。街道上行人不多,偶尔有人也是匆匆而过。金城人民路向前行不足百米,便有一座高大的门楼矗立于此,巨大的军徽挂在门楼正中间,两边插着几面红旗。门口的哨兵威严的站在岗楼边。门牌上有通讯团的标识,一看,就是通讯团部所在地了。偶尔有进进出出的军人,威严而庄重地列队行走,给人一种威武雄壮的感觉。

军营大门左侧有一排洁白的砖瓦结构的营房,操场上有几个新兵在训练,这里就是通讯团的新兵连。此刻班长肖杰正组织新兵进行队列训练。“王哲,出列”肖班长一声命令,只见一个身着新军装个子不高的小战士应声出列。肖班长站的笔直,大声喊着口令“听口令,正——步——走”只见小战士王哲手忙脚乱,同手同脚扭着身子在队列前慌乱的摆动着步伐。“停止,注意力集中,看我示范!”肖班长在队列前,当场做起了示范动作。操场上热火朝天的训练着队列步伐,在训练场中间来回检查,瞩目着整个训练的杨连长,此刻陷入在沉思之中。
杨连长,身高一米八,高大威猛,今年二十八岁,是从陕西咸阳农村入伍的,从军校毕业已经五年了。这次团部把他调来训练新兵,确实感到肩上担子不轻。他想起团首长的叮嘱:“这次这一百二十个新兵就交给你了,三个月时间,必须给我培训出合格的军人。” 他和郝指导员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首长的信任,就立下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请首长们放心!训练新兵是件特别艰苦的工作,他和郝指导员接连几天都开会研究训练方案,操心着这一百多号新兵。

这天肖班长发现王哲训练老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好像有心事的样子。就在训练结束后,主动找王哲谈心,也在王哲的几个老乡处了解情况。看到王哲个人日用品不全,就用自己的津贴费给王哲添置日用品。终于王哲打开了心扉,给肖班长透露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原来王哲家地处山区,很早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拉扯他们几个孩子长大不容易。家庭情况比较贫苦,最近老母亲又重病在身。心里边特别担心家里人。听到这个情况,肖班长立即利用晚上召开班务会,并向杨连长和郝指导员,汇报了实际情况。连委会决定在全连开展 “为战友献爱心”活动。连长指导员带头捐款,大家热情很高。不几天连部就把五千多元的捐款寄到王哲母亲手中。老人接到部队的捐款特别感动,写来感谢信,对人民军队大加赞扬,并鼓励王哲在部队好好服役,为家乡人民增光添彩。杨连长和郝指导员也借此机会,大力宣传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进一步促进了新兵训练的劲头,使他们在训练中时刻保持了高昂的情绪。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熄灯号已经吹响好一阵子了。操场军体体械上还有人影,杨连长查哨回来一看,只见黑影原来是新兵王哲,正在刻苦训练军体单双杠,“早点休息吧!” 杨连长疼爱地看着王哲。连长,我再训练一会儿”,看着额头汗渍渍的这个刻苦训练的新兵,杨连长心里满意的一阵喜悦。昨天,团首长来新兵连检查,看到热火朝天的训练场面和新兵们的精神面貌,特别满意,在党委会上团首长对新兵连和杨连长、郝指导员大加赞扬。
很快三个月即将过去,新兵训练就要结束了。师部决定举行全师新兵汇报成果表演。结果通讯团新兵连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新兵王哲也获得全师新兵训练标兵的称号。受到师首长的赞扬。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新兵连训练场上响起嘹亮的歌声,迎着朝阳,军旗当空高高飘扬,杨连长郝指导员正率领着整齐的队伍威武雄壮地走向前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卢永信,网名:云中飞龙,陕西西安人,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各大网站和微信平台,小说、散文、诗歌均有涉猎,尤以散文见长,近一两年创作数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