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如果把两个事物进行意象合到一起呈现,就有想象的难度。不过把三个意象弄到一起,整成复合意象,就更难。
136.我一直认为因为不读中国古典诗人的人,是浅薄的。尽管古诗的表达方法没有现代诗丰富,而且有很多程式化的东西,这才形成”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互模仿者众多,有创意者少。仅仅就诗歌而言,现代诗是从古诗、从近代诗进化而来,心中无传统,诗歌就没有根。
137、我一直不排斥粗砺, 尽管我更喜欢典雅一点的诗歌,喜欢从优美的风景中过滤出来的诗歌。但是我不排斥粗砺,更不排斥情节l化的口语诗歌。
138,诗歌的速度,不能像赛跑运动员那样奔跑,它常常是另一种形态;用慢来呈现快。而且也不是速度越快的诗歌越能征服读者,速度太快了反而会让读者感到恍惚,况且诗歌的形式又常常以表达言外之意,或者说是表达那些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东西。
139,简明先生说,他喜欢从容又敏捷的叙述,我亦是。从容是诗歌的本来的状态,有经验的诗人从来不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叙述,为的是躲开浮躁的情绪。想当年的那些抗战诗歌虽然有战斗性,但缺乏内力。
《诗歌感悟》(二十七)
140.我力求 自己的诗歌写作。努力通透一些,再通透一些。对于诗歌写作中的(复调)我是很谨慎的。因为它不仅仅难以驾驭。更重要的 容易掉进语言的泥潭。我努力。让复调也要奏响出通透的声 因为世界上的诗歌千万种。但诗歌的呼吸只有一种。只有诗歌自由的打开毛孔去的时候。才会感染人,也会感染自己。
141.也许在诗歌写作的时候,胡乱胡言乱语也是一种风格。但我不想趟这一潭浑水,在人类之处,也许混沌也是一种美。但人类不行,诞生了几千年,几万年了,那种回到原始的想法,无疑是很拙劣的。先锋派诗人好像对这个充满了兴趣。但我对这个敬而远之。
142.王家新先生到邯郸,我当时才30多岁吧。冒昧地向先生提了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即是如何处理写作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尴尬?经过30多年生活的磨砺,答案已经出来了。现实生活与诗歌学的之间是矛盾的,又是平衡的,二者之间站着一个基本点,即是一个诗人首先做到的是要活命,然后才能写作。
143.有人说一个诗人要做的最大的事,就是在一生当中不停的挖掘自己。我认为这句话是忽悠人的。自己是一个很抽象的字眼。有的人挖掘除了珍珠更多的人挖掘出了石头。这真的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所以与其硕士挖掘自己不如放开力量去挖掘世界。向世界吸取更多的能量。
144.是人们也是平常的人。平时做着平常的事。只有写诗的时候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尽管这样。大多数诗人选择的物像最多是星星,月亮,太阳。他们的想象力无法再深入宇宙。(也受到。限制)但是宇宙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每天一隐形的姿态,敢于人类的生活。当然也干预世人的生活。诗人写一首诗的时候,也许是个人的私密。但是这个私密不应该只写给自己。同时也是写给宇宙的。
《诗歌感悟》(二十八)
145.有人说诗人的思维是逆向思维,对吗?也对也不对。诗人的思维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思状态维呢?当然是自然思维,也是幽微思维,是顺着自然的纹理,逐步深入大自然内部,展现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不可思议的那一面。
146.好的句子的出现有偶然的因素,但更是必然出现的。这些句子藏在诗人的心里,在适当的时候就跑了出来,让读者惊讶不已,啊?原来诗歌的句子还可以这样写!
147.在诗歌写作中,到底是灵魂找到了肉体。还是肉体找到了灵魂?我认为这是一个悖论,因为肉体和灵魂是从来不分离的,肉体内隐藏着灵魂,只不过有的时候藏得很深,有的时候喷薄而出。
148,我认为诗人的浪漫来源于热爱自然,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艳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的思维深入大自然,就有了不可思议的浪漫。浪漫只是诗歌的花朵,而不是诗歌的果实。
149.网络诗歌正在出现你沙俱下的局面。你到底是做一块儿金子,还是做一粒沙子?其中最大的差别是你有没有自己的东西?有没有自己的世界?有没有自己的定力?
《诗歌感悟》(二十九)
146.诗歌并不是用来解密的,无论是别人的秘密还是自己的秘密,该藏的还是藏着。把秘密告诉别人,最多是泄密,而不是写作。”秘密”在诗歌写作中可以催发优秀作品的诞生,但是永远不可代替诗歌创作本体,而且是一旦陷入解密的陷阱,就往往变得失去理性,陷入不能自已。
147.一个人在心情静好的时候可以写诗,写的是人和大自然美好的瞬间。但是人们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诗人也是这样,因为人的心情不好是生活的常态,生活的愉悦也往往瞬间即逝,而且岁月静好的事往往是写给个人的,也会把自己陷入孤芳自尝,自恋不已的危险境地。
148,当一个人的情感到了奔波汹涌的时候,这还不是写作诗歌的最佳时期,往往需要收一点,再收一点。当理性和感性并驾齐驱的时候,才是写作时刻最佳的时候。当然,每个人的解脱习惯不一样,有一点是必须认识到的。诗歌写作属于感性写作,但是并不抛弃理智,当一个人的思想处于弱智的时候,写出的时候,哪怕再煽情也是苍白的。
149,诗歌写作最怕出现出”正义”这样的字眼,诗歌写作不用承担起律师的责任,也不是去教众人如何明辨是非,而是让坚硬的心房变得柔软一些,让浑浊的眼睛变得更清澈一些。尽管这样的努力,也会让不相干的人认为是弱智的,但心存良知的人,永远会记得诗人为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
150.每一位诗人在写作的过程中都会受到有限和无限之间的折磨,都要应对这个漫长的考验。每个诗人都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够走出有限,走向无限,但低头望去,自己的诗歌还是在有限的小圈子里舞蹈……这确实是一种宿命。对于诗人来说,努力走向无限就足够了,具体能走到哪里,是上帝决定的。
151.诗歌写作,是不是写的越新奇越好呢?否,太阳下面无新事,只需表达得独特点,即可,可以写的非常像某一个人,一旦非常像了,就意味着重复,就意味着的嚼别人的牙慧。一个诗人是哪怕自己写得再笨拙,也不要一味摹仿,要有这样的气度”任何人的任何作品都只是我的营养”。
152.诗歌,有的时候是个好像一个痒痒挠,触动内心的微妙的地方。但是人内心微妙的地方多不多?你的,我的,他的,大家都有相似的经历,有相似的感受。一个人长久找出”微妙”很难,如果有,那就是太幸运了。
153.我以为小说最接近诗歌。而散文是小说和诗歌的说明语,很难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些散文记录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是个人的是心灵事件,但依然是粗疏的,白描的,难于达到《红楼梦》那样的高度和《天问》那样的宏伟浩瀚。
154.我以为散文只是一种讲究”流露”的文体,不似诗歌在于呈现(小说亦是),虚实结合。散文无法虚构,是散文一大缺点,反过来说,散文如果可以虚构,便不是散文了,”流露”无法比拟”呈现”,所以散文可以泛滥成灾,诗歌无法泛滥,小说更不行。
《诗歌感悟》(三十)
155.简明先生把诗歌看得很高,把诗歌与战争、宗教並列,战争改变人类生活走向,宗教事关人类终极状态,而诗歌呢?在诸多文体中,因为深深打动了人类心灵,才显得与众不同,在当代社会,无论诗怎样被边缘化,诗人以及诗歌对于人类心灵的慰藉和救疗作用,是不会停止的(也许诗人的物质生活状态很糟糕)。
156.俄罗斯诗人谢.叶赛宁,”按照俄罗斯的方式敞开胸前的衬衫”,那么有谁按照中国的方式敞开衬衫呢……中国现代诗过度迷恋外国诗歌,这是”历史”造成的,问题在于如何走出摹仿,找到自己的筋骨和声音,找出汉语不同于其它语言的特点,用中国的瓶子装外国的酒,找出新的诗歌传统:自由,内钦,关注真正的民生,牺牲与气节。
157.诗人的生活可放任,但不可放荡,不可学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沉迷于鸦片(抑或嫖娼?)有意识在”黑色的生活”中生活……最终写出了《恶之花》(成为颓废派经典),也不知道哪位中国诗人写出中国式的《恶之花》?面对现实,总比拔着头发升天更靠谱一些。
158.一部诗集的诞生是一个诗人写作个性的综合,可是笔者悲哀地看到了大量平庸的诗集,不要说在诗歌艺术上有所突破,连起码棱角都没有……当一个普通人可以平庸,当一个诗人平庸化就等于犯罪,因为你是给人们提供精神食琅的,诸者溪你的诗应该是心明眼亮,如果更更糊涂,更平庸,还要你做什么?
159.诗人完全可以写出很漂亮的散文,北岛,舒婷等人已经开始这样做了。诗人写散文有天然优势,因为散文是平面叙述,而诗歌是立体叙述、抽象叙述,所以显得轻车熟路,从诗歌走向散文很容易,从散文走向诗歌很难。必须指出,由于散文是一种”流露体”,对于作者的格局就要求格外高,作者心中有多大的格局,就”流露”出来多深的文字,常常有作者感叹自己的散文不深刻,原因不在技术,而在于格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井”,你有多深的井,才能喷出多高的水。
160.一般人认为散文好写,花花草草,小狗小猫,烹调饮食皆可成文(消费散文)。岂不知这类散文也是需要有”背景”的,汪曾祺写了不少漂亮的饮食散文,也易把人带入误区,以为写几种”舌尖上的中国”便可立足于文坛,忘记了汪先生在什么条件下推出了什么样的菜品,与什么人同尝这样的菜品,关健是在什么时间……比如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在张家口能吃几个山药,就了不起。由菜品想起特殊的生活背景,这是汪先生贡献,有些人把汪先生的烹调散文当作菜谱去读,与汪先生的原意跑偏了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