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学忠

沙沟乡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距离区政府约12公里,树尔湾村是乡里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山区,民风淳朴,交通闭塞,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较多,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
树尔湾是贾氏家族世代居住、生活的地方,哺育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代代先辈们,见证了先辈们的苦难岁月,承载了贾氏几代人的喜怒哀乐。贾文芳生于斯,长于斯,先辈们一身风尘拖着疲乏的身体但不肯向艰难困苦的生活低头的可贵精神,培养了他,熏陶了他,激励着他,他对这里的一切充满着热爱,为之欢笑、为之忧伤、为之痴情、为之忘怀。
中国地形西高东低,是青藏高原的冰雪融水,输送东南,滋润国土,繁衍子民。而它却把高寒、荒漠、风沙、贫瘠留给自己。生长在青藏高原上的生命,无论是参天大树、低矮灌木还是人,都有一种顽强、坚忍的牺牲精神。贾文芳的前半生,就是在苦寒贫瘠的沙沟树尔湾度过的。正因此,它给贾文芳的一生打下了勤劳坚强和独立思考的人生底色。
贾文芳出生时家境十分贫寒,但他不肯向命运低头,面对一穷二白的家乡,他感觉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循着前人的履痕,他从家乡树尔湾出发,一路走向了平安区市区,走向了广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带头创业致富,取得了不凡的业绩,成为远近闻名、颇具实力的民营企业家。
为了拓宽来之不易的业务,为了事业更上一层楼,贾文芳四兄弟及其家人虽常年居住生活在海东市平安区城市内,在这浮华、喧嚣、弥漫着躁动气息的城市,他梦牵魂绕的还是家乡沙沟乡树尔湾村,心里始终放不下的还是树尔湾,最牵挂的还是树尔湾的亲人。
往事峥嵘,祖辈们的艰辛,祖辈们历经的磨难,提醒贾文芳时刻保持清醒,促使贾文芳勇往直前;祖辈们的淳朴善良,邻里乡亲间的深情厚谊,促使贾文芳一刻也不敢忘本。出身社会底层又凭借自身努力飞跃商界的成功人生经历,使他始终密切关注着底层人群,尤其是家乡和家乡父老。
他年收入可观,但他一直穿着普通,不讲排场,不张扬,一向行事低调,尤其对自己,对家人都很“小气”。可能有人觉得他因为出身贫寒,忧患心强,所以将钱看得特别重,才特别节俭,但只要深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看法就会截然相反。
过去,冰雪消融的春天,大雨滂沱的雨天,进出树尔湾村的土路总是泥泞难行,雨过天晴,路面又坑坑洼洼、梗阻闭塞不好行走。近年来,市、区、乡政府为了便利群众出行,圆偏远山区村民的幸福梦,助力乡村振兴,号召以交通项目建设为抓手,修建一条条致富路,使村民出行不再成为难题。贾文芳闻风而动,积极参与家乡的道路建设,向树尔湾村乡村道路改造捐资累计达50万元。
一路通,百业兴。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晚漆黑的农村,家家户户门口的水泥路代替了过去泥泞的土路,畅通的农村公路为农产品、农资运输提供了便利,带动了沿线产业发展,让当地群众走上了一条条增收致富路。树尔湾村的道路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为全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基础支撑。
如今当年那座破旧、阴暗、狭小的清真寺已杳无踪迹,一座雕栋画梁、古色古香、宽敞实用的大殿拔地而起,沐浴室、教长楼等设施一应俱全,传承着“树尔湾清真大寺”的古名。每当一天的黎明即将来到人间,树尔湾村的乡亲们,一日五次地来到这里,就像当年的人们汲取清泉水一样,汲取信仰的琼浆玉汁,养护着自己的一片精神领地。
当乡亲们徜徉在“光彩广场”嘘寒问暖时,当乡亲们漫步在由荒山荒坡平整绿化而成的面积400多亩的山坡时,当孤寡老人、残疾人接住一袋袋米、一袋袋面、一桶桶油、一沓沓钱开心的过年过节时,当愁肠百结的贫困大学生一个个顺利入学时,最快乐的就是贾文芳!

仅平整绿化荒山荒坡一项,就耗资400多万元。
“致富不忘众乡亲。”贾文芳说到做到了,这是他打拼的最终目的,这是他一生的追求,这是他坚守的信仰,这是他对先人的告慰!
蓦然回首,贾文芳已年逾花甲,“乡音无改鬓毛衰”,但他数十年如一日助捐兴办家乡一系列慈善事业,为树尔湾做得一件件实事,见证着他的那份赤子深情,不会随时空老去。
人间最浓不过桑梓情。树尔湾是贾文芳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民和县人,法律研究生,钟情于史学、文学、哲学,自由作家,诗人。
编辑:刘建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