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警钟长鸣的甲申山海关之战 公元1644年,时值甲申。 阴历四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在历史名城山海关,曾发生过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走向的大战。在这场战争中,由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主力败给了由吴三桂的5万明兵和多尔衮的数万清兵组成的联军。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从此一蹶不振, 西退数日后便仓惶撤出北京,李自成本人到后来也不知所终(有史料称李自成于清顺治二年在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而清兵则由此入主中原,开创了由满清统治中国267年的新纪元。
关于此次大战,据当时曾随吴三桂去山海关城外威远台向清摄政王多尔衮乞降的当地绅衿佘一元记叙: “大清顺治元年春三月,流寇李自成犯京师,时人心汹汹,仓猝调天下勤王兵,议者(指吴三桂)将辽东合镇兵民移驻山海关,前往赴京勤王。行至玉田县,闻十九日京师已陷,遂还兵,仍驻山海关,遣人出关乞师复仇。四月,李自成来攻山海,十九日传令聚演武堂,合关、辽两镇诸将并绅衿誓师拒寇。二十日祭旗斩细作(指为李自成服务的间谍)一人,与诸将绅衿歃血同盟,戮力共事。二十一日,李自成至关,两镇官兵(指原镇守山海关的山海镇官兵与由宁远总兵吴三桂率领的退守山海关的宁远镇官兵)布阵于石河西,大战自辰至午, 忽西北角少却,寇兵数千骑飞奔透阵,直至西罗城北, 方欲登城, 镇城守兵用炮急击之, 又遣偏将率兵还剿,尽歼之。寇营望见气夺,不复来战,相持竟日,遂收兵。二十二日,大清兵至欢喜岭,主帅(指吴三桂)同绅衿吕鸣章等五人出见摄政王于威远台,拜毕命坐。谕云:‘汝等欲为故主(指明崇祯皇帝)复仇,大义可嘉,予领兵来成全其美。先帝时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得惊慌’。语毕赐茶,免谢,各乘马先回。方见时,忽报北翼城一军叛降贼,王遂分兵三路进关,时值大风扬沙,满汉兵俱列于石河西一带,寇军中有识旗帜者,知为大清兵至,李自成率骑兵先遁,各营数万余人一鼓俱溃,追杀二十余里, 僵尸遍川谷, 傍晚,风定细雨。炮车连夜俱进关,摄政王驻师郊。三日,遣人入城,登明伦堂安民讫,领兵而西,遂定燕京”。 (见康熙八年佘一元《山海关志》)。 
当地道光年间乡绅程儒珍在《关门举义诸公记》中详细追述了山海关绅衿配合吴三桂投降多尔衮反对李自成的情况: “崇祯甲申四月(应为三月—— 笔者注)吴三桂奉诏入援,兵五万人号称十五万, 进至玉田, 闻京师已陷,旋兵山海关。召邑中绅士与议,诸公以大义劝主,于是南郊阅兵,凡一切措饷城守事宜,众慨然任之,歃血定盟,遣人东乞王师,又遣人紿(欺骗)贼缓师。 缓贼者为李友松、谭邃寰、高选、刘克望四庠生,刘台山、黄镇庵二乡耆。行至三河遇贼,遂羁于军, 四月二十一日, 贼至山海关,营于石河之西,游骑至城下。城中兵出迫战,挫其锋。是日王师适至,驻关外威远台。 出迎者为庠生曹时敏、 程印古、 冯祥聘、吕鸣章,其一则举人佘一元也。见墨勒王(指多尔衮)赐坐赐茶,款接温霭。偕范文肃公(指早已降清的范文程)入城,晓谕军民,人心益奋。 明日昧爽,王师从一片石入,贼侦知迎拒。我兵亦从城中出夹攻, 城守者遥助声势, 贼马步二十万败走,我兵七战七捷,贼弃辎重西奔,紿贼者惟高选乘间出走,贼追之被创,遇大军得全,余皆遇害。

佘一元等人的记载,故意隐去了甲申年四月初吴三桂的一段颇能反映其性格心态的行径,据《清史稿•吴三桂传》载“自成已以乙巳明都,遣明降将密云总兵唐通、蓟镇总兵白广恩将兵东攻滦州,三桂击破之,降其兵八千,引兵还保山海关,自成胁襄(指吴三桂父亲吴襄)以书招之,令通(指唐通)以银四万犒师。遣别将率二万人代三桂守关。三桂引兵西,至滦州,闻其妾陈沅(指陈圆圆)为自成将刘宗敏掠去,怒还,击破自成所遣守关将,遣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上书睿亲王乞师。”这说明吴三桂原曾准备领兵向西投降李自成的,只不过半途听说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掠去后,才改变主意,决心返回山海关与李自成决一死战的。而清摄政王多尔衮也正是接到了吴三桂的乞师书后,改道向山海关进发的。
此战异常惨烈,交战三方投入兵力达40万众,佘一元在《山海石河西义冢记》中承认:
“忆昔甲申王师入关与流寇战,此地以西二三十里间,凡杀数万余人,暴骨盈野,三年收入未尽也。……然所杀间多胁从及近乡驱迫供刍糗之民, 非尽寇盗也。” 李自成于四月二十六日败回北京,二十九日登武英殿称帝,三十日撤出北京。 此后在河南、陕西各地坚持抗清斗争。
清军统帅多尔衮在山海关作几日短暂休整后随即领兵西进,五月二日进入北京城。九月,大清顺治皇帝入关。十月一日下诏定鼎燕京。 山海关甲申之战中李自成的失败除天时地利外,更有人和方面的原因。300年后的1944年初,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写过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在纪念明亡教训的同时,对此也做了深入分析。 当时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于4月18日和19日全文转载了原发于重庆《新华日报》上的《甲申三百年祭》,并在“编者按”中指出: “郭先生根据确凿的史实, 分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把明思宗的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始末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价——还给他们一个本来面目。郭先生虽然推翻了流俗关于李自成的无知胡说,但是对于他的批评也是极严格的。 不过无论如何, 引起满清侵入的却决不是李自成,面是明朝的那些昏君、暴君、宦官佞臣、不抵抗的将军以及无耻地投降了民族敌人引狼入室的吴三桂之流。” 而在4月12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学习与时局》报告中就提到了《甲申三百年祭》。他说: “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起鉴戒, 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他在同年11月21日给郭沫若的信中还提到“你的《甲申三百年祭》, 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 如何避免这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而当1949年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从山村西柏坡迁往大都市北平时,毛泽东把这喻为“进京赶考”,又对周围的人说:“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要考出好成绩”。 明清之际的甲申山海关之战,李自成是失败了,其失败的教训,永远为中国革命党人敲响警钟: “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 重蹈李自成覆辙。”(见1944年6月7日中央中央宣传部和军委政治部印发《甲申三百年祭》时的联合通知)
作者简介:孙志升,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筹建中国山海关长城研究会和中国长城学会,系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秦皇岛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著作有《澄海楼漫笔》、《直奉大战》等。
主播:平凡,本名康力为,河北省秦皇岛市人,中等专业学校高级历史讲师,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碣石之声平台采编和主播,个人微信公众号“樵夫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