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古悠悠话“沧桑”
陈守印
诗曰:
(一)
一向花前看白发,
几回梦里忆红颜。
红颜白发云泥改,
何异桑田移碧海。
(二)
勿叹韶华子
俄成皤叟仙
试看东海水
亦变作桑田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毛泽东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诗句。毛泽东主席用“沧桑”二字来说明国民党反动政府被推翻是历史的必然,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巨变。沧桑巨变不只是人类社会制度的巨变,更多的是指自然界的巨变。
“沧桑”即“沧海桑田”,在历史的长河中,沧海可以变桑田,桑田可以变沧海,是说自然界与人事的变化是事物的必然。“沧桑”一词的出现,在我国的汉语语词中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来源是晋人葛洪的一段引人入胜令人遐想的仙人故事。
葛洪是道教著名人物,喜好神仙逸事,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著有《神仙传》一书。此书中“王运传”、“麻姑传”讲述了一段奇异的故事。王运和麻姑都是葛洪所宣扬的仙人。在我国民间,很少有人知道王运,而麻姑的名声则很大,这是因为,人们都是希望长寿的,“麻姑献寿图”曾是在社会上非常流行的祝寿礼品。
麻姑又称“寿仙娘娘”、“麻姑元君”,她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女神,曾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今山东烟台牟平)。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祥降于蔡经家中,年若十八、九岁,貌美非常,自谓“曾见东海三变为桑田”。故麻姑高寿由此可知,人们也把把麻姑喻为高寿的象征。民间传说三月三日是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的故事。过去在民间为女性祝寿多以麻姑像为赠品,取名“麻姑献寿”。 这不只是在《神仙传》中以麻姑三见东海为桑田作为“沧海桑田”的记载,在晋以后的南北朝及唐宋的一些诗文里,引用“沧海桑田”的也不少。不过,这些文人骚客的引用只不过是在哪里借“沧桑”变迁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叹世事之兴衰,哀人生之须臾,羡神仙之逍遥,常有看破红尘之意,而并非对自然界的变化有所研究和探索。
“佳气日将歇,霸功谁与修。桑田东海变,麋鹿姑苏游。”这是唐宰相张九龄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从沧桑变迁联想到春秋时的吴越争霸。吴曾称霸一时,但后吴王夫差又被越王勾践所败亡。败亡后的吴之都城姑苏由当初的繁华渐渐沦落成了野兽出没之地,看似作者在怀古,实则是在感今。再如李贺的《古悠悠行》:“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海沙变成了岩石,这是《神仙传》里所没有的,也合乎自然界的实际。但作者着力表达的还是秦皇之石桥、汉武之铜柱的感慨,是江山易主的感慨!千年岁月犹如飘风迅速消逝。这种思想情绪在他的另一些诗篇里表现的更为清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诗意亟言沧桑变迁之速,变迁之大。李贺站在宏观的高度来看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这和今天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有相近之处。可惜有的诗人并不像李贺这样去认识世界,去寻求真知,而是抱着虚无缥缈的空想去写诗,如:
“碧海桑田何处在,笙歌一曲一逍遥”
(初唐薛曜《送道士入天台》)
“金堂玉阙朝群仙,拍手东海成桑田。海中之水慎勿枯,乌鸢啄蚌伤明珠”
(盛唐孟云卿《行路难》)
“沧海成尘等闲事 ,且乘龙鹤看花来”
(晚唐曹唐《小游仙诗》)
把沧桑变迁和神仙生活联系起来,并能有“笑看沧海欲成尘,王母花前别众真。千岁却归天上去,一心珍重世间人。”这种兴致的人,在现实世界中毕竟不多,而更多的人还是从时光易逝、人生几何、特别是经受了坎坷离乱之后,引起沧桑之感。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初唐刘希夷《白头吟》)
“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荣枯递传急如箭,天公不肯于公偏。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
(李贺《嘲少年》)
以上诗篇 ,都还只不过是借“沧海桑田”来对青春逝去发出一般性的感慨。而像“一别苏州十八载,时光人事随年改。不论竹马尽成人,亦恐桑田半成海。”(白居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李益)这两位诗人中的沧桑,则含有社会动乱,人有离愁等许多复杂的内容了。
在我国古代,沧海桑田见于诗文的虽不少,但多是谈人事,发感慨,记述自然界变化的则希少。不过,也有的诗文添加了一些科学上的内容,或描述记录某种海陆变迁的事实,还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的。如白居易的两首《浪淘沙》
其一: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其二:
白浪茫茫与海连,
平沙浩浩四无边
朝去暮来淘不住,
遂令东海变桑田。
这两首诗中的沧海桑田没有神秘色彩,而是把海浪冲蚀海岸,搬运泥沙以及填平海底的作用都写出来了。
如果仅仅是海浪冲击海岸,产生的泥沙是不足以给海陆变迁以重大影响的。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海里沉积,才是填海为陆的主力。宋朝沈括在太行山观察到“山崖之间往往衘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石壁如带。”从而推论得出“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并进一步指出:“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而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的这一段文字,是我国古代难得的对沧海桑田的科学解释,虽然文中没有看到沧海桑田的文字。
根据历史的记载和今天的地理面貌对比,可以看出很多的沧桑之变。今日长江口的崇明岛,本是唐朝初年才形成的沙州,以后“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至五代时在岛上设镇,并有了崇明岛之名了。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又很大,形成三级台阶。在许多河流的水中,泥沙含量都很大,“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早在汉武帝时就有这样的民歌,那时的黄河,泥沙含量也是“一石水,六斗沙”。即使古时森林面积比今天大,水土流失不如今天严重,河流中的泥沙比今天少,但由于人类对植被的开恳,长时间的非有意破坏,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长江水比黄河水要清,但由于它的水量大,挟带的泥沙总量仍然不小。因此,在东部低平地区,原先被水长期淹没的地方,后来就成了陆地。这种情况被记下来沧海变桑田的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资料显示,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黄土高原,每年携带16亿吨之多的泥沙一路狂奔流入渤海,在黄河入海口向东淤积达几十米远,形成数百亩的土地用来耕种,若干年后,也是沧海变桑田的历史现象。
沧海变桑田除了水流的原因,还有地壳变动的原因。大的地震,可以使地壳发生极大的变化,有的地方塌陷变为海洋,有的地方地壳隆起,形成丘峰。今安徽和州(古称历阳),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地下藏有活动频繁的断裂层,地震时某些部位发生沉陷。而且此处尚有河流通过,地震时,土石坍塌堵塞河道,将河道壅高,淹没一些地区成为湖泊,这些情况,在历史的记载中,是可以看到的。
其实,没有地震发生的地方,也有地面在升高的变动,而且范围很大,对沧桑变迁起着重要影响。不过人们难以察觉,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发现。关于“碣石入海”的说法,就是这种变动的反映。原位于河北东北海边陆地上的碣石山,现已移位于海中,这至少也是陆地变沧海的证明。
因此,无论是沧海变桑田,还是桑田变沧海,在我国古代,都有历史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接触的都是沧海变桑田。“借问蓬莱水,谁逢清浅年。伤心云梦泽,岁岁作桑田”这是唐李群玉的诗句。云梦泽不断干涸缩小,演变为今天的洞庭湖及其附近的群湖,这是事实。近几千年来,我国东部总的趋势也是沧海在被填为陆地,渤海面积在逐年减少。直到现在,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都还在向海中推演。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近年国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尊照习近平主席的指示精神,加强了生态环境治理和江河湖海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的科学预防,历史上大的沧海巨变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控制,人们依据现在的科学手断一定会对大的自然灾害有所预警和防范。这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体现。
不仅自然界在发生着沧桑巨变,人类社会也在发生着沧桑巨变。
从盘古开天地的洪荒时代,到三皇五帝的人治社会,人类社会每向前发展一步,都有数不尽的人事更替,都有数不尽的兴亡更新,都有数不尽的城头易帜。从远古时期的部落兼并,到春秋战国时的诸侯争霸,从强秦的统一六国,到汉唐帝国的大一统,再到其他王朝的建立,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的历史进程,无不演绎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沧桑巨变。历史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英雄辈出,大浪淘沙。
这就是人世沧桑!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