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清八景之八:储潭晓镜
文瑞
赣州八境中,清八境的意义是承前启后的。从1078年苏东坡在江苏徐州为《虔州八境图》题诗与序,至清张照乘父子题清代赣州八境时,时间跨度近六百年;再从张照乘父子题八景至赣州现代八境的出世,时间跨度又是300年。前后两个时间跨度中,历史空间巨大,社会与自然乃至山川地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探究清八境,对我们今天研究赣州八境文化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雍正十三年(1735),张照乘(字宝贤)调任赣县知县,其父张栋书、弟张照黎也随后来到赣州。赣州城因为这父子三人的到来,进入了一个文化盛期,关于赣州八境的一段文化佳话也就此形成。张氏三人,乃河北省磁州人,均为饱学之士。其中“张照乘以拔贡为官学教习,雍正十三年调知赣县”。
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颇有褒奖,说他“才能任巨”,有才能,能担当重任。他入城不久,“请迁复学宫(即文庙)于城东故址”,即将县学在现慈云塔下重新恢复,并在公务之余,亲自参与县学的管理与教学活动,并从中选拔了一批有志且有抱负的年轻学子于他的县署中任职,如此苦心经营六年,赣县的人才才逐渐成长起
来。
当时,赣县尚未无社仓,张照乘便竭力劝说有钱人捐谷,设义仓,分贮于城乡各处,以防患灾年歉收之急。赣州城水东一带自古叫火焰山,山岭赤色,张照乘担忧百姓遭受火灾血疾,便仿学明正德年间赣知府邢珣,带头栽植松树,并鼓动城乡百姓一起参与,终于成就了今天郁郁葱葱的一片万松山。
为防止水患,张照乘还要求章、贡、赣三江沿岸百姓大力种榕护堤,以至赣州城内外,尤其是三江六岸榕风浩荡、逶迤成景,赣州的水患也因此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任职期间,张照乘还开展了“修八境台城垣,清理官衙,收养婴儿”等得民心之活动。他的一系列作为,让赣州城百姓大为感动,他的高尚德行,使得还在任的他便赢得了百姓厚爱,士民们自发地捐钱为他修建祠堂以报其德。因为政绩早者,张照乘随后被提拔为饶州府同知,后来历任吉安、南昌、嘉兴知府等职。
今天,我们后人看张照乘,会觉得他所有功德中最大的一件,不是他的政绩如何,而是他与父亲张栋书(字子车,著有《晤言集》《百善录》)、弟弟张照黎为赣州城拟定“清八境”。这是件文化事项,或许还只是他们父子三人闲情逸致的产物。然而,政治内容是每个为政者都必须所为的,文化内容却未必是每个为政者所能为的。这项文化内容一旦确立,竟然承前启后了近千年。
不能确切是张照乘任上的哪一年,他们父子三人谁也不记得是第几回上八境台了。这回,老夫子张栋书依然是“携长儿照乘,次儿照黎”,兴致勃勃走在前面。他们于“台前后左右,周览山川,仰溯前人”,议论起了苏东坡及其八境诗。张栋书认为苏东坡的咏八境诗是遥想寄兴之作,然,苏公却能于“风来雨过涛声山色间,别开灵境”,咏唱出旷世之作,甚至连他的数十年前也来过赣州的老父亲苏淘也因此“足与江山并传”。张栋书自言“非敢希踪苏氏”,其实恰恰相反,他就是有心比拟苏氏父子。他认为苏东坡及其八境诗,令其父亲苏洵在虔州的经历也成了经典,如今其子在赣县做知县,他们也可在赣州八境文化上做些文章,既可“聊以志游”,也或可做一回比拟苏氏父子之风雅事。于是,他们父子三人,以八境台上所见景致,分题八境(见《赣州市地名志》本文不一一述之)。
在八境台上,最遥远的景当数峰山、储潭。汉书有载:赣州府城北二十里储山下为储潭,有储君庙。晋史也有载:晋咸和二年,州守朱玮提兵讨苏峻,次储潭,夜梦神人告曰:我为储君,奉帝命司此土,府君能为庙祀我,当有以报,玮如其请,乃物,果克敌而返府,遂立庙。在赣州人眼中,峰山是赣州城的风水山,扼守三江,聚集风水;储潭则是赣州城的风水潭,聚赣江风流,聚赣州风水。张氏父子则认为,储潭“乃台之遥照”一一储潭如一面巨镜,江水清澈,江面宽阔,可以映照八境台,是台之外延台之魂灵。有了对储潭如此诗意的理解,储潭便超越了其本身﹣不仅仅为祭祀祈祷平安过滩庙地,不仅仅为潭深回旋聚物的一个捞尸场所。
随后,一个初春的日子,张照乘父子三个相约来到了储潭,并分别写下了优美的《储潭晓镜》,把储潭美妙的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海潮红日浴扶桑,十里澄潭拂镜光。涩静沙明披雾ロ,波平云散焕天章。游鱼阵阵穿萍带,飞鹭双双集岸旁。一派晴辉依皓月,千峰倒影水中央。”(张栋书)、“台影枘拖十里余,储潭宿雨乍晴初。山从曲处回澜阔,水到平来积垢除。荡漾小舟浮幻象,空明大地印清虚。照人肝胆凭渊鉴,不向滩头学羡鱼。”(张照乘)、“双流几处到储潭,澄沏朝开镜一凼。雨过云霞磨宿垢,山回藻荇上晴岚。失楼杨柳春初睡,现艇笙歌酒正
酣。都被波光遥照去,更添薄暮几鱼篮”(张照黎)。
张氏父子的新八境诗问世后,附庸风雅者趋之若鹜,关于“储潭晓镜”的赞美诗也从此不绝。如清黎岱的“十枝白派束无余,一片澄鲜霁景初。活泼泼浇尘眼豁,碧悠悠久鉴心除。钩口鸟唤当山旭,矣乃桡声答谷虚。咫尺易寻濠上乐,芦花深处静面鱼”。清胡相良的“澄江浪静散盘涡,潋艳朝涵碧一窝。朗似冰壶悬太乙,光疑白练浸银河。龙藏水底衔珠卧,鸟集天空拂镜过。百叠储山浮幻影,更收斜照漾晴波”。清沈均安的“扁舟趁晓泛储潭,一鉴平开万象涵。峭壁倒临溪染翠,流云横渡水拖蓝。残宵月映波偏净,午夜犀燃怪可探。好是西江滩最险,故留仙迹镇东南”。清石逢尧的“城北峙储山,砥柱双江澳。开滩潴上游,渔歌沸洄复。深潭彻底清,水光鉴眉目。星月迷上下,来往驻丹舳。在昔有储君,金锁钓妖犊。庙貌镇江皋,遐迩弄牲祝”。清陈元第的“空明储水绕雄城,夜锁金牛作吼声。山露犹凝春色媚,顿烟欲出黛痕轻。送来风雨孤帆影,照尽东南万里情。片片波光清可掬,俨然人在镜中行”。清王绥的“临潭兀坐听风吟,拂镜扬?度碧浔。万顷汪胱寒晓日,一轮圆影沁冰心。水乡影老蛟龙外,波底飞来云鸟深。知是神工经百炼,长悬江上照浮沉”。
近数十年来,由于水资源开始贫竭,赣江河床上升,水面变窄,水流量变小,导致著名的“储潭晓镜”之景受了影响。再加之工业昌盛,大气污染,能见度变小,从八境台已不能十分清楚地瞭望到“储潭晓镜”之美景了。“储潭晓镜”渐渐退出了“八境”文化的舞台。
作者简介:龚文瑞,笔名文瑞、谷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赣州市政府古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赣南师大文学院特聘教授。赣州本土文化研究著名学者,著有《客家文化》《客家故园》《赣州古城地名史话》《山水赣州》《苏轼与赣州》《王阳明南赣史话》《赣南书院研究》等近三十部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