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清八景之六:雁塔文峰
文瑞
真正喜爱虔州城的人是文化人了。而虔州城招惹文化人喜爱的理由又恰是俯拾即是的虔州文化。于是,从古至今,文化景观吸引文化人,文化人又留下文化履痕,千年轮回,便造就了虔州灿烂的文明与文化。
虔州文化的灿烂地域在现赣州一中、厚德路小学一片。 夜话亭、阳明院、廉泉、光孝寺、文庙、慈云塔、五道庙、南市街……到处都有唐诗宋词在飞扬,到处有明砖清瓦在幽思,随便转悠中,或许一不小心就踩上了苏东坡、文天祥的脚履。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连同小南门这座无名山,也身价涨了起来,被誉为笔峰山、“文峰山”。文峰山,象征一个区域文明昌盛、文人辈出。这种观念在明清是相当盛行的。
塔是佛家的物,故有宝塔、浮屠之称。赣州慈云塔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旧名瞻云塔,因原在慈云寺内,又名慈云寺塔、舍利塔,清代曾易名雁塔。塔身九级六面,高42米,原有外环木构出檐回廊,内有阶梯登临塔顶,清光绪年间一场大火焚了外回廊,“文革”时期破“四旧”毁了其内阶梯。虽然慈云塔有些久远了,但,慈云塔巍峨的气势,仍是虔城所有古建筑中特立卓然的。当人们走近它,仰望它的雄姿时,烈日下的古塔壮丽得令人炫目,让人无不由此及彼遥想当年宋城的威风凛然!而周边的文庙与厚德路小学,又无不让人感觉到古老宋塔蕴含的文化成了种子。
虔州其实是坚强又兼容的。它有坚固的城池,有浇筑了铁水的城墙;它包容外来的一切文化与人,而有了繁花似锦的文化资源。虔州历任为官者总不必太费心思去安民,总有许多的好心情去游山玩水去吟诗作画,也总是推波助澜着虔州文化的进步。赣南是客家人集散地之一,虔州又是赣南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自然也应该是客家大家族中一部分。包容性极强的赣州城,在历史上数次客家人往南迁徙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融入了赣州城,否则,赣州文化也不可能有如此呈白象、绽百花之今天了。客观地说,为虔州奠定文化基础的人一大半是外来迁居者。当然,待的年代久了,他们也成了赣州人。
赣州的可爱之处,似乎也正在于此,包容兼并,古老而现代。如当年城内涛声拍岸的二码头演绎成了高楼大厦的水泥森林,如当年的二城门上风劲吹的镇南门失了威严,却多了些温柔与美丽,成了现代赣州最富代表意义的南门广场!
一个城市具备了这种包容兼并的气质、精神,何愁城市文化不提升、文明不进步?!一座意象性的文峰被铲平了,更多具有实质意义的文峰,如那赣州一中、赣州三中、赣州中学、章贡中学、赣南师大、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医学院,等等,不是胜似文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