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清八景之五:马崖禅影
文瑞
早在张照乘题唱“清八境(景)”之前,甚至是远远早于孔宗翰请苏轼诗题虔州宋八境之前,马祖就已经早早地离开马祖岩,搬迁到赣县田村的龚公山去了。虔州人每回题咏“八境”,屡屡不忘马祖之“禅影”,如此神迷千余年,足可见虔州人对马祖的敬仰,对自己的城市景观的热爱,简直到了自我陶醉的状态。
其实,虔州人是对赵抃、苏东坡、文天祥这些文人骚客们及其描绘的景色所神迷。谁叫这些骚客们为马祖岩留下如许多的诗唱呢苏公、文公是随处“掉包袱”、世人景仰的大师,为马祖岩留下诗咏不足为奇。孔宗翰前任知州赵抃虽是御史出身的政治人物,却也喜欢吟山唱水,其中唯以咏虔州诗充满激情,他为马祖岩留下诗歌则源于一段美好的文坛佳话。
赵赴虔州任知州后的第二年春天,周敦颐来到了虔州。赵抃虽年长周九岁,又于周有举荐之恩。但两位先贤之前是有误会的,直到虔州共事才冰释前嫌。并转而惺惺相惜,互为敬重。赵钦周敦颐“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之风范,周敦颐则敬重赵“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之秉性。赵对周敦颐的到来,热情有加,从赵亲自陪同周敦颐一同登攀马祖岩佛日峰一事便可知一二。他们一同浴晓日,乘快车,离府治,渡贡水,登马祖岩。佛日峰多情地环抱二位诗人,马祖岩留下了他们伟岸的身影,尘外亭记住了他们爽朗的笑声。二位贤哲指点江山,一身豪气。面对身边如涛浪的松风、脚下似蛟龙的贡水,瞭望炊烟辽阔的虔州城、气象万千的山川秀,赵抃心中生出无限诗意,欣然赞诗一首:“晓出东江向近郊,舍车乘棹复登高。虎头城里人烟阔,马祖岩前气象豪。下指正声调玉轸,放怀雄辩起云涛。联镳归去尤清乐,数里松风耸骨毛。”
后人感叹,马祖早已在几百年前便将禅床移至数十里外的龚公山(宝华山)去了,留下的几座普普通通的野山,竟风光独占,掠取了两位大文人如此之多的豪情。
后来,马祖岩巅五亭俱毁,只在尘外亭旧址上新建起了更加气势的殿堂。殿堂俯视章江、雄倪虔城,气势开阔,是个观风赏景之绝佳高处。殿堂外有巨钟大鼓,晨响暮鸣,声震三江。殿右侧有古井一口,外方内圆,井水清冽,饮之甘甜,沁人心脾。半山腰当年马祖修炼的山洞呈半月形,野草覆盖,水滴扬韵,显得格外高古、幽深。
今天,五亭重建,风景已然更胜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