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67期
2022年第93期

“建设新榄核·喜迎二十大”获奖征文专辑
星光彻晓耀黄河
林庭光
深秋的午后,我走进了冼星海先生的故里南沙榄核镇湴湄村。冼星海铜像矗立在湴湄公园里,他身穿八路军军装,手拿指挥棒,正激情澎湃地指挥着演奏。公园里,有几棵苍老的榕树,还有龙柏、椰树和凤尾竹,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有一位健谈的老人正和来访的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冼星海先生的故事。
那一晚,冼星海先生走到窑洞的外边,雄伟壮丽的黄土高原夜空星光璀璨,远处传来八路军战士的操练声,老乡们忙碌的小毛驴还在紧张的拉着磨。冼星海深深吸了一口气,他走到山坡上,坐在一块大岩石上,望向远方,似乎听到黄河咆哮的声音,又似乎听到八路军战士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声音。他无法安静,从石头站起身来,月光打在他消瘦的身上,在山坡上拖成长长的身影。
窑洞里微亮的豆油灯现在昏昏沉沉,他摊开草纸,开始奋笔疾书,心潮澎湃的开始书写五线谱。黄河在怒吼,沉睡的雄狮在觉醒,千军万马在奔腾,伟大的民族在觉醒。黄河你愤怒了,母亲不能再遭受欺凌。冼星海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流着眼泪,为多灾多难的民族,为饱受列强蹂躏的民族,心潮澎湃地开始创作。
窑洞外的小战士在巡逻,他看到冼星海的窑洞整整一夜没有熄灯,有些好奇,看到窗边熟悉的身影,好似看到一个斗士,好似看到一个将军,小战士感到不可思议。
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天色微明,冼星海从窑洞里走了出来,在小山坡上开始奔跑,他整整跑了一圈,然后又转了回来,他站在山坡上,大声的歌唱。光未然走了过来,两个人站在一起,光未然把写好的词稿交给了冼星海。冼星海眼睛湿润了。
光未然看着远方,心情沉重地说:“我希望你能谱上曲!我们的民族需要救亡,我希望用我们的歌声唤醒整个民族的觉醒,打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冼星海坚定地说:“你放心吧,来到神圣的延安,我就想当一名冲在前线的战士,用我的血肉之躯来拯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光未然非常同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来延安的价值。”
两个人在一起行走着,两个人越说越激动,含着眼泪看着前方,他们似乎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战争的车轮,似乎看到整个民族在挣扎搏斗,看到了我们的母亲在流血呐喊。于是他们计划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要创作《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埋头创作歌词。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为了抗战事业,历尽千难万险来到延安,他想弃笔从戎,拿起枪杆子到前线去杀敌。周恩来同志找到了他,和他促膝长谈,到现在他还想起周副主席对他说的话:“未然同志,你要充分利用你的笔杆子,为抗战服务,你的笔杆子是就是你的枪,好的笔杆子也能顶千军万马。”光未然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突然有一天,他在学校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冼星海。冼星海来啦,让他非常激动,这是自己仰慕很久的音乐家,他也来到了延安。当天晚上他找到冼星海的窑洞,两个人很快谈到一起,谈到他们的过去,谈到他们的追求,也是有一种默契,要完成一个伟大的使命。
拿到光未然的歌词以后,冼星海再也坐不住了,他看了一遍又一遍,脑海里立即涌现出千军万马的奔腾画面,出现了黄河的怒涛,出现了拿起枪杆子浴血搏斗的中华儿女的英雄形象。
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反抗,黄河在号召,号召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打击侵略者。黄河儿女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举起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小战士又看到了窑洞里那个瘦弱的身影,那个声音一会儿在怒吼,一会儿在奔放地高歌。他清楚记得这是六个不眠之夜,他站在窑洞外边,保卫着这位音乐家。
1939年4月13日晚,延安陕北公学大学大礼堂,坐满了观众,毛主席来了,周副主席也来了,两位领袖坐在前排,和普通观众一样等待黄河大合唱的开始。所有的演员都出来了,音乐开始响了,乐队奏响了汹涌澎湃的乐声,那声音就像黄河的怒涛,合唱演员高昂的歌声给所有的观众带来了共鸣、觉醒、奋进。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召唤,黄河在反抗,黄河在战斗!
在场的人热血沸腾,被撼人的旋律、激越的歌声所震撼。演唱结束的时候,毛主席带头鼓起了掌,走上台亲自和演职人员握手。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冼星海和光未然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延安之夜,星与光进行了完美的交汇。《黄河大合唱》恢宏问世,迅速成为抗战救亡的号角传遍中华大地。
当老人家讲完这个故事,孩子们都哭了,公园里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此刻,我抑制不住怦怦的心跳,继续行走在湴湄村星海路上,徜徉在《黄河大合唱》磅礴的音韵里,思绪久久难以平复。

本文作者:林庭光,中共党员,1978年4月生人,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南沙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职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