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诗常用对仗虚词很多!如:但觉一何曾,只为一岂因,已是一况逢,已是一况值,只知一谁道灬等多的一大篇,我想请教姚昌东会长,以及群中高手谈谈他们的经验!
姚昌东:
我就没有刻意去追求对仗。我的思维方式就是叙事、讲道理。可能是随着文字语言能力逐步提高,用字、用词都成了一种本能反应。很多时候,完成初稿后,才发现可以用对仗进行完善。也只有这样,才会使作品自然流畅,没有生涩和牵强的痕迹。
姚昌东:
啼莺春夜静,落絮晚风轻。
窗生花寂寞,杯饮月清明。
这就是刻意追求对仗表现。还是诗吗?到底想表达什么,作者和读者都是一头雾水。
姚昌东:
春夜静、晚风轻、花寂寞、月清明。
姚昌东:
自己都不信,怎么让读者相信。
姚吉柱:
谈谈诗作中的对仗虚词
诗是精粹作品,要求精练,力求用几十个字把一个故事一个境界一段感情表达出来。律诗是绝句的扩充,它把绝句没表达完整的部分表达出来,也尽量精练一些,不要用过多的虚词来拼凑。至于绝句的第三句或律诗的第七句,用适当的虚词,可以完成转与合的过渡。所以说用虚词要用得恰到好处。
姚昌东:
写绝句难,难在第三句的转句。
但只要掌握方法,就是一种本能反映,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桂花
桂树又刚黄,风来雨一场。
人心知冷暖,万物晓炎凉。
桂树又刚黄,风来雨一场。后面该说什么,就是转句。
我用的是双关手法,另外一层意思是受到打压、受到排挤,想要出头没有机会。
还可以是:
1、惋惜之中进行感概;
2、花季时间短、应该倍加珍惜。。。
国庆节
窗外种秋色,门前唱国歌。
远方诗意里,还是笑声多。
我用的顺序描写,
1、家家户户的幸福生活、和对生活的憧憬;
2、歌颂祖国的自豪感和责任。
窗外种秋色,门前唱国歌。后面该写什么?
(1)假日去远方玩得很开心;
(2)山河壮美、人民幸福。
初心不忘
那年百姓得翻身,从此神州日月新。
红色江山红万代,长征书籍是家珍。
那年百姓得翻身,从此神州日月新。后面该写什么?
还可以是:
1、迎来了盛世;
2、人们安居乐业,歌颂祖国。。。
姚昌东:
仰慕先生是大家,诗词曲赋一奇葩。
吟成丽句众人夸,不忘初心好年华。
这还是个大群里面的作品。没人提醒,作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写。
姚昌东:
看得出来,作者还是很有功底的。
姚树学:
家人们大家好,我在返回九台的火车上与家人们分享古诗词
踏莎行·绝顶无云
作者【清】王国维
绝顶无云,昨宵有雨。我来此地闻天语。疏钟暝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是处青山,前生俦侣。招邀尽入闲庭户。朝朝含笑复含颦,人间相媚争如许。
注释
1、踏莎行:《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2、天语:上天之告语。
3、疏钟暝直:谓寺庙的晨钟声于昏暗中揭响直入高空。暝:昏暗。
4、度:通“渡”。
5、是处:到处。
6、前生:上一辈子。俦侣:伴侣。
7、招邀:邀请。闲庭户:寂静的庭院。
8、含笑复含颦:微笑或皱眉。
9、相媚:取悦。争如许:怎得能够像这样。
译文:
山顶上没有云彩,昨天夜里下过雨。我来到此地感悟天地之间的灵性交流。若有若无的钟声在昏暗的杂乱山峰间传递,孤寂的僧侣在晨晓中渡溪而去。
放眼望去到处是青山,站在山顶上想起了自己的朋友和伴侣。想把他们招请到这里闲耍。就这样朝朝暮暮在一起生活,那是多么的快乐,人间的相亲相爱也就莫过于如此了。
赏析
在上阕中王国维极力去渲染美景,绝顶、夜雨,钟声、孤僧、寒溪这些实景。在下阕中王国维展开联想,前生、今生、来生,由实景转虚写。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点,王国维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古与今的对比,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实与虚的对比,给读者以回味,给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姚继林:
@姚会昌 请教一下,渔阳十二法的来源,或者说它的作者能介绍一下吗?为何称渔阳?
姚会昌:
《渔洋绝句十二法》是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编著的。王士祯,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诗论创“神韵”说,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擅长各体,尤善七绝。 今吾与拙笔试描,学习其手法,还望师友们多指点一二为谢!
姚树学:
家人们大家好
~~让我们一起欣赏李白的
《秋夕旅怀》
李白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逐句解析: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解析:秋天的凉风度过秋海,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秋天万物衰落,草木凋敝,本来就是个愁苦的季节。而诗人独处他乡,秋风吹过海面带来的寒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吹我乡思飞”中的“吹”字不仅吹来了秋风,也吹起了诗人的忧愁。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解析:回家的路上连山叠嶂遥远无际,以逝去的流水何时才能回来呢?
诗人放目远去,却只看到了层叠的山峦,没有家乡的影子,流水不停的向远去流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就像诗人不知道何时能归家一样。“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借用“连山”和“流水”两个极具内涵的意象,把诗人的愁苦具体化。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解析:抬眼望去,看到浮云灰暗,明月的寒辉令人心断。
诗人抬眼望去,只有灰色的浮云,寒冷的月光,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月光更是令作者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月晖”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目之所到,体之所感,只有深深的愁思。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解析: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快置寒衣。
诗人直抒胸臆,白天倒还罢了,到了秋夜傍晚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昏暗寒冷,极其萧瑟的深秋。借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之愁,点染衬托出诗人的浓重乡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解析:常常梦到银河落了下来,醒来后,天上的星星已经稀少。
诗人在梦中梦到银河落下,长梦过后天上星以稀少,诗人只能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没有人来为他擦拭眼泪。“谁能挥”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孤独。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解析: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涕泣涟涟有谁能挥去呢?
诗人直抒胸臆,白天倒还罢了,到了秋夜傍晚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昏暗寒冷,极其萧瑟的深秋。借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之愁,点染衬托出诗人的浓重乡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姚昌东:
为什么这样写。
枫叶满山红,游人意也浓。
洗涤身上垢,细雨很从容。
雨从容,表达的意思(不紧不慢、如丝般的韧性,一下就是较长时间。来时有预见、去时不突然。)
人从容,表达的意思(远离尘世喧嚣,心灵回归自我、回归自然。淋雨,也是一种享受。)
叶从容,表达的意思(悠闲淡定,那怕即将粉身碎骨化为尘土,也泰然处之。)
写诗的基本功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阅读理解能力强;
二是一定的文化功底。
现在的初中、高中语文阅读题,就是在培养这两个方面的能力。
所以,现在的家长,辅导娃娃语文作业,是相当的困难。
姚绍丽:
诗评 昌东打了头阵,提出表扬
又兴大姐提出的律诗对仗虚词问题,昌东作答很好!有没有这方面经验的家人,可以继续谈谈经验或感想!
姚茂林:
一三五不论,这个说法有问题,写对联可以,写律诗的时候,有一种句子绝对不行。他会造成犯孤,三连平。这是写律诗的大忌。
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成一三五不论,
仄仄仄平仄仄平
不尽大江滚滚来
这叫犯孤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江枫渔火对愁眠
写成一三五不论
平平仄仄平平平
江枫渔火怀愁眠
这叫三连平,也叫三平尾。
那就有人说我会救拗。你们说说,这样的句势,看着就不舒服,干嘛花时间,精力去救呢。我何不搞一个合适的字,词来弥补这一缺陷呢
姚万春:
@姚茂林 宗亲[强][强][强]是的!这种情况除非地名,人名无字可换,真的没有必要去拗,拗就是拗口,拗口的句子读起来真的很不舒服[微笑]
姚茂林:
@姚万春 宗亲早上好
有非常必要的词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利用我们的智慧,巧妙的,灵活的,合情合理的安排,第一句不行,我们安排在第二句,第三,第四句,千万不要死居一格。一个字,词就成为让我们过不去的坎
姚一鸣:
同意茂林的意见,本着辞不害意。
姚昌东:
写诗,还是需要一定阅读理解、和文字凝练能力。提升的方法,最好是把现在初中、高中的语文阅读试卷拿来做,至少应该合格吧。不然,诗要有内涵、表言外之意,真的很困难。平仄格律,入门倒是最简单的事情。
姚吉柱:
各位宗亲,这是五言绝句的四种基本格式,初学的宗亲按这种格式写,不至于走弯路。
1、题目(韵部)
A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对(韵)
C仄仄平平仄,粘
D平平仄仄平。对(韵)
2、题目(韵部)
B仄仄仄平平。 (韵)
D平平仄仄平。对(韵)
A平平平仄仄,粘
B仄仄仄平平。对(韵)
3、题目(韵部)
C仄仄平平仄,
D平平仄仄平。对(韵)
A平平平仄仄,粘
B仄仄仄平平。对(韵)
4、题目(韵部)
D平平仄仄平。 (韵)
B仄仄仄平平。对(韵)
C仄仄平平仄,粘
D平平仄仄平。对(韵)
姚一鸣:
茂林你好!
在创作中会遇到人名,地名,山名,水名等不能更改的问题,一般在谋篇布局时就考虑到,万一不行,就本着辞不害意的办法去写。因为改了就不知所云。
追求的是意境,若平仄四平八稳,但意境不行,又有何意?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浅见。
姚茂林:
@姚一鸣 宗亲
是的,绝对不允许,一个词,一个字害了原意 。
我们玩文字的,就要像能工巧匠一样,什么样的材料,在他们的手中,都会变成精品。
我们这边的木匠有一个谚语叫,弯木头直木匠。
就是说,没有用的弯木头,在木匠手里都是好材料。
什么样的字,词在我们的笔下都要让他大放光彩。
不是辞害意,而是我们的文字功底的修为害了词和意的完美契合
姚峻岭:
写诗十忌
1、忌自造字(词)
作者或为了平仄的需要或语句的优美自造除了他自己谁都不懂的字(词)。中国的文字、语言都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不可胡乱拼造。
就是词典里没有的词(句)也胡编乱造出来
2、忌生僻字:
过于生僻的字应尽量避免,否则会影响整首作品的颂读、欣赏效果。
就是很少用的字或别人看不懂的字用在诗句里。
3、忌时间错乱
尤其在山水田园作品中,分明写夏天,却出现冬天的景物。或时在春天而作品的题目是《秋雨》,这会给读者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有些作品譬如离五一节还有十天半月就写得某一庆祝场面活灵活现,读者只有一个字的评价:假。而已太假,不真实。
4、忌次序颠倒
花开花落是一种自然规律,把桃花与菊花弄到一起开,或先赏梅后看菊,用现代科学也许能做到,但毕竟不是自然规律。
就是不要把春花用在秋月里
5、忌拆换成语
多数是为了平仄问题,作者将成语调整,如老当益壮改益当老壮,缘木求鱼改求鱼缘木等等。拆换了成语不符合逻,别自作聪明
6、忌冷僻典故
为追求高雅深奥,使用绝大多数读者都不懂的典故,让人望典兴叹,就算再好的作品也使读者兴味索然了。用典重在化典,要化无痕,化自然。你熟读中国历史才可引用典,否则,画蛇添足
7、忌闭门造车
一首好的作品必定来源于生活,特别是山水田园作品,必须身临其境,勤观察、细琢磨、多推敲。即景作品可以先记下来,再修整,诗不厌改。不得无中生有,无病呻吟
8、忌为写而写
一个优秀的作者是应该具有责任心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朋友、对家人,从爱心和责任心出发,无论是褒奖、颂扬、批评、评论都应如此。否则,为写而写,不会产生好作品的。有些作者,天天有作品,甚至一天多首,多而欠精,本来一首题材、构思都很好的作品,因为未加推敲、斟酌就匆匆发表了,必显毛糙。那些流传千古的先贤作品是因为精而好,绝非多。因为诗是有灵魂的。
9、忌自以为是
这是重点的一条,一个好的诗人首先应虚心,听得进方方面面的批评与建议,而不是固步自封,老虎屁摸不得。准备发表或出版的作品应该仔细检查、推敲,最好听听诗友的看法。别高傲,你的诗再好而目中无人证明你修心还不达诗人的境界
10、忌不要格律,不讲语法
写诗词要遵循一定的格式与规律,即格律,要按照一定的语言法则,即语法。有些作品,题目是七绝或七律,但又完全不按格律写,说是格律约束了情感的发挥,既如此,就应该写打油诗或自度诗,好的打油诗也是很有味道的。历史上,张打油的很多作品就非常了不起,特有生命力。现代诗长于情感的发挥,也可以写。诗词曲所要求的语法比对一般文章要复杂些,应该熟悉其中规律。诗词曲作品是作者在熟练掌握格律和语法的基础上对思想、情感的文字表达,绝非字与词组的拼凑。
姚昌东:
宋彩霞:白雨庐诗话
一、诗应有飞翔的翅膀
没有人间烟火气息的诗,不会是好诗;只有在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才能让诗人的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也才能让我们的诗歌作品有血有肉,有歌哭的呐喊,有疼痛的欢欣。这样的语言风格,有利于诗词走向大众,应该提倡。
二、词要美,美在参差
参差,是艺术美的基本元素。特别是词,它的句式长短不齐,又有领字,过片的调理,最能体现其艺术的美感。李清照的《如梦令》只七句,三十三字。却连押六韵,韵密而意巧,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三、主旋律诗词忌词陈
诗中事理,虽非常理,但辗转求之,依稀可得。好诗者,毋须刻意化用唐宋、套用古人。须自然而然,甚或大事件小角度,允有淡笔、闲笔。有张有弛,亦作诗之道也。
四、词应追求清奇
范仲淹的《苏幕遮》“暗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夜夜”句,当为“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之倒装。以下连设三喻,极写相思之苦怀。清极而奇,遂成千古绝唱。
五、“白战不许持寸铁”
直接表意,无须修饰。白描自作语,毫无依傍,承载的时代信息量多,表现诗人个性最真。自作语很难,难在它必须是创造。欧阳修主张:“白战不许持寸铁。”
六、白话入诗
白话入诗,往往彰显了一种大家风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经意之间,却四两拨千斤,化腐朽为神奇。 白话入诗,其实加大了写作的难度。在用“旧瓶”装“新酒”的时候,既要遵循传统诗词的格律谱律声韵等“旧瓶“的规则,又要使那“新酒”有不亚于“旧酒”的味道,没了陈旧的套话、僻典这些唬人的家什,就全凭立意、情志去取胜了。
七、 诗语不可假大空
诗词不是机械的原封不动的反映客观世界,而是运用文学手段能动地、艺术地创造美。不可以抽象思维代替形象思维、违背文学创作规律,当引以为戒也。
八、不事雕琢但可泪雨纷纷
可知诗之动人心者,不在雕词琢句,实在抒真情发实感也。纯情入诗,诗之幸甚也。
九、诗词创作“三要”
格调要向美、向上、向善。美是文学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美是真理。美的核心是向上向善。
语言上要切题、切意、切事。我们常说“见识”这个词。诗词创作境界的大与小、高与低,就取决于这个“识”。没有现代意识的诗词作品是难以立足的,是不会被社会认可的。
题材上要写平凡人、身边事、眼前情。平凡人、身边事和日常生活琐事与具体细节作为对象和创作领域,以一个普通人世俗化的情感,表达个人的生活体验,如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历史记忆、风土人情、生命感悟、偶发事件等具体生活细节,作为创作的基本题旨。心怀悲悯,肩扛道义,这样你写出来的诗词就与大众不隔心。
姚荣滔:
诗词的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也是诗词最基本的要求。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 仄仄 平平仄,
仄仄 平平 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对立。
姚昌东:
千篇一律的诗,如果看得累了,自己就不要再步人后尘。
如果要写,权当练笔。
写意、写趣,新颖、独到。
慢慢做到这一点,才会逐渐进步。
何曾看到过,专家把自己的诗拿来验证、讨论写作方法。
姚昌东:
九州喜气共欢迎,万姓群贤聚北京。
秀异安民香一路,繁华富国百年荣。
奇谋惠政蓝图展,大略清风岁月惊。
感慨和谐今最好,追随自信又长征。
大计汇群贤,人民厚意连。
开篇谋幸福,结句定千年。
56个字表达的内涵,还不如20个字的深刻。
所以,写诗就是凝练文字。
姚昌东:
聚力凝心求发展,有为奋发迎盛会。
乡村巨变小康圆,公路摇身黑亮兑。
莫笑农家少壮青,铁牛遍地多描绘。
认真学习勿平庸,砥砺前行众望酹。
这首诗,纯属就是老干体口号诗了。而且,仄声入韵,还应归于古风。
姚昌东:
千年历史一杯酒,百岁人生几度春。
山水圣贤皆饮者,闲云疏影醉红尘。
这是某位名家写的。
前两句,非常惊艳。就像加速中的歼10,在跑道滑翔、加速、冲刺。
再看后两句,还是在跑道上。并没有一飞冲天。
为什么会这样?
上善若水:
@姚昌东 人家也没想“一飞冲天”哈[呲牙]
上善若水:
“山水圣贤”改成小老百姓即可[偷笑]
晓明:
@姚昌东 上下联调个个,味道就出来了[呲牙]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必须押韵,押韵的部位在双句的末尾一字,称为韵脚。不同之处是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有时候同一首诗平仄韵还可以互换着押。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
(一)平水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是《广韵》。《广韵》的前身是《唐韵》,《唐韵》的前身是《切韵》。《广韵》共有206韵,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唐初许敬宗等奏议,把206韵中邻近的韵合并来用。宋淳佑年间,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206韵为107韵。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又合并为106韵。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的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就是平水韵。近体诗一般用平声韵,平水韵有30个平声韵部。30个韵部又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部分,各是:
上平声15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每一个韵部所收的字都是读音相近的字。上平声的东、冬、江、支……和下平声的先、萧、肴、豪……分别是该韵部的第一个字,古人拿来代表某韵部,并无别的意思,例如:属于“东”韵的常见字有:东同童僮铜桐筒瞳中衷忠虫冲终忡崇嵩戎弓躬富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漾朦笼聋洪红虹鸿丛翁匆葱聪蓬等,属于“江”韵的常见字有:江缸窗邦降双庞舡撞等。在平声30个韵部里, “支”韵,“虞”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字数较多,作诗押韵时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大,称为宽韵;而“江”韵、“肴”韵,“覃”韵、“咸”韵等字数较少,选择余地不多,称为窄韵。有些字并不属于窄韵,但押韵时极少使用,称为险字或险韵。如尖、叉等字,很难将它们安排在韵脚。然而学问大又喜欢斗巧的诗人(例如唐的韩愈,宋的苏轼)偏喜欢以险字为韵,这样的诗后人称为“尖叉”体。一般来说,诗人写诗喜用宽韵而尽量避免窄韵。唐代以诗取士,题目和用韵都由考官决定,所以读书人要下不小的功夫将每个韵部的字都烂熟于心,方不至于惊慌失措。 宋以后虽取消了以诗取士,但是许多特定的场合(例如学堂考试、皇帝宴集、朋友聚会),常常也要限韵作诗,这种记诵的功夫对读书人来说,仍是免不了的。
在平声30韵里,有些韵部的字今天看来读音是很接近的,例如:上平声15韵中的四支和八齐,五微和十灰.十一真和十二文,十四寒和十五删。有些韵部的字读音甚至完全相同,例如:一东和二冬,六鱼和七虞。不过我们要知道这些字在唐代一定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按古诗韵写近体诗,则仍要按古人的韵部,不能依今音通押。和写近体诗必须依古四声一样,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至于哪些字属于哪个韵部,除了死记之外,还可以借助古人编的韵书,如清人编的《诗韵集成》、《诗韵合壁》、《佩文韵府》等。现代人编的词书或字典,在单字后面也有注明韵部的,如商务印书馆的《词源》、辞书出版社的《汉语大字典》等,也可以帮助查对。由于古今音的变异,近体诗的押韵是使学写近体诗的今人颇感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归于平声的某些入声字,押韵时要格外谨慎,一定要把它们剔出来才行。
除了“死记”和查找韵书以外,记诵古人的诗(主要是近体诗)是记忆韵字实用而简便的方法。
例如:杜甫五律《春夜喜雨》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用下平声“八庚”韵。记住了这首诗,就记住了属于八庚”的几个韵字。
下面几首唐人的诗,都是“八庚”韵。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戊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样连类而及,生生不已,既背诵了古人名篇,又掌握了某一韵部的常用字,岂不两全其美?
(二)中华新韵。
为适应现代人学写传统诗词,中华诗词学会于2005年5月颁布了《中华新韵》。《中华新韵》由《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2004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
《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以下简称《简表》)。
在此基础上,又邀请全国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专门进行座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参考和借鉴了现当代音韵学家对普通话音韵的研究成果。
《中华新韵》制定时所考虑、所参照、所依据的几个原则性是:
1. 韵部划分的依据——普通话。
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2. 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
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母中开头的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称为韵腹,它是韵母发音的主部;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全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考虑到汉语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时的具体情况,在判定“同身”时,对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用《注音字母》注音,韵头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同身等韵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3. 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4. 多音字的归属原则——音随意定,韵依音归。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5. 与旧韵书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创作近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
《中华新韵》具体韵部表可上网搜索。
(三)首句可用邻韵。
上面说过,近体诗要押韵。但是,诗的首句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如果用韵,就不一定要用本韵,而可以用邻韵。
例如:
访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一东),
桃花带露浓(二冬)。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二冬)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二冬)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二冬)
秋野
杜甫
秋野日疏芜(七虞),
寒江动三虚(六鱼)。
系舟蛮井络,
卜宅楚村墟(六鱼)。
枣熟从人打,
葵荒欲自锄(六鱼)。
盘飧老夫食,
分减及溪鱼(六鱼)。
关于邻韵如何界定,没有看到明确的定义。笔者理解就是读音相近的字韵就叫邻韵,如[上平三江]与[下平七阳],它们从顺序上讲相隔甚远,但它们读音相近,可以称邻韵;而[上平三江]与[上平四支],它们虽然紧挨着,但它们读音相差很远,就不能算邻韵。
例诗:
田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一先),
赛罢田神笑语喧(十三元)。
林外鸣鸠春雨歇,
屋头初日杏花繁(十三元)。
例诗: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喧妍(一先),
占尽风情向小园(十三元),
疏影横斜水深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十三元)。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十三元)。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十三元)。
近体诗如果不是在首句,而是在其它地方用邻韵,就叫做“出韵”。在唐宋诗中,出韵的非常罕见,我们不能用个别的诗句作为出韵的依据。
五律第一式首句不入韵。五律首句也可以入韵,倘要入韵,只须将第一句换为第四句即可,其他不变,这就衍化为五律第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