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早上,天刚刚蒙蒙亮,我便起床,洗簌完毕,推开房门,向小区附近的早市走去。
一般人不知道,我除了喜欢看书、写文章,喜欢浏览服装商城网页,还有另外一个嗜好,那就是逛早市,喜欢早市物品的丰富多彩,更喜欢早市弥漫的人间烟火气息。
10月中旬的早晨,在北方这里多少有些寒凉,我穿着过冬的薄羽绒服,仍感觉到空气中一丝丝的凉意。
我悠闲地踱着方步,呼吸着早晨清爽的空气,大概走了十来分钟的路程,就来到了家附近的早市。只见早市这里,早已经是商贩云集,人头攒动。沿着街路两旁,临地摆放着各种物品,衣服鞋帽、日用百货,蔬菜水果、餐饮早点,琳琅满目的商品,叫人应接不暇。

耳边不时传来商贩的叫卖声,行人问价的话语声。
只见一旁,刚出锅的馒头,正冒着热气腾腾的水蒸汽,白白胖胖、软绵绵的样子,叫人真想上前咬上一口;隔壁摊位上,穿着白色餐饮服的中年男子,正麻利地从滚烫的油锅里捞出金灿灿的大果子,锅里还有看起来外酥里嫩的油炸糕。
“豆腐脑来一碗!”,一声响亮的吆喝,划破匆匆的人流,人间烟火气息正在浓情上演。
冬储菜已经陆续上市,绿油油的大白菜、个大饱满的土豆、白长叶绿的大葱等等,市民们拉着购物车、推着手推车,满载而归。

不知不觉,我来到一个旧书摊位前,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正蹲在地上一本一本仔细地摆放着书籍,泛黄的扉页,足见这些书籍已经有些年岁。《岳飞传》《杨家将》《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我眼前一亮,这里竟然还有小人书!这些可都是我小时候曾经爱不释手的读物。
“大爷,您怎么有这么多宝贝?!”
大爷看了看我,打开话匣子:“看来你也是一位喜欢看书的人。想当年,我小的时候,非常喜欢看书,可那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钱上学读书,那时候我学习非常好,学习排名总占全班第一,可惜因为家里穷,只读了两年书就回家种地了。但是喜欢读书这个情结,一直没有泯灭。后来长大了,自己能够经济独立了,手里只要有点闲钱,我就买各种书籍,如饥似渴地读书,不断充实着自己。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买书的习惯,也始终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
现在不同以往了,在党的富民政策下,我早就已经脱贫致富了,实现了经济上的富裕。我的儿女们都相继考上了大学,实现了我当初的梦想,并都已经成家立业,在省城离里各自有了一份安稳的工作。
最近这些年,老伴去世了,我也老了,跟着大儿子来到长春这里生活。从农村老家搬到长春这里,我所有的家居物品,都送给亲戚朋友了,唯独这些陪伴我多年书籍,没有舍得送人,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翻上几页,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可是家里书籍实在太多了,儿孙们工作忙,这些书籍都看过了,也没有时间再看,我就把一部分拿出来摆地摊,谁喜欢,就卖给谁,有时候也白送。大爷我不是因为穷,才来这里摆地摊,虽然我当初没上几年学,可是后来,凭着我不断自学成才,在我们老家那里,大爷我也算是有文化的人……”
大爷的一席话,让我对他肃然起敬,这位自强不息的老人家,让我倍感亲切。不知不觉间,我挑了一大摞子喜欢的书,准备买回家。
挑选完书籍,抬起头来对大爷说:“大爷,有二维码吗?我没带现金。”
大爷冲我摆摆手:“不要钱了,咱爷俩今天投缘,这些书送给你了。”
“大爷,买人家东西不给钱,那多不好意思。”
“看你也挺喜欢看书,书送给有缘人,也算是了却了大爷的一份心意,拿走吧!”
“谢谢大爷!”我向大爷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致谢。
“闺女,不用谢我,要谢就感谢咱们共产党,正是因为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才有咱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给你的孩子也读读这些有益的书籍,不忘历史,感恩当下。”
我手拿着这些厚重的书籍,感觉沉甸甸的,每一本书,都承载着大爷的一个故事、一份汗水、一份岁月,一份希望。
我如获至宝,带着大爷对美好生活的感激之情,走进匆匆的人流中……

作者简介:
于艳秋,女,笔名:笑弯的月亮。心理咨询师,中国报告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吉林省新诗学会理事,吉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长春市新诗学会理事。在《关东诗人》《2016 微信诗词精选》《松原诗词》《松原日报》《汉江诗歌》《四平日报》《今科学》《五月》《北斗诗刊》《澎城诗派》《吉林名人》《现代营销》《花开的声音》《我们一起走过》《艺点文化》《诗情“化疫”致敬英雄》《黑土地》《相思红豆》《中国战役诗》《女人坊》等纸质刊物以及网络公众平台上发表诗歌、散文、科普童话、纪实文学百余篇。先后采访25多位高校校(院)长,撰写人物报告文学发表在吉林省级期刊《现代营销•信息版》杂志头题,数十万字。作品多次获全国、省、市文学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