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山川壮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活动、建立组织较早的地区,九十多年来党领导人民群众在这片热土拼搏奋斗,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红色资源。这些革命遗址承载着我们党的奋斗历程,蕴含着宝贵的革命精神和历史经验。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依托革命遗址建成了一批红色纪念场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带领大家走进红色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共同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致敬“红色巩义”,激励全市党员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进,为我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标杆城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常香玉红色艺术纪念馆。
常香玉红色艺术纪念馆位于巩义市河洛镇南河渡村。该纪念馆建立于2021年6月,是介绍常香玉大师生平事迹及主要贡献的综合展馆,包括:“奉献艺术”“心系人民”“爱党爱国”“德艺双馨”“香玉精神”五大展区及常香玉大师珍贵的影像资料,是弘扬常香玉大师爱国精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教育基地。
常香玉(1923-2004),原名张妙玲,巩县董沟村(今河洛镇南河渡村)人,中共党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大师。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中华全国妇联执行委员、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等称号。当选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常香玉9岁学艺,10岁登台,13岁当主演。在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她视艺术为生命,“戏比天大”是她一生的座右铭。她博采众长,创立了独具风格的常派艺术。她的唱腔高亢优美,吐字清晰;她的表演细腻大方,内涵深邃,个性鲜明。代表剧目主要有《花木兰》《西厢记》《白蛇传》《大祭桩》《破洪州》《朝阳沟》等。
常香玉不仅艺术造诣高,而且极具家国情怀,“德艺双馨”。1939年,捐款修补南河渡洛河坝;1942年,在西安设粥棚救济河南灾民,并为河南同乡会在西安、宝鸡办了两所学校,收容灾民子女学戏;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
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她拥护党的领导,积极投身国家建设。1951年,率剧社巡回演出,用票房收入和自家积蓄为抗美援朝部队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并率团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被誉为“爱国艺人”。1952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1960年5月,常香玉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不遗余力地为党为人民努力工作。1988年,自筹奖金设立“香玉杯艺术奖”,奖励艺术新人,振兴豫剧事业;1998年,以75岁高龄率弟子登台演出,将6万多元收入捐给“河南省送温暖工程”;2003年,拿出个人积蓄1万元捐助 “非典”防治工作;2004年,坚持在病榻前完成第三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文艺晚会拍摄工作。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在郑州病逝,享年81岁。2004年7月,国务院追授其“人民艺术家”称号。
常香玉红色艺术纪念馆全貌
常香玉红色艺术纪念馆大厅浮雕
常香玉红色艺术纪念馆展室
常香玉红色艺术纪念馆展室
常香玉红色艺术纪念馆展室
常香玉红色艺术纪念馆展室
常香玉故居图片
常香玉诞生窑洞
常香玉故居院落
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仿制)
来源:中共巩义市委党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