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与曹丕是“豆”与“豆萁”吗?
文/陈 锡 波
相传曹植有首《七步诗》,很有名,有两个版本,一是“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另一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二版本将第一版本前三句缩为一句“煮豆燃豆萁”,皆以诗歌创作“赋比兴”手法的比,以“豆”喻曹植,以“豆萁” 喻其兄曹丕。
“煮豆燃豆萁”一句,点出豆与豆萁之间发生的冲突。豆被豆萁燃烧而煮,那麽豆萁的燃是被燃呢,还是自燃?
被燃,燃者谁? 诗没有交代,史书也没有记载。“豆萁”被燃,将化为灰烬 。“燃者”与豆和豆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同根生”,令其“相煎”, 是有人借刀(豆萁)杀(燃而煮之)人(豆),一石二鸟而令其双亡。豆萁和豆都受害,指责“本是同根生”的豆萁“相煎何太急”,对豆萁殊不公平。
自燃,则是同根生的兄弟不和,豆萁不惜自燃而害(煮)对方(豆),结果一为灰烬,一为豆羮。
故“煮豆燃豆萁 ”这一句,可喻兄弟一人受他人唆摆、利用而致相残,同归于尽;或是兄弟阋牆而相害,其一不惜焚身自伤而伤对方,结果也是同归于尽 。
然而曹植、曹丕之间的故事,上面两种情况都不是 。 此诗喻体是豆被煮后“漉菽以为汁”,豆萁则化为灰烬,而本体曹植与曹丕的故事并非如此,本体与喻体的事实及特点不相符,是为取譬不伦,引喻失义也!
此诗是名诗, 流传甚广,而诗是否曹植所作,却一直存争议 。
认为诗是伪託者,主要疑点是,如有此事,是曹植一生生死攸关大事,然而史书《三国志 . 魏志 . 陈思王曹植》并没有这个七步成诗的故事,也没有这首诗;这首诗最早出现于近两百年后南朝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是第一个版本,而《世说新语》不是史书,是一部记述魏晋士大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元末明初《三国演义》有七步成诗的精彩故事,那是小说家的艺术创作,诗是上述第二版本,是否罗贯中自己修改,还是另有出 处,不得而知;以曹植之才,即席赋诗 ,有何难哉?此文帝岂有不知? 有意加害,不会也不必用如此儿戏方法,害人不成反而累己失德、失威。
总之,真也好,假也好,不管曹植写也好,张植、李植写也好,此诗取譬不伦,引喻失义。论诗、论文,只能以诗论诗,以文论文,对诗、对文而不对人,是其是、非其非,择其优者而从之,遇其疑难而辨之。
陈锡波,又名陈诗亮,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对联课程主讲,曾任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香港楹联学会顾问,澳门楹联学会顾问,现居香港。
著作:《骊鳞一对联诗文集》《束脩是十艇脯吗》《君子究竟疾什么》《贤贤易色究为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