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清八景之三:玉岩夜月
文瑞
在孔宗翰题点宋虔州八境时,并不是有意疏漏了通天岩。实在的道理是那时的通天岩尚不够影响力。赵抃题“通天岩”名不久,苏东坡的足迹也尚未踏涉,摩崖石刻也才镌刻成不久。
然而,那时的通天岩,虽岩深谷幽,朴素、清静,却让历史震撼地藏匿着一位“赣南乡贤”。阳孝本,曾为京都上庠馆师,后隐退于赣州通天岩,长达20年,随身只带一童一鹿,听风沐月,松下读书。通天岩又名玉岩,说的是月光之下一片银色,宛若璞玉。而当时的郡守林颜则以玉岩称呼阳孝本为玉岩先生,寓其品性高洁。
1094年,历史成就了一段佳话。被贬岭南的苏轼,溯赣江,历十八险滩,终于踏上了他十七年前就心仪并题过“虔州八境诗”的虔州城。登临八境台,遍览虔州八境,苏公深深叹息“前诗未能道出其万一”。当时的虔城景致也的确是美丽如画,白鹊楼、章贡台、皂盖台荷花满池、鹊燕飞舞,八境台、郁孤台雄瞻三江、春色尽收。苏轼闻得虔州名士阳孝本在通天岩隐居,八月十七日,遂亲临造访。一双当世贤人相见甚欢,彻夜长谈。明月记下了他们的神影,清风传诵着他们的哲语。从此,历代的名人雅客蜂拥而来寻访伟人足履,或吟或和,或刻或塑,都怀揣着一种激情,想借伟人驻扎过的地方承接些许灵慧,传达些许感动与呼应。“玉岩夜月”寓意的便是这样一段佳话。
事实上,通天岩很是奇诡,即便是它身怀的那几百尊石像石龛,因了岁月的久远而更添了些价值。夜月何处没有?玉岩也到处都是。龙南小武当、韶关丹霞山,那里的夜月也不会比通天岩更逊色更跌境界。通天岩让人咀嚼得有滋有味的正是它掺和的两位历史名贤的君子风采,以及它之后又衍生的珍贵的摩崖石刻,以及稍后迎来的在此传习心学的明代大儒王阳明,以及再之后主政赣南后在此避暑的蒋经国。所有这些,奠定了通天岩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内涵。
也许,今天去赣州一中夜话亭缅怀苏、阳二公的人还有一些,则于去通天岩怀想苏、阳二公的人怕是愈来愈少的了,即便见着那上望江亭半山腰的古墓也没多少人注意到里面竟然藏匿着通天岩开山祖阳孝本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责备这许多人的无知,快捷进步的现代社会要人们须知的东西真是太多了。然而,无论什么理由,虔州人都得感謝阳孝本!当年苏东坡尚且赞叹他“道不二德不孤。无人所有,有人所无”。在这位上犹莲花村孕生的令苏公亦敬重的先哲面前,我们还有什么矜持的必要?涉经他的墓前,我们即便不浪漫不撷献上一簇野花,也尽可以肃然些投些尊敬的目光去才对。唯有如此,先哲才会有些宽慰。
当然,还有一位现代名人将通天岩的品位予以了提升。解放初期,著名作家、考古学家沈从文来到了通天岩。他认为通天岩佛像主要是北宋作品,唯有翠微岩有两尊佛像属于隋唐作品,理由是这两尊佛像曲眉丰颐,体态飘逸,且其中一尊观音立佛的衣节上佩着的一个环形饰物“倍査多那”,那是隋唐时期佛教徒典型的佩戴饰物。沈从文用《游通天岩》诗表达了对自己在通天岩的新发现的喜悦:“重冈郁积石,千佛宋代镌………志欲绝天下,辛勤建山村。”全诗230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