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清八景之二:二水环流
文瑞
“双江迢递到虔州,波撼东西绕石楼。雨泻琴川闽客棹,风驰梅岭粤人舟。环流湛澈银河挽,叠岸沙明翠带留。薄暮渔歌声细细,村醪酬和在滩头。”恐怕少有哪座城市如此这般恋水的了!清朝赣县知县张照乘的父亲张栋书的这首《二水环流》诗,把章贡二水描绘得情景如画,让人感叹不已。
择佳水而栖,自古为人类定居的首选条件,赣南尤盛。赣南境内山峦层叠,泉涧无数,大小数百条河流纵横驰骋于每一个人口集散地,甚至于每一个县城都有一条养育着一方水土一方人家的好水,如崇义的聂水、大余的章江、上犹的犹江、龙南的桃江、信丰的桃江、宁都的梅江、会昌的湘江、瑞金的绵江、兴国的潋江…
仿佛赣州是个大磁场似的,这许许多多的江河从四面八方向赣州汇聚而来,蜿蜒淌过五百里山路,吸纳千川万涧后,形如长龙状的贡江、章江在赣州龟角尾相撞而聚,成就了龟角潭一一赣江源,复向东边浩荡而去,直达鄱湖、长江。丰腴的章、贡二水夹持着赣州这块风水地,形如一片浮洲。于崆峒山巅瞭望,甚至在龟角尾对面的山上用远焦镜头瞭望,赣州城更像一个巨大的龟。明初刘伯温督战赣州城时,最早发现了浮洲之奇妙。水与赣州的种种传说从此绵绵不绝。
如今流行寻根,虔州是哪位先哲起始聚众生活、构建城池的?《山海经》有“赣巨人”记载,可赣州真正有人烟记录却不甚明确。邻近的大余、南康先有了南野县治,赣州至公元前201年汉大将灌婴定江南后才在蟠龙圩镇或欧潭一带位置设置赣县,再过了约五百年,东晋永和五年(349),南康郡守高琰始筑土城于章贡二水之间,赣州才正式有了城池的雏形。说起来,高琰便是赣州的开城之祖了。
高琰看中的是这二水的秀丽,还是这土城的战略防御地位?不得而知。人们只知道,之后这城池是愈建愈规模愈建愈牢愈建愈壮观的了一一五代卢光稠“斥广其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北宋州守孔宗翰于土城中浇了铁水使之固若金汤,并在城墙上建了石楼使之突兀平畴。人们还知道,赣州有了城之后,纷至沓来了一大批诸如孟浩然、周敦颐、苏轼、黄庭坚、杨万里、汤显祖、解缙、田汉、董必武、郭沫若、丰子恺等历代文坛泰斗,产生了一大批诸如洪迈、赵抃、孔宗翰、辛弃疾、文天祥、王阳明、杨廷麟等历史名臣、民族英雄;也同时产生了属于赣南自己这方水土养育出来的诸如綦母潜、钟绍京、卢光稠、阳孝本、曾几、池梦鲤、陈赞贤、郭大力等本土名士贤人。这些历史骄子,借着二水之灵气,在赣州演绎了许多美好的故事与传说。他们如灿烂星汉点缀着赣州最壮丽的时空。他们的思想光辉如二水好合之赣江源,源远流长。
随着岁月变迁,张照乘知县描绘的章贡二水的图画有了些淡化一一不再有渔歌唱晚、惊涛拍岸,也不再见千舟竞帆、商贾如云。但明眼人一眼可见,章贡二水的风流已经从江上漫延上了江岸。三江六岸,数十里滨江大道风景如画,十多座大桥如玉虹般横亘东西,把城市与乡村贯通一气,把过去与未来联织成梦;“二水环流”,如两只玉女的胳膊环着古老的城池,章水温婉柔媚,贡水浩荡豪迈,直把城市不老的心激动得更加湍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