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误会
人与人之间,误会很多,刻骨铭心的误会应算我与涛老师。

“去你的”。我与涛老师就这三个字的事儿。但反躬自省,不仅仅是一场误会……!
8月份,我集中精力学媒体剪映,280节课,为了广交善缘,我一口气报了异地10多个剪映公司,我每报一个名就是一大堆听课的招呼。
的确,纸质媒体与电子产品完全不是一个档儿的事,后者优于传递速度与版面的精美,而且是自作主张,无须担心被他人涮去,既便手指弄快了,打错了字,又可以重新修改更新,操作简单快捷,可任其发挥。电子产品保存、收藏也优于纸质的东西。不用担心被丢失,损坏,找起来轻快明了,手机搜一下主题,文章就显示出来了,发给对方也是神速。

既然好处多多,我何不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一番呢!因此剪映就成了我必不可破的难题。
灵动的东西活泛,图声并茂,看似简单的东西,其实真正入道还真有点颇费周折。
早两年,我下载过诸如抖音之类的大众化的东西,内容也空泛,近是些“下三烂”的调侃,出于媒体人的融合意识,我下了删,删了又下载,心存飘忽摇摆状态。原因是我习惯看纸质的东西,但也有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权威大型媒体发声,时不时抽出大版面介绍,诸如自媒体是媒体发展的方向,是未来2025年到2035年的文化产业传播重要手段……联想到身边的都市纸媒体应声倒地,不由得你不去正视严酷的现实。
于是,我先是静下心来看别人的东西,看人家如何构思题材、音乐如何配音、标题怎样吸睛,抖音、今日头条、都市头条、西瓜视频等一律不分品种,一口气下载多个软件,静静地看,认真地研究一番,然后,稍稍挤出时间守在书房慢慢动手做起来,外出采访也把收集的资料往里砌,像垒房子一样一步步来。

几年前,我曾做过美篇,那是个新鲜玩法,既有文字变化的切换又可以随意选版面模式,编排起来也很方便,还可以配上自己想听的音乐,任其发挥,电子产品确实比纸质的东西是个大飞跃,我潜心做过一段时间,粉丝也涨得出奇的快,几个月下来,三万多粉丝收入囊中。得手时,感觉也还行。
但审稿是自己作主,半年下来就闯祸了,“领导”对号入座,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纸质的东西有领导、编辑把关,帮你罩着,出不了多少差错,电子产品随心所欲,自己必须掂量,反思,想想都几十岁的人了,惹祸有什么好呢?于是,我放弃了很多想做的作品,干脆搁至一旁,再不去理会,也不去看看,很少问津,至于网友关注、点赞、评论、留言都是他们的事,一概搁置一边,随他去吧,至今也就四万多粉丝。

高速发展的社会,一个半文化人想把自己封闭起来是绝对行不通的。人不仅要接受新生事物,还必须洗脑、热脑、用脑。二三十年与纸质媒体打拼,怎么也不能把自己孤立起来,去做一个倚老卖老的人。
于是,我又贪空花时间学今日头条、都市头条、网易新闻等,至于行文,我特别注意,既然是自己作主就没必要再说那跨门槛的话,干脆写正面的东西、也不再触碰那“关键词”,安分守己写点生活小杂事,再不干那指槡骂槐的破事儿,心心念念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感觉前面翻了车后面还得往前行。
于是,我又开始正儿八经地学剪映,剪映有别于剪辑,其学问多多,科目也是一环套一环的,先是找纸质的资料学习,后又在他人鼓动下,上网找资料,一步步来,一夜夜地熬,兴趣来了深更半夜是常事,但收效甚微。
忽一日,看抖音,不时跃出免费学习的午餐弹窗,我随意间便报了名,但接下来的任务重,不仅耗时,而且听不到课上讲的所以原,一知半解,认真听吧,过不了几个时辰,就有老师喊同学快点交报名费,大几千的,一声比一声大,调子悬得特别高,好像路上有钱捡,你还不情愿似的,更烦闷的是时间也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今晚几点几点,请学生上课,那一刻我头大了,虽然时间是挤出来的,但时间被别人一天又一天地牵扯着,那就问题来了,更糟糕的是深更半夜了,那头电话还在催着是不是考虑好了交学费。
世上那有免费的午餐,原本报名是有心理准备的,大不了出点钱,学点知识也值,但你想错了,几天下来,主讲老师跑调了,关键技术阶段,老师的心思不是教你如何复习功课,而是一个劲地爆某某七老八十岁了,赚了几百万,也有老师还振振有词自己才几年时间就是每天几万进账,盆满钵满了,粉丝几百万,收入上千万,钱是个好东西,但我从不为其动心,毕竟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天上不会掉馅饼,我虽五大三粗,但生性冷静,有的按她的授意去找“名人”,竟发现所谓的“名人一个作品都没有,粉丝竟有36万之众,还听说收入上百万元,但我心里有数。
人世上,林子大了真是什么鸟都有,职业的敏感,我不得不怀疑瞎吹的背后所谓的免费指导都变成了直裸裸的收割。
于是,对于那些突发的电话我一概不接,或外面带地址的陌生人电话一律靠边站。

涛老师就是我报名入围学习,且下载十多个软件中的一个,话不多,第一天互加微信,刚打了个抱拳的手势,立马就把剪映的干货投了过来。我以为又是个听课的资料,就搁置一边了,毕竟他们职业就是拉人上课,既然加了,不理不睬是我的权利,搁置就这样无声地搁置了。
每当他发来上课通知时,我也一样对待,懒得理。他见我无回声,估计也是不抱什么希望,顶多就是多个微信朋友而已,不曾删除我。
一日,夜间空闲,我想一口气清了这些所谓的讲课老师,一个个地清,偶尔也翻开一下内容,再顺手删了。轮到删涛老师时,我不经意打开了他自称的剪映指南视频全在里面的帖子。这一开,我慒了,的确是全视频指南知识,趁着一时蹦出来的兴趣,我认真地看了一个片段,忽如大海捞针,还真有针尖儿扎手了。那一夜,我从床上爬起来,又准备一本精美的笔记本,一个个选重点东西记了下来,略有收获时,还动手在手机上动起了真格。280节课,我连续坚持了半个多月,用学有所获,丝毫不为过。
现在,我从涛老师帖子里学到了那些之前的所谓听课的一知半解的资料,到如今操作得心应手,熟如流水,凭心而论,学会剪映非涛老师莫属。
最大的误会是我与他微信交流中,尽管只有片言只语简短的进圈时几行客套话,虽不伤筯动骨有失身份,但之后的仅一次邀我进课堂,我烦于应付,火爆爆的在手机屏上传去了最难听的三个字“去你的”。
他不再像其他老师那样不厌其烦又来请学生上课,也不理会我对他辅导之后学有所获萌生的反省、道歉、称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话、做人,宜有分寸,“去你的”不仅仅是误会,还真成了我与他微信交往中的一道分水岭。人受到伤害,或随意去伤害一个人是我快奔六的人理应反省的秉性,在人与人之间交往中无形产生过节,修性不能丢。反省“去你的”不仅伤害了他,但无形之间也伤害了自己,理应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