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柳青》
作者:武稳祥
编辑:诗词中国
都市头条,发现精彩,传播正能量
缅怀柳青
作者:武稳祥
《柳青简介》
我陕西省著名作家,柳青,生于1916.7.2—1978.6.13病故,享年63岁。原名 刘藴华,字 东园,陕北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人。内秀高才、思想进步。1928年入团,1936年入党,1938年奔赴延安,长期从事文化工作。解放初 他毅然放弃在北京 优越的城市生活,返回故土陕西,到长安县任县委副书记。
他从1952年到1966年,在长安县王曲公社皇甫村 生活了14年。为了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剃了光头,脱下四个兜的干部服,穿上对襟小褂的农民衣裳,戴上农民的帽子,真乃活脱脱一身农民模样。为了专心写作,他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
因写作需要、体验生活,为了熟悉农村集市上的粮食交易情况,在集上,他也曾和关中农民一样、把手缩到袖筒里,不动声色和对方捏指头搞价。他的装束和模样,竟然骗过了集市牙家和卖主的眼晴。
他深入农村生活,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捕捉农村的真人真事为素材,呕心沥血、夙兴夜寐,春夏秋冬炎热严寒,历时14年,终于写出了光耀史册的不朽著作《创业史》。时至今日,《创业史》仍然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引以为豪的“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
书中塑造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农民们,解放初期,在那一穷二白的环境下,艰苦奋斗,历尽艰辛,响应国家的号召,走合作化的道路。他的写作认真负责,除了反映时代背景和形势,特别注重把人物一定要写活,刻画地生动而接地气,力求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不凭空臆想。从以下的这个典型事例,就完全可以一斑窥豹。
常宁宫后靣的窑洞,就是著名的人民作家柳青当年写作《创业史》的地方。他描写的农村生活为啥能活灵活现?就是由于他下了常人未能下的功夫。据说有一次,柳青当时要描写一个农村妇女骂人的神态,就故意给晾晒的被子上泼了一盆子水。一下子惹恼了一个妇女,顿时破口大骂 唾星四溅。他在一旁一声不吭,用笔和本子快速记下了这一精彩场景的素材。
随后向对方说明了缘由,赔了她一床新被子,皆大欢喜。仅以此例,就完全可见他的写作、从不凭空臆造,力求认真严谨,文章方能生动感人。他真是我们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2006年董颖夫捐资10万元,共集资100万,策划组建了“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并设立省级“柳青文学奖”。陈忠实任名誉会长,畅广元任会长,他任常务副会长,王峰任秘书长。在“省柳研会”成立大会上,陈忠实讲道:柳青创造了一个高峰。

当时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很艰难。当时他的每月工资是200元,要养活夫人马崴和5个子女(还要供两个子女在北京上学),也不宽裕。《创业史》1960年出版后,稿费是1万6千余元,这在当时可是一大笔巨款啊!但他自己一分也没留,毅然决然地全部捐献给了王曲公社,作为筹办社办企业的起动资金。他这种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与廉洁精神,实在难能可贵!试问:天底下有几个人能办到?
他著名的名言有:“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只有愿意为他卖命的人,才能干好这一行。”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比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能影响一生。”
在‘文革’中,柳青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黑作家”、“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失去自由,身心受到摧残。1978年5月,柳青到北京治病,但因体质太差,病情严重,于6月13日不幸逝世,终年63岁。
遵照遗嘱:一半骨灰安放在皇甫村的神禾原畔。(一半在北京八宝山)长安人民和他的感情尤为深厚,为他修墓、塑像、建 ‘柳青广场’ 等(其中农民企业家董颖夫出资买地功不可没)。后来,还把他的事迹编成了 “秦腔”、拍成了 “电影”,使他的光辉形象 世代流芳于三秦大地,享誉全国。柳青啊,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怀柳青》
1
陕 北 才 子 唱 大 风,
扎 根 长 安 屏 秦 岭,
深 入 生 活 十 四 载,
神 禾 原 畔 苦 笔 耕。
2
艰 辛 创 业 史 册 铭,
夙 兴 夜 寐 心 血 凝。
稿 费 全 捐 赤 诚 献,
廉 正 浩 气 贯 长 虹!
3
陵 园 肃 穆 柳 常 青,
广 场 辽 阔 话 英 雄。
振 兴 文 学 纪 念 馆,
恢 弘 家 园 寄 深 情。
4
一 代 文 豪 万 人 敬,
一 部 赞 歌 千 秋 颂。
芳 草 萋 萋 映 清 明,
白 云 悠 悠 怀 柳 青!
《柳青广场》
2019年‘五一’放假,2号仨孙子回来了。平日课重弦紧,今天放松美美耍了一天。5月3日早11点半,儿子文超开车带我们全家人去观瞻柳青广场。由南横线到常宁宫转盘拐向北,这条宽阔的南北大道直通韦曲。
过了培华学院,到了慕名已久紧贴路东的柳青广场。广场是2006年在神禾原畔的何家营村修建的,当年陈忠实曾为其揭幕。地势是南高北低的长条方形,没有原来想象的大。坐南面北 栩栩如生的柳青白石雕像在最南最高处,松柏环绕,居高临下。他是秃顶 蕴藏着无穷的睿智,戴着眼镜,双目如电炯炯有神。右手握着钢笔,左手压着稿纸,辛勤笔耕的神态活灵活现。身旁错落有序的矗立着他的三部著作:《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尤以‘创业史’最高,在书上边象旗杆一样 还插着一枝巨型钢笔。‘呕心沥血著春秋,如椽大笔写华章。’其意不言而喻。
雕像四周还竖立着人物简介、多幅图片,以及广场简介等。柳青在我长安生活了14年,名著传世,最后还长眠在我长安大地。理所应当也应永远纪念,永享祭拜。
顺着层层台阶向北下行不远,就是面朝西的“柳青文学馆”,这里也是陕师大的文教研究基地。再向北,但见树木郁郁葱葱,花草竞芳斗艳,亭阁点缀,环境清雅。文学馆北邻是一家装潢堂皇的酒店。再往北走,路东是好长一溜文化长廊,里边竖立着无数历代名人的诗词勒刻的石碑。名诗和书法相得益彰,文化文雅气氛十分浓郁。这也是柳青文化广场一道独特风格高雅韵致的风景线。
天色阴沉,还间断下着蒙蒙细雨,但也不影响我们的游览兴致。出了广场驱车向南,直奔柳青墓。公路两边 杨柳成排,沿途喜观 村村兴旺。终南山越来越近,到了柳青墓。只见一圈砖墙,中开一门,门外的柳青雕像黄花环绕。左右各有一组农民拉车上粪、喜获丰收的喜悦群雕,惟妙惟肖,十分逼真。轻步进门,来到墓前,墓前正中石碑上刻着:“柳青同志之墓”,四周松柏拱卫,庄严肃穆。我怀着虔诚的敬意,向人民作家、行三鞠躬礼,略表寸心。我知道这是董颖夫出资征地修建的。
转身西往常宁宫,参观了蒋介石行宫、和蒋纬国与石静宜的新婚别墅。吃了饭,天也不下了,正好游玩。尤其在‘水上乐园 ’呆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几个娃们玩的最开心了。
我早都有拜谒柳墓的夙愿,上一次因雨大没能成行。这一次也多亏了儿女媳婿们给我圆了梦。总算到实地看了看,下午5点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