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里三桥的王屋头村


凤山倚后,涧水远前,翠柏迎宾,沃野千里,在陕州之东,西李村乡与洛宁县东宋镇和河底镇交界处,有古之名村王屋头。几百年来,村民春种秋收,世隶耕读长居以此,民风淳朴,钟灵毓秀。登上小南坪,站在古柏树下,俯视王屋头村,宛如一头牛,蔚然屹立对面,庇佑村民年丰时稔。
王屋头村分东西两个队,约350口人,房舍建造,坐北面南从西到东一字排开,总体概述为“一里三桥”(村内不到一里地,有三座桥),一桥是指村西的翻龙桥。
话说1635年11月,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数万起义军进犯河南,先后攻克偃师、巩县、嵩县、临汝等地后,全力攻打洛阳城,因城池坚固,难以攻克,后明军大部援军赶到,明军一路赶杀围剿,并放箭射瞎李自成一只眼睛。李自成率部向陕西商洛方向逃走,逃跑之时也不忘记恨河南人,逃到哪里都是杀光,抢光,烧光。还故意往路上撂些金银,只要发现有人捡拾,一定会搜寻到人,杀掉。直到没人捡拾,才算罢休。李自成率部从永宁县(现洛宁县)西逃到陕州东部的一个村庄(陕州区西李村乡陈家庄村自然村王屋头村)住下。王屋头村西郊有玉皇庙,庙里除了玉皇爷,还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李自成因连吃败仗,开始怨天尤人,认为天不佑李,于是恼羞成怒,一把火烧了村里的玉皇庙和关爷庙。

闯王李自成

关羽
从王屋头村往陈庄村去,在半山腰上有座山寨,两头尖,中间宽中带弯,像月亮牙,人们都把此寨叫月牙寨。李自成发现月牙寨里的头头还有兵马,便集合残余力量,率部骑马想从王屋头村的前石桥上过去攻打月牙寨,谁料想到了石桥边,马死活不肯过桥。李自成扬起马鞭狠狠抽下坐骑,说时迟,那时快,但见那马抬起前蹄,把李自成从桥上撂到桥下的沟里。李自成从桥底下爬起身时,忽然看见关羽长须飘飘杀气腾腾,手持青龙偃月刀,跨下赤兔追风马,在月牙寨寨墙上来回跑,跑过一次,寨墙就往高处长一截。李自成自知冒犯神灵,赶紧向玉皇庙里送了些银钱,叫重修关爷庙。至此,李自成再也不敢攻打月牙寨了,仓皇之下,绕道上贾沟坡经宅延村往西逃回陕西,后李自成进北京当皇帝只坐了42天龙位,人们戏称该石桥为翻龙桥。
石拱桥,是中国传统桥梁的四大基本形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多种多样,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一经出现,发展很快,在1880年,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地显示了400多年前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翻龙桥近景
旧时村后的庵沟(当时沟里有尼姑庵)有多股清泉,溪水穿村而过,清澈见底,一年四季,长流不断,小桥流水,意境优美。王屋头村的翻龙桥特征为中国传统石拱桥,用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拱桥长4.5米,宽3米,跨径拱圈用长方形石料约27块,桥梁中间面南方向有龙头,北面有龙尾(不知何时被毁),桥面原先都是长型条石铺垫,解放以后,有的被村民拉走盖房用了。2008年,政府实行村村道路硬化工程,现在桥面为水泥混合。2000年以来,庵沟泉水枯竭,水源断流,水渠荒草丛生,渠底布满垃圾,往来人员无不为之惋惜。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下,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一定会再重现。

二桥在桥沟的沟口处,据张先杰描述,桥沟这个桥是木板桥,原来红六家门口这一排都是打麦场,木板桥的一端仅能通过一辆牛车。
三桥在村东头,也就是现在的奶奶爷庙后,是一座石头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们还可以从桥上通过,到杨坡赶集。
现在二桥三桥均已不存在,随着政府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村民们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面貌,不再为出行而感到苦恼,现如今,全体干群团结一致,正在为建设美丽乡村王屋头而添砖加瓦。
讲述:张宗智 、郭来选、张先杰

作者简介:张志毅,字一茗,陕州区西李村乡人士,90后文学爱好者。专职婚礼主持人、礼宾先生,传统儒礼研究者。曾任企业办公室主任、项目部经理、董事长助理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