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经据典话女人
作者/朱海明
播音/聼琴

有人说,全世界七八十亿人口,太多了,什么类型都有,但是归纳起来只有两种,男人和女人。
据说人类有过长时期的母系社会,女人当家啊。后来女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低下,不过仍然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古代的战争特别是掠夺性质的战争,获胜者除了掳掠物质财富外,就是掠走大量女子,作为战利品充为奴仆或媵妾(yìng qiè ),有的获胜者还为了争夺女人而自相残杀呢。
封建社会一直到解放初期,有学问的人常把做了妻子的女人称为“荆妻”“拙荆”“山妻”“贱内”等等。普通人则多称为“屋里的”“家里的”,别小看了这些“屋里的”“家里的”女人,在百姓家可是顶梁柱啊。
寻常百姓家“屋里的”,除了生儿育女,还要负责全家的缝补浆洗,烧火做饭,纺线织布,打狗喂猪。另外,绝大多数“屋里的”都会做各种针线活儿,包括打袼褙、做鞋做袜、裁衣做裳,有的还是人人称道的巧媳妇儿呢,精通扎花儿拧云子,描龙绣凤剪窗花糊灯笼等等手工艺,外加做得一手好饭菜。除了躬操井臼(jiòu)、侍奉箕帚(shì fèng jī zhǒu)、孝敬公婆以及和睦邻里、处理内务外,她们还要下地干活儿,躬耕陇亩,庄稼地里照样是一把不可或缺的好手。

躬操井臼是一句成语,意思是亲自操作家务。井,指汲(jí)水,就是从井中取水。臼,指舂米,也指舂米的用具,石头凿成的,现已绝迹。舂米就是把毛粮加工为食粮,手工劳动。汲水舂米都是生活中的主流。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有“年二十余,始于归,躬操井臼,琴瑟甚调(tiáo)。”之句。
侍奉箕帚是汉语词语,箕指簸箕,一种农具,现在仍然使用。帚指扫帚、笤帚,洒扫庭除的用具,现在仍然使用。过去也借指妻妾。《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泣为布曰:“我虽非王司徒亲女,然待之如己出。自见将军,许侍箕帚,妾生平愿足。”
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中,常有“躬操井臼、侍奉箕帚”等词语,用来描写勤劳贤惠的女子。
至于称为内助或贤内助的女人,举案齐眉的女人,才貌双全的女人,那就更厉害了,上到长孙皇后,文成公主,王昭君,下到卓文君,李清照,梁红玉……出类拔萃人中之凤者不计其数。
另外,从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商朝的妇好(fù hǎo)开始,巾帼英雄层出不穷。正如豫剧《花木兰》中所唱“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个不如儿男。”尤其是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陈铁军,刘胡兰,江竹筠,冷云,赵一曼等革命烈士,她们的英明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得到了彻底解放,同男子一道投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开辟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火红年代,谱写了“女子们哪一个不如儿男”的历史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