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散记
早就听说白玉县城虽然地处金沙江畔,距州府所在地康定五百多公里之遥,但那里风景秀美,气候宜人,被称为高原“小江南”,可惜没有机会去观光游览。一个仲夏时节,我终于了却了观光游览白玉县城的美好宿愿。
街区新貌
白玉县城坐落在麻通。据当地人给我讲,麻通,也系藏语译音,含“下坝子”之意,以所处位置在坝子下端而得名。河谷地带,属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温暖舒适,难怪县城要选择建在这里,可谓匠心独具了。县城四周山峦逶迤连绵,气势磅礴,给人以威武雄壮之感。山坡上林木蓊郁,蔚然成林,给县城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白玉县城中有条河,叫偶曲河。河水从荒寒的深山野林中汩汩流出,泻过阒无人迹、蓁莽遍地的沼泽和峡谷,一路上容纳千百支溪涧河流不断壮大自己,到县城所在地麻通时正是滔滔大河了。虽是仲夏时节,但我感到河水绿得像绽开不久的叶芽儿,很嫩。河水经过这段平缓地带后,便进入深山峡谷之中,那气势像一头猛狮奔腾咆哮,浊浪排空、惊涛拍岸,直奔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浩浩荡荡流向远方……
偶曲河将县城分为东城和西城。东城分为河东街、河东后街,西城分为河西街、建设路、亚通路。每条街的两旁都矗立着这几年来修建的办公楼、宿舍楼和各类商业楼,鳞次栉比,巍峨又雄壮,优雅又别致,使整个县城显得清新、美观。
西城,1994年经县政府批准改为集市,现已成为县城主要的集市贸易区。本县和外地商贩源源不断地从外地引进适销对路的商品,丰富市场,满足县城居民的生活生产需要。街道两边摆着各种鲜嫩的蔬菜,以及浓郁馨香的酥油,肉架上挂满了新鲜的牛肉、猪肉,货墙上悬挂着一件件漂亮的时装,以及内地生产的精细工艺品。许多本地商贩又从这里选购商品,经过翻山越岭,将其销往边远村寨,这样,既方便了当地老百姓,又能赚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麻通不仅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一座边远地区较大的商品集散地。
白玉县城的大街小巷都栽满了柏杨树。那挺拔的柏杨树,一株株,一排排,相依而立,联袂起舞,婀娜多姿,簇拥着错落有致的各类建筑物,掩着藏家别具风格的宿舍楼,在明净的天宇下闪现出祥瑞的佳气。我感到这些柏杨树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绿,那绿仿佛扩散了,弥漫着,以至天地间所有的颜色都消失了,只剩下这仲春的绿色。那是原始的色彩,那是生命的色彩,那是我在烦闷的生活中,非常渴望的色彩啊!
精美藏刀
漫步在白玉县城的大街小巷,我感到特别眼花缭乱的是产自本地的民族工艺产品,如藏刀、马具、佛具、针线包等,品种繁多、琳琅满目。
我走到临大街的一家店铺,只见货架上悬挂着一把把式样别致而精美的藏刀。我知道藏刀种类繁多,但主要分为男式与女式两类,男式主要包括腰刀、刺刀、匕首等,女式仅吊刀一种。藏刀是藏族人民必需的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例如腰刀多系于腰间作为防身之用,也可以作他用,吊刀通常吊于右臂边,主要用于生活,削剔牛肉和他用。在这些名目繁多的藏刀中,我更喜欢比较长的刺刀。于是我从货架上取下一把刺刀,细细观看起来。这把刺刀刀壳厚实,内层是黄铜,外层镶上了白银,非常壮观。我左手紧握刀鞘,右手用力将刀抽出,刹那间,一道耀眼的寒光直刺我的眼球,使我顿时看不清眼前的东西。而几乎同时,一缕清脆悦耳的声音从我的耳边滑过,许久仍余音袅袅,回味无穷。我用手指试着摸了摸刀刃,感到非常锋利。
售货员滔滔不绝地介绍着刺刀制作原料和精细的制作加工过程。通过他介绍我才知道原来刺刀制作过程如此复杂。刀把中间有一个与刀身连接并一样厚、比刀身略窄的长方形铁片,在中间等距离钻两个小孔;制作一个扁的条形铁片,一端倒角,另一端则做成圆形,交接处向内切弧相连,在圆形内钻一个直径约一厘米的圆孔;制作两块与刀把上铁片一样宽、一样长的木片,在与铁片上小孔相对的位置钻上小孔;木块外面两边倒棱;用铁制作一个长方体,一端开一道与刀身厚度相同的槽,另一端挖一道长方体的槽,将外棱角倒圆。在挖槽的另一端钻一个小孔;把扁的长方形铁片套在与刀身连接的刀把上,圆形有孔的一端朝刀背;把长方体的铁有槽一方嵌入与刀身相连的铁片,把两块木片夹在铁片与长方体铁之间的刀把中间,将孔对齐,用铆钉插入孔中,铆钉的两端加圆形黄铜片铆固。经过一番精雕细琢,一把锋利的刺刀即可制成。售货员讲得十分仔细,但我却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但我深深感到藏刀制作确实很不容易,而且制作工艺十分精湛,美轮美奂。于是,我不由分说地掏出腰包,购买下手中这把外壳装饰精美、刀刃非常锋利的藏刺刀。出差回家后,我将它悬挂在我家的堂屋中央,或藏于家中隐蔽的地方。每每三朋四友来家中做客时,我都将它拿出来让他们观赏一番,常常引来客人们啧啧称赞声和羡慕的目光。有一次,一个家乡的朋友来我家做客,当看到这把精美的藏刀后,出不扉的价要想购买它,但我却婉言谢绝了。尽管这把刺刀也许在市面价格不算昂贵,也可能现在到处都可以买到,但是我第一次到白玉县城时买到它的,感到十分珍贵,具有永远珍藏的意义。
另外,商铺里还有很多吊刀、腰刀等,其制作都十分精美。特别是这些藏刀的刀鞘制作都十分精细,而且式样都很别致美观。
百年古寺
在白玉县城游览,使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白玉寺的风貌了。该寺位于城西山坡,因当地藏族同胞认为,寺庙址四周地形组成了吉祥的图案,盛德的住所,据此地貌而命名,取其“吉祥盛德的地方”之意。
据有关资料介绍:白玉寺于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由至寿持名——根绒协绕所建,为康藏间“宁玛”派六大定体寺庙之一,也是德格土司五大家庙之一,所属庙宇众多,遍布青海、西藏、阿坝、甘孜等地。迄今,正历十一世活佛,大多享有盛名,以第四世的呷马扎西为大成就者,他佛法高深,修为超人,被清乾隆皇帝传旨召见,封国师,并赐玉匣,内盛“天”字金印等八件珍宝,以及金字诏书和御轿,寺院名声因之大振,建高大殿楼以存皇帝赐予的珍宝佛器。第七代住持甲朱白马夺安丹珍勒松切及郎瓦,其父彭打曾做清朝大臣,从小随父习武,能光脚在锋刃上走动,武功高强,闻名康藏。他做住持时,在寺内建有20根柱子的高大灵骨塔殿,塑镏金无量寿佛高3.5米,从汉地购进镏金佛1000余尊,并绘高45米的金刚萨埵佛及佛像,为藏经楼制佛经400多部。由于大师的建树,白玉寺当时已成为康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体及佛教文化的著名寺庙。每年5月1至14日即莲花生从印度到达西藏日,该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跳神活动。
1956年民主改革前,该寺占地20多亩,有殿18座,经堂15座,造形精巧,座座各具风采;有铜佛5000余尊,小的如拇指,大的高3丈,千姿百态,尊尊不同;还有唐卡画5800余幅,万余册藏文书籍,大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可惜,这些珍贵资料,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大多被毁坏和丢失。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才使该寺庙获得了新生。1981年州政府正式批准其为开放寺庙,并拨给了修缮经费。现已建成了转经堂、文物陈列室、大雄宝殿、厨房、宿舍等,并广泛征集了佛像、唐卡、经书等各种珍贵文物,为研究康藏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减轻信教群众的负担,白玉寺已走上了“自养道路”。在寺管会的努力下,该寺在县城投资近百万元修建了一座四楼一底的服务部,另办起了牧场、复印、运输、小卖部等多种经营,年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
白玉寺院建筑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它依山而筑,叠床架屋;显得拔地凌空,巍峨高耸,形成较丰富的空间层次,富有韵律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同时,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体与周围的村镇、茂密的森林、神奇的山梁、旅游胜地滴水岩、蓝天、白云、绿水相呼应,收到气势磅礴、庄严雄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像雕刻在天际的巨幅艺术作品,令人顾盼神飞。
白玉寺院建筑鳞次栉比,共有大小木板房二百余座,座座都涂上了绛红色的颜料,古色古香,绚丽异常,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的时候,云雾弥山漫谷,随着微风荡来荡去,那叠出云海的寺庙,凭虚而出,就像浮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琼阁,使人感到神秘莫测。
寺院周围青松翠柏,漫坡涌谷,郁郁葱葱,给寺庙增色不少。一泓晶莹明净的溪泉,流入石窟,琤琤,在空谷里回旋荡漾,好似琴瑟鸣奏,圆浑悦耳,前人游此,豪兴大发,曾留诗相赞:
万株松滴翠,千仞菩提埃。
画阁云中见,重楼岭上开。
齐天悬赤水,移月为蓬莱。
灵鹫莲花院,人间明镜台。

游踪漫影
一
日头在黄土高原的一道道土梁上攀爬,漫过牧行老汉微驼的肩背,漫过窑洞外干裂的土墙,漫过西行者探寻的眼光,漫过那条荒寂千年的丝绸之路。
是谁在寻找?我要去的地方早已被岁月的青草掩藏在一页页尘封的往事中。
听,安塞的腰鼓在恣意敲打弥漫的黄沙。
听,从壶口骤然跌落的瀑布在诉说早已封存的传说。
阿拉木罕撩人的面纱,粉饰不了大漠孤烟的苍凉。
在宁夏的戈壁那个叫王维的诗人只留下一串串文字的脚印和一个忧伤的背影。
在比天空还辽阔的草原,我在成吉思汗逡巡的襁褓中放牧我的想象。草场在悠扬的长调里不断延伸,最终踏破贺兰的不是血气豪情的铁骑而是一颗颗向善的心灵。
呼伦贝尔的草在安静地生长,在你毫不知情时已蹿过了牛羊的四蹄。牧人于是鞭策着马儿追赶,天生的豪性放飞在猎鹰的头顶。
当马头琴声在草尖上荡漾时,一壶奶酒也能升腾出遐想,呼麦吟唱的更像是热血在身体里流淌的声音。
犹忆昭君出塞时,收容她古韵柔情的是飞雪梨花和着那半卷狂沙;追思张骞西行日,伴随他踌躇满志的是落日长河映照的霞影萍踪。
谁人在石窟里描摹飞天的梦想,让那位楼兰的新娘舍弃轮回在岁月里流连张望?
戈壁滩的故事,不只如海市蜃楼般的臆想;和田的沙石下,埋藏的可只是金缕软玉?
一脚踏在沙海里,仿佛你能留下曾来过的印迹。只是风过处,唯有驼铃声声仍在沙丘的间隙里徘徊……
这就是北方,书写了大半部中国历史的地方。
二
西南,地处中国内陆。从地理人文、风土民情到经济社会的开放程度,无不透露着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感。
西南的风光,大多以隽秀雄奇而著称,在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与民俗之后,其唯一性与多元性都得以充分地彰显,成为当下游人追捧的热土。
峨眉和青城,多少人的武侠情结还在山顶飘扬,只禁不起岁月晕开了号令群雄的狂想。傣家女子荷担扶水走出竹林的身影被月光拉得悠长,每一片竹林里都被缠绵的情话拥挤;当然,还有那些在大雪山下放牧的藏民,把每一次祈祷都刻进了坚硬的岩石。
在西南,民风与景色一样流光溢彩,让我总是被一个个深谙自然与人类生存规则的人所感动!
三
江南故地,小桥流水,才子佳人,赋诗作对。
这是我梦境中的江南。
隔着车窗,霓虹闪过,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风景,唯有随手的相机不断地记录着。
这里是最古老的平原,可以一目千里,思维也随着上下五千年。
寻找江南,我翻开二十五史,那些写不尽的沧桑旧事,如同这钱塘江水,浩荡亦静默。
太多林立的高楼让江南的山水已不再透明,幸喜尚有平遥古城饱含沧桑地把关于黄土和信天游的故事一遍遍讲述。我只是一个过客,不曾想过云冈的万千佛像能不能记住千百年时光中莫名的我,那轻漾碧波的北戴河是否可以承载自己对历史肤浅的假想?
黄河之南,十朝古都,如今早已湮没了帝王气象,就像从皇宫走入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但却收获了最初的平实与本真。
泰山折射的历史穿过纸背在游人的戏闹中被反复提及,只是那份庄严被打下神龛,人们也不必忌讳,开心而已。相比之下,华山多好,峭壁悬崖没有屈服岁月的侵蚀,即使已能仗着索道轻易走上华山之巅,但不得不感慨,造物之神奇绝非人为可比!
被佛眷顾的五台山偏安一隅,在僻静和闲达中晨祈晚诵,只是喟叹修心之地需要多少洒脱啊,才能免除商业无所不至的侵袭?
……
对不起,我这样描述这片灵性之地。
因为,我不想赞美那些快速而发达的生活,只是因为我害怕失去对那些美好诗歌纵情的怀想,我不想只能在课堂里听到《枫桥夜泊》的声声诵读,我不想只能在影视剧里追忆故宫和长城的往事,但是……
我终于明白,多少年过去了,这里已不再叫江南,而叫华东。
我的记录,同样单薄,只不知能否安慰旧年的心境。
四
桂林山水滋养的山歌被一个叫刘三姐的乡野女子唱得晶莹剔透,长着翅膀的歌声贴着灵动的水面划过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心。
荡舟清晨的漓江桨叶轻轻划破的不只是薄雾;阳朔的渔村在落日的余晖中迎来的也不只是暮归的渔夫。
五指山、万泉河,流行在上一个时代的那首歌赋予了它们风景之外的含意。
婆娑的椰影笼罩了海岛,却遮不住骄阳的炽烈。踩着细密的白沙,咸湿的海风带我走向那水天一色的天外之景。
人们在天涯海角的巨石前留念,我想要知道,人们希望铭记的是否仅仅是曾经来过的记忆?
好多往事都已沉默,不是生活茫然前行后猝然的停顿,也不是枯竭的想象极致而无助的挣扎,在那一片被岁月遗忘、被一个叫苏东坡的命运痛怨的地方,今天的槟榔却依然散发迷人的香甜。
看海听潮,也许让你心绪澎湃,但海洋的浩瀚在于包容万千奔腾的河流后那一望无际的平息,就像我们经历了年少的轻狂,经历了无所畏惧的壮年,经历了痛彻心扉的暮年,最终将生命归于云淡风轻一样。
在海边,我头枕波涛入睡。
五
过去人们都说依山傍海的香港是寸土寸金,人口密度极大,现在的香港人却说,香港已经是寸土寸钻了。香港的生活节奏、工作效益、社会秩序早有耳闻,但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是不一样。来到了市区,看到层层叠叠的公屋区,让人感觉到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或许你的能力可以比别人弱,但你做事的步伐绝不能比别人慢。
澳门,原是广东省番山县的一个小渔村。16世纪葡萄牙商人在此上岸,问老乡此地叫何名,老乡以为是来拜妈祖庙(又名妈阁,山叫马交山)的,便回答说“妈阁”,从此葡人就把澳门叫马高。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了中国,恢复了它的旧日名称澳门。澳门由三个小岛组成,经济支柱以博彩为主,人口不多,幅员小,但博彩业尤为发达。
在这里,我感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曾经的创痛如今早已在平复的伤口里找到坚硬的底气,没有人遗忘过去,因为被奴役的时代铭刻下的回忆将不断鞭策人们努力向前。
这里永远都是一片自强不息的土地。
六
这里是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缓冲带,从这里开始,大地沿着这条阶梯逐步攀高。甘孜,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无论我走得再远,那份根植心灵的理解和感怀从未消退。
这片被仓央嘉措深情赞美的土地,用高山雄伟的笔墨,以湖泊深幽的点缀,以一曲山歌的辽远,以生命的伟岸与顽强一遍遍犁过。
在故乡,我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即使奔跑的脚步多么匆忙,我都想在那些宁静而广阔的草原上舒坦地躺下,任凭草的芳香浸入我的记忆,洗涤一次次疲累的印迹。
日子在父亲的额上凿刻下几道风霜经过的痕迹,岁月在皱纹上轻轻流淌,多少举目遥望星空的夜晚,一泊海子在我内心波澜,我想到了母亲缝纫的灯火,想到了伙伴踩踏的山路,想到了门前那条绿色的雅砻江水,想到了绽放四季的杜鹃……
故乡,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把我的忧愁和欢乐一并收藏!

捅马蜂窝
这一年暑期,我在家中复习功课,准备考高中。在空闲时间里,我经常到蜂桶前观看蜜蜂。这次,我却意外地发现马蜂在蜂桶边上嗡嗡地飞舞着,使得那些进出小洞的蜜蜂战战兢兢。马蜂常常守候在洞口,伺机捕捉进出洞的蜜蜂。当它捉到蜜蜂后就展翅飞向远方,回到自己的蜂窝,美美地饱餐起来。最恐怖的是它们来了一只又一只,一只更比一只凶悍、残忍。马蜂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蚕食着蜂桶里的蜜蜂。我非常痛恨这些马蜂,它们不劳而获,穷凶极恶,贪得无厌。
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带柄的木板,悄悄待在蜂桶旁,伺机拍打那些可恶的马蜂。马蜂被我消灭了一只又一只,却越打越多。蜜蜂不断地被蚕食着,有几个蜂桶的蜜蜂已不到一半了。于是,我约上寨子里的好伙伴,去寻找马蜂的巢穴(源头)。我们背着阿妈给我们做的苞谷馍馍,循着马蜂飞去的方向寻去。我们追逐着马蜂的身影,蹚过小溪,越过草甸,翻过山坡,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在一块低洼的地方找到了马蜂的栖息地。我们悄悄地来到一块巨石旁,认真地观察起马蜂的出入情况。在这块巨石脚下,有一个拳头般大小的土洞,周围长着绿油油的青草和蕨基草。马蜂数量很多,嗡嗡地在洞口里进进出出,好不热闹。有不少马蜂双腿还夹着扑棱棱地挣扎着的蜜蜂,沉沉地进入洞里。见到此况,我恨不得马上冲上去将它打死在地,并踩上一脚,以解心头之恨。但毕竟马蜂是凶狠的蜂类族群里的恶霸,如被它蜇上一口,将会吃不了兜着走。于是,我们采取智杀的办法进行灭之。
我们不敢惊扰马蜂,而是在离它稍远一点的地方找了许多干木柴,还扯了一些干蕨基草。我们将干柴和蕨基草悄悄地搬运到马蜂洞口附近,等待着时机将它消灭。
太阳已经嵌入到西边的山坳里,其余晖洒在东边的山峰上,十分耀眼。渐渐太阳的余晖翻过山峰,大地被夜幕笼罩了起来。此时,忙碌在野外的马蜂已全部进入土洞内,洞外一片寂静。
我们打着手电筒找来一块厚实的石板,轻轻地将马蜂洞口死死盖住,不留任何缝隙。我们悄无声息地将那些干柴和蕨基草放在马蜂洞口上面,并在其上加了一层又一层,直到堆成一大堆。于是,我们轻轻将石板盖揭开,将洞口完全裸露在外面。我从怀中掏出火柴盒,从里面拿出一根火柴棍将其擦燃,将干的蕨基草点燃,进而引烧干柴。柴草很快被点燃,火越烧越旺。不一会儿,火光冲天,烟雾缭绕。我们不断地往火堆里添加干柴和干草,使其火焰更加强大。炽热的火苗和浓烈的烟雾,借着风力一股又一股地直接钻入马蜂洞穴里,直呛得马蜂喘不过气,拼命地往洞外涌出。洞外是熊熊的大火,马蜂来一个烧死一个,来一群烧死一群。偶尔个别从火海中逃出的,也由于在高温烘烤下,没有飞出多远就掉落下来,呜呼哀哉了。
第二天早晨,我拿着拍打马蜂用的木板,飞也似的跑到那个马蜂洞口,仔细观察还有无没被烧死的马蜂。在黑色的灰烬中散发出一股股刺鼻的马蜂味,使人感到恶心。火堆周围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马蜂尸体,引来一群蚂蚁在上面爬行啃食,还有几只蜂鸟一瘸一拐地在灰烬中啄食着残存的马蜂尸体。为此,阿爸和大爸还着实表扬了我一番。看来这群可恶的马蜂,已彻底被消灭干净。于是,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流露出得意的笑容。
第二年的暑假里,我从嘎尔坝中学读高中放假回到家里。我趁着家里干活的空闲时间里,经常去看看阿爸养蜂的情况。由于阿爸的精心喂养,蜜蜂发展很快,房前屋后,只要能放蜂桶的地方都已经放上了蜂桶。我数了数,我家蜜蜂已经增至十来桶,差不多跟大爸家一样了。
在观看蜜蜂中,我又发现另一种块头更大的黑褐色的马蜂,经常来袭杀蜜蜂。它常常从远处飞来,在蜂桶洞口捕捉进出劳碌的蜜蜂。它经常来去匆匆,捕捉蜜蜂的能力比马蜂更快更强,最多时一次可以捕杀两只蜜蜂。我用木板守候在蜂桶旁,伺机捕杀它,但它速度非常快,根本没办法捕杀,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它将蜜蜂一个一个地捉走。为此,我家和大爸家的蜜蜂损失了不少。那时家里需要干的农活多,阿爸和大爸都抽不出更多时间专门守护蜜蜂。况且大马蜂又是比马蜂更凶残的蜂类动物,一般不敢轻易招惹它。于是,阿爸和大爸只好无可奈何地任它肆虐蜜蜂了。
有天早晨我在蜂桶旁看着大马蜂肆无忌惮地捕捉着蜜蜂时,就动起了彻底消灭它的念头。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阿爸,阿爸立即阻止说:“不要乱动,好多人不敢招惹大马蜂,你还敢去送命!”原来大马蜂身上有一根很有力的长蜇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当我想到大马蜂凶猛的毒刺时,心里惶惶然,很快就断了捕杀它的念头。
但当我看到大马蜂疯狂地捕捉蜜蜂时,又动起了从源头上彻底消灭它的念头。我四处寻找着,打探着。终于有一天中午,我在离我家十多里路的下甘海子森林边上的一棵野生核桃树梢上发现了大马蜂包。大马蜂包呈椭圆状,白黄色,是大马蜂栖息、繁殖、贮存、生活的活动场所。大马蜂一会儿从包里出来,振翅向远方翩翩飞去,一会儿又从远方带着胜利果实沉沉地飞回包里。更为可恨的是,有不少大马蜂还带着扑棱棱作生死挣扎着的蜜蜂回到包中。野核桃树属野生植物,粗壮、高大、枝繁叶茂,巍巍然矗立在森林的边缘。据爷爷说,从他记事起就有这棵野核桃树,年年都挂满了果实,但不饱满,果仁没有什么味道,基本上是松鼠的美味佳肴,鸟和马蜂喜欢在上面筑巢。大马蜂包高高悬挂在这棵高大的核桃树梢上,够不到,摸不着。
我背着阿爸阿妈从野外树林里砍来的干竹枝,做成长长的火把,中间加上易燃的松光,并用绳索紧紧捆在一起。我带上手电筒和火柴,独自一人来到了野核桃树下。我翘首一望,原来这棵野核桃树生出了很多分枝,向四面伸展着,而且越往上分枝越多。而恰恰悬挂着马蜂包的那个树枝长得很长很高,足足有五六十米高。即使爬到离它很近的地方,点燃竹枝和松光,也够不着,没办法有效攻击它。何况,被大马蜂报复攻击的概率非常大。于是,我放弃爬上树在离马蜂包较近的地方消灭它的念头。看来只能改用其他办法来消灭它了。
于是,我到大河边区修汽车的师傅那里买了一副轮胎橡胶皮。拿回家后,我将它割成两根长条,绑缚在木质的树杈上,形成弹弓。接着我从家里找来麻绳做成一副甩篼。当看见眼前自制的弹弓和甩篼时,心里充满了战胜大马蜂的信心和决心。
这天中午,我吃过午饭,拿着弹弓和甩篼,瞒着阿爸,将他的头帕和招蜂用的手套拿着,悄悄地溜了出来,径直跑到野核桃树旁的树林里寻找合适的攻击地点。我站在一棵树叶茂盛的青杠树下,隐蔽着身子,尽量不让大马蜂看见。我戴上手套,用麻绳将裤管口和衣袖口扎紧,并用头帕将头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点小缝隙供眼睛使用。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从地上捡了十多个大石子和若干小石子,开始攻击大马蜂。首先,我用弹弓装上小石子,左手握着弓叉,右手紧拉着橡胶皮,从树叶中寻找一个空隙,屏住气,瞄准马蜂包。“嗖”的一声,石子从弹弓中飞出,穿过树叶缝隙,直穿马蜂包,留下一个小的洞口。有几个大马蜂急忙从马蜂包里面爬出来,四处惊慌地张望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当大马蜂见四周没有任何动静后,又钻进洞里躲藏起来。接着,我拉满弹弓连续多次对它进行攻击,致使马蜂包留下了十多个小洞,使十多只大马蜂被打死而徐徐掉落到树下。大马蜂急忙从里面往外拥出,不断围绕着核桃树惊恐地乱窜着、飞舞着。尽管马蜂包被弹弓打成伤痕累累了,但仍然稳稳地悬挂在野核桃树枝上,不少大马蜂又钻进里面隐藏起来。这时,我将攻击的工具换上了麻绳甩包。我在甩包里装上大石子,用臂力将它在头上挥舞了几圈后,用尽全力将其抛出。大石子呼啸着从马蜂包身边擦过,没有打着。我又连续甩出了十多颗,大石子呼呼地从马蜂窝上下擦着飞过,远远地落在野核桃树对面的山坡上。这时,其中一颗大石子重重地击中了紧挨着马蜂包的树枝。随着树枝的强烈震动,马蜂包从树枝上掉落下来,被摔得七零八落。掉落下来的大马蜂,黑压压的一大群,嗡嗡地绕着野核桃树乱飞乱窜。这时,回过神来的大马蜂疯狂地在四处寻找攻击对象,我按捺住扑通直跳动的心,屏声静气地躲避在青杠树下。这时,有几只大马蜂穿过树林,围绕着我转了几圈后,又飞回去了。很快,它们带领着一大群同伴“嗡嗡”地冲过来飞在我身上,爬上爬下地寻找攻击点。不一会儿,我全身上下堆满了黑压压的一大群大马蜂。而且还在一批又一批地从野核桃树下朝我这边嗡嗡地拥来。看这阵势,我是逃不脱大马蜂的肆虐了。它们在我浑身上下爬呀找呀的,可无处下口。幸好我衣服穿得厚,鞋带、衣袖和裤管扎得紧。有几只大马蜂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在我眼圈周围都感觉到了翅膀带来的微风,痒酥酥的,忍不住想用手挠上几爪。但我强忍住了,尽力不让它们有可乘之机。它们爬在头帕缝隙处,把头搭在上面,使劲往里面张望。但缝隙太小,它们无论怎么钻,都没有办法进来。
这时,我摸了摸衣兜,发现有几根火柴。说时迟那时快,我在身边折了一些干蕨基草和干木叶,堆放在一起,迅速划燃火柴将其点燃。于是一股浓烟腾空而起,火越烧越大。我在火堆上来回跑动,很快,大马蜂有的从我身上被浓烟呛得滚落进火里烧死,大多数仓皇逃回原处。有的大马蜂飞到野核桃树梢那个曾经挂过马蜂包的树枝上来回盘旋着,哀鸣着,仿佛在诉说昔日那辉煌的光景。而在核桃树根边上的那些大马蜂更惶恐不安,随时警惕着被意外袭击。它们一会儿飞到高空,窥视着四周的动态,一会儿飞到树根周围残破不全的蜂包上,疯狂吮吸着那些残留的马蜂蜜……
我趁着大马蜂乱作一团之际,飞也似的往家里跑。当跑了一段路程后,我发现大马蜂已不见了踪影,这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我一边走一边将缠绕在头上的头帕解了下来,同时我松开了衣袖和裤管的绳索,这样就感到舒服多了。
不料,当我快到家门口时,一只大马蜂从身后飞了过来。我还没有回过神来时,大马蜂在我裸露的脚后跟上狠狠蜇了一口后就逃跑了。我急忙转过身,只见那只大马蜂歪歪斜斜地向远方飞去了。它飞着飞着,就掉进了树林深处,大概是一命呜呼了。因为蜂类在蜇动物时,由于用力过猛、过重,蜇刺无法扯出而留在了被蜇者的身上。由此,它的命就没有了。这时,我感觉一股钻心的疼痛直袭而来,忍不住“哎哟”了一声。阿爸阿妈闻声从屋里急忙跑出,关切地问道:“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当知道我被大马蜂蜇了时,非常焦虑。阿爸一边拔我脚后跟上的大马蜂针,一边责怪道:“叫你不要招惹大马蜂,你偏要去招惹,这弄不好要出人命的啊!”阿爸将大马蜂针用指甲拔出后,用力从伤口里将毒液挤出,并用麻绳紧紧捆住我的腿肚,不让毒液窜至上身,以免影响心脏。阿妈从屋里拿出大蒜,将其捣烂取汁,涂敷在我的伤口处。这是我们这个山寨人家被蜂蜇后常用的土办法。
我以为这样疼痛很快会自然消失,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上,我被蜇伤的脚后跟渐渐肿了起来,仍然钻心刺骨地疼痛,而且伴随着恶心呕吐和心慌。爸爸连夜从生产队里请来了赤脚医生,让他给诊治诊治。阿妈焦急地问道:“有啥子危险不?”赤脚医生仔细诊断后说:“不要紧的,我找一点药用用就会好的。”妈妈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她从木柜里拿出仅有的两个鸡蛋,给赤脚医生煮了一碗面。他吃过面后就到山上去采药。约莫过了两个小时,赤脚医生从野外采回了蒲公英、七叶一枝花等中药材,洗净捣碎后,取出汁液,轻轻地敷在伤口周围。没有几天,我的脚渐渐地消除疼痛,痊愈了。
过了几天,我走到野核桃树旁仔细观察,发现大马蜂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此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我家和大爸家的蜜蜂再也没有马蜂来侵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