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用来品的
——读文邦的诗《听雨》

没有风
沙沙的雨声仿佛时间的颗粒
在互相摩擦
这更加深了清晨的宁静
雾气漫过一棵树
又要漫过远方的一间小屋
被雨水擦亮的鸟鸣更加清脆悦耳
从天空飘下的雨水肯定被筛子筛过
那么细,那么匀
河面上跳跃着欢快的水花
仿佛爱情回来的样子
摘自刘文邦诗集《岁月有痕》
认识文邦是我区作协成立后的事,可以说先认识他这个人,后认识他的诗。我从2020年开始编辑《茌平文学作品精选》,才真正接触注意到文邦的诗。文邦写诗近一二年进步很大,几乎达到了一发而不可收的地步。从现在开始,本平台每周六推出一期【文邦诗“谈”】,旨在学习欣赏的同时,能与诗歌爱好者相互切磋探讨。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他在全国各大知名文学杂志相继发表诗作。先后在《神州》《中国文艺家》《绿风》《鸭绿江》《时代文学》《参花》《青年文学家》《渤海风》《名家名作》《文学少年》《散文百家》等文学期刊及中国诗歌网等文学网络平台发表诗文三百多首(篇),并在全国诗歌大奖赛中多次获大奖。有作品入选《中华作家》《青年作家作品精选》《百家文学作品精选》等文集。并且出版了诗集《岁月留痕》《摇曳岁月》《爱与爱之外的》。去年,光荣地被省作协吸收为会员,真是可喜可贺!
《听雨》这首诗11行。我读出了如下信息:时间:清晨;地点:河边、远处有小屋。作者听到了小雨的沙沙声,如颗粒在摩擦。
这一句,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联想到了时间,并且巧妙地把时间定位为是由小颗粒组成的。这个比喻贴切而新奇。我们不禁会想到:时间在前行,小颗粒前行的摩擦声自然而然地传递给我们。时间在前行听到了鸟鸣;并且清脆悦耳;不单是听雨,作者还在雨中,看到了雨雾,看到了远处的小屋;看到了雨的细,雨下得匀称,因为无风,作者才能看到匀称的雨滴,照应了前面的没有风,可见作者写得滴水不漏。
后面写小雨像过筛子似的,又细又匀,照应了前面的雾气:只有雨细了小了,才有可能形成雾气。才有可能雾气漫过树和房屋,再次印证了作者的语言前后照应,丝丝入扣。
最后两句,作者看到了“河面上跳跃着欢快的水花\仿佛爱情回来的样子”这两句是诗眼。是思想感情的升华。正是因为心情好,才能看到水花,才能听到悦耳的鸟鸣。光阴如流水,走得那么急匆匆。雨细得能听到沙沙声。时间过去了,爱情回来了,大清早能不心情好吗?
诗,是用来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