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悟(二十二)
文/王克楠
108.我的身体可以与我的心灵相遇吗?当然可以,因为心灵和身体常常处于游离状态,但是在生活的某一个瞬间,二者会“相遇”。两个名词只有在“相遇”时,才😙碰撞出诗的火花。这两个名词之间是必然的、有血有肉的必然联系,瞬间闪光。
109..有高手注意到喻体和本伴之间的“相似点”。以备读者能联想到,更高的高手根本不考虑喻体和本伴之间的“相似点”,只考虑二者之间的“意义”联系,这种“意义”只有三观相通的人可意会,不相通的人,尽管当作语言游戏,罢了?
110.由此联想到李白的,屈原的,都是直抒胸臆的,那是不是越晦涩越好呢?否。关键在于“存在”,这一点,古代优秀诗人可以体会到,但当时的审美表达还没有提升到这个高度,人对诗歌的理解还在表情的层面,尚未並及到“意义”,所谓的“诗言志”就是佐证。
111.这里面有一个特点,表达画面的诗歌往往是静态的,是用眼的感觉带起身体的感觉,而表现“意义,”的诗歌是动态的,是一把把人拉进一个诗歌场,调动读者的全部感觉器官去感受……甚至会引起读者痛感,哪里痛,读者並说不清楚(反而洗清了,就没有意味了)
112.自由,虽然不在写作学的范畴,但与诗歌写作息息相关,凡是一个诗人苍白成机器人的′时候,他的写作肯定是软弱无力的,即使是高八度地呐喊,也无法掩盖内心的苍白。什么是诗人的灵魂?恐怕第一条便是自由,丧失了自由,一个人就成了活死人。
113.当诗人很幸福,根源在于很好地把握语言,而语言在物与自由之间搭起了一座桥。要认识到“扬”是自由的,是不可战胜的,所谓“人定胜天”不过来自政治家的呼悠。人战胜了自己身上的物欲,才可自由,像那些贪污几千万,几个亿的人,发愁死了。
114.必须看到一点,心灵可以超越五官感觉的,人有五觉,五觉丰富了心灵感觉,但又超过了某一器官的感觉。尤其是越过了人的眼睛,所渭“眼见为实”,在诗人这里不灵,你看到的大部分是假象,写诗就是为了破除假象。心灵中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也有变数)
116.因果论是很多人赞许的,在诗人这里偏偏是个悖论,“因”就是“因”,“果”就是果,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比如东方文明,以为举世无双,实际上缺乏现代文明的许多软件。在人生中这样因果相悖例子更多了,好人不得好报,坏人却活得潇洒,说谎话者沾沾自喜战胜了大多数,别有用心的人始终不把事情的真相示人……这些社会学范畴的事,不多说了。
《诗之悟》(二十三)
文/王克楠
117.诗歌中有好句子,无论形式和内容,令人😊动,但要明白,好句子绝不是“警句”,企图让诗歌出警句的想法是可笑的。诗人从哲学中借鉴再多的东西,也是诗,而不是别的,那种俯瞰一切的想法是可笑,相反,越是伟大的诗人,越是谦逊。诗歌与小说散文是有明显区别的,小说散文可以运用任何建筑材料上建筑自己的叙述大厦,而诗歌不然,首先要求这个材料要有诗意(产生了非逻辑或者非理性的想象),然后呈现出来,读者反而从中得到了理性和逻辑的艺术享受。
118.我一直认为,诗人可以有傲骨,但不可以有傲气。一个诗人如果自恋的话,就早早完蛋了。简明先生说优秀诗歌有自己的灵魂密码,说得很透彻,但这些“密码”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119.诗歌肯定有自己内在的节奏,这是诗歌区别于散文的一个特点。诗歌分行也在于由内在的韵律所支配,而不是什么意念,或者主观意志。我们不要求每一位诗人都成为评论家,但是写作者如果有很强的鉴赏力,就会为诗歌插上一对飞翔的翅膀。
120.有一个直观的经验,许多人在修改诗歌的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好诗歌不是修改出来的),立志把诗歌修改得像社会上大家所喜欢的那种,反而把诗歌的精气神修改掉了。筒明先生说,要把诗歌修改得不太像诗歌,才是诗歌——确实是经验之谈。诗歌不是小说,可以写的很长去赚取稿酬,诗歌的精要,在于写得越短越好,能把十句话去成一句话,也无所谓。
121.好诗歌都是透明的(当然也有晦涩的),要善于把无限混沌的事物努力写得通透,一如和邻家小妹在聊天。在对那些没有办法说透的物事,反而是优秀诗人所孜孜不倦追求的。优秀的诗人比的是心智的生长,而不是写的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勤奋越好。要知道一位伟大诗人並不用著作等身,只需要几首伟大诗歌就够了。
《诗歌感悟》(二十四)
文/王克楠
122.简明先生说,诗人长的两双眼睛,一双眼睛看世界,一双眼睛看自己。我觉得,至少还应该再长一双眼睛,盯着世界和自己之间的微妙的事物。耽误观察和写出好诗的,不是你周围的事物不够伟大,而在于你自己的身体太臃肿,挡住了你自己的视线。
123.仅仅从性的角度说,写诗可以阻止一个人形而下的堕落,你可以看到一位诗人的风流,但看不到一个诗人的乱搞。对女诗人更是这样,或许一位女诗人不是贤妻良母,但她绝不′会成为一位荡妇……因为身体的欲求,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代替精神升华。
124.陌生 生活有陌生感时很多诗人所期望的,但是陌生的环境,却一下子写不出好诗,好诗只关乎心灵,陌生的环境,使人对于环境还没有暖热,还没有来及消化环境中的微妙东西,怎么谈得上能写出好诗呢?至少你从情感上还没有准备好吧。诗歌是一种你爱就得要命,恨就恨得要死的东西,恨了,或者爱了,就写出来了,而且有深度。
125.上档次的诗人,他既不是预言家,也不是批评家,他不会去预见整个社会怎么发展,也不会对社会的黑暗现象进行批判。他所面对的是人的存在(包括自已),自由自在地欣喜生命,洞察秋毫,提升境界——一句话,提升人的质量。
126.才华是可以瞬间爆发巨大能量的,连诗人自己都挡不住,它产生于一位诗人面对世界的高尚情感和美的理解(必须是独特的)。写诗歌反对的是重复别人和重复自己。一位优秀诗人也不见得每一首都好,但是十首诗歌里面必然有一首好诗在闪光。
127.一位诗人无论写诗,还是日常生活,都在行动中,行动指向什么地方,不知道……但肯定在行动,如果不行动,一个诗人的艺术生命就完结了。
128.诗人安静而呆板,常常呈现过度的热情,但是诗人很难呈现有趣那一面,因为他们习惯于燃烧自我而寡于享受物质生活。诗人多思而少言,激情而内敛,在节制中爆发,在冲击中突破……不知道这样描摹诗人的创作状态是不是对头?
129.仅仅就诗人的内心,他一定是骄傲的,他有一颗骄傲的心,好像与任何人都合得来,其实都有距离,谨慎防止被”生活”同化或者异化。一个诗人的实际生活,尽管贫穷,尽管落魄,但从内心骄傲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130.诗歌在分行方面有千变万化,没有规律可行,有的只有一条:我手写我心。有的人习惯用长句子,有的习惯用短句子,用长句子诗人往往会受到质疑,这里是散文分行或者是其他……🐦但诗歌 就是诗歌句子再长也是诗歌,散文的句子再短也是散文,气量、境界、语言,最重要的是抵达的东西不一样。
131、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这个规则好像对于任何人都适用,打赏其中包括诗人。是由于独特的气质,对世界的痛苦就更敏感了一些,从这个角度说,当诗人很难要有很强的承受痛苦的能力。外国的为大诗人我不太清楚,中国的伟大诗人从屈原到杜甫都经历了常人没有办法承受的痛苦。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倒不如说痛苦出诗人更确切一点。
132.诗歌拒绝游戏,是大家公认的。但是从实际操作中,诗歌大多是从游戏开始的,或者是是从煽情开始的。一个人在诗歌的入门阶段,无论是青年阶段,还是中年阶段,当自己有了很强烈的感情需要抒发,往往选择诗歌(几乎没有人选择小说)。这个时候他写的诗歌也许不是诗歌,只是一些标语口号,但却是饱含激情。
《诗歌感悟》(二十五)
文/王克楠
133.比喻的运用 对于诗歌创作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明喻,暗喻还是其他比喻。筒明先生说如果你找到一个很好的比喻,这首诗就成功了一半——确实是经验之谈。如诗歌《雷声太大,我把它拧小一点》就非常传神。
134.诗歌创作中是不是有闲笔呢?可能是有的吧。但是诗人在写的过程中是不考虑闲笔的。考虑的还是自己的艺术的框架,形象思维的框架,由浅入深,由朦胧到定型。所谓闲笔,就是貌似离你自己叙述的主要事件很远,但细究起来,又息息相关,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