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成王碑
——栗山顶上诉说倾轧史
文║吴雷
唐朝是李氏王朝,其实从“玄武门之变”开始,李氏王朝的内部就一直在上演血腥的封建王朝倾轧史。
唐德宗时代,成德节度使叫李宝成淮西节度使叫李希烈,淄青节度使叫李怀玉(受赐正己)江西节度使叫李皋。节度使是唐朝很重要的一个官名,节度使不仅是封疆大吏,还是“区司令”,所以是集军政于一身的要职。
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宝成之子李维岳勾结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反唐,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奉诏讨伐,被唐德宗加封为南平郡王,兼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六李希烈统帅大军进驻随州。面对征讨,梁崇义企图突围南下江陵,“以通黔、岭”,兵至随州望山,遭唐军迎头痛击"大归兵希烈从随州乘胜追击,一路击溃梁崇义部将的抵抗,直捣襄阳,梁崇义兵败自杀。
如果仅看这段故事,李希烈就可堪称是一个忠于李氏王朝的“护国将军”了,而事实上李希烈是一个居心叵测的家伙,身为招讨使,给他一个壮大自己声威而为反唐蓄积力量的会,“运气”第二来建中三(782)唐德宗命李希烈兼任平淄青节度使,奉命征讨割据淄青的李纳(李正己之子)。这次征讨,已有底气的李希烈不仅奉诏平叛,反而与李纳通谋,并与叛乱的河北藩镇朱滔、田悦等勾结,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唐建中五年(784年)正月,李希烈称帝,国号大楚,改元武成,设置百官,以汴州为大梁府,儿乎占据了李氏王朝的半壁江山。
李希烈称帝后,唐德宗派遣史上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亲赴汝州招降,但李希烈不仅没有回心转意的意思,还用绳子绞死了颜真卿。招降无果,唐德宗无奈之下只好动用宗室将领曹王皋。
曹王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五世孙,曹恭王李明的玄孙,时为江西节度使。曹王皋与鄂州刺史李兼领兵出征,他率军进讨,收复黄、蕲等州,屡战有功,多次打败李希烈,使李希烈再不敢出兵进攻江淮地区。后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毒死,大唐江山在曹王皋的武威护卫之下得以延续。
曹王皋护国有功,功不可没,唐德宗派监察御史韩愈到前线慰问劳军。韩愈来到汊川,不仅口头嘉奖了曹王皋,而且亲自撰写了记功文辞,让人在栗山顶上竖立了曹成王碑,将记功文辞刻在了碑上,“刻诗其碑,为示无止”。所以,曹成王碑在当时是记录李皋的丰功伟绩的,但在后世看来,它实际上记录了封建王朝内部血腥的倾轧史。
韩愈形容自己初到汊川时的心境,说是“行跐汊川,泉水潺潺”,其实那是移情于景,是情与景的交融,既有天下从此太平的欢乐,又有栗山风光无限的美妙。
栗山作为唐朝的英雄之山,汊川作为唐朝的护国之县,在李氏王朝的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尔后曹王皋留任江陵尹、出任荆南节度使,唐德宗是为了把“以通黔、岭”变成“以断黔、岭”的战略考量,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汊川、栗山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附文:曹成王碑附诗
唐-韩愈
太支十三,曹于弟季。或亡或微,曹始就事。
曹之祖王,畏塞绝迁。零王黎公,不闻仅存。
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载,以有成王。
成王之作,一自其躬。文被明章,武荐畯功。
苏枯弱彊,龈其奸猖。以报于宗,以昭于王。
王亦有子,处王之所。唯旧之视,蹶蹶陛陛。
实取实似,刻诗其碑,为示无止。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