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兄长的一封家书
四弟弟妹你们好:
本月二十日,贵胜送来您的来信,我拆开捧读,当我看到您病情转重、遭受病魔缠绕、受其摧残折磨时,我边看边泪如泉涌。真是疼在您的身上,痛在我心里。老天呀!你对待人生,怎么这样的不公平,我的四弟已经是有病之人,你为什么又将这样严重的病情加在他身上?让他遭受如此的病痛与折磨?
四弟啊!我久未给你通信问候,还以为你和过去一样,行动困难不便,甚至会逐步地好起来,摆脱病难。谁知,现在竟到了这一步,真是可叹可痛!

四弟啊!你病情转变的这么严重,倒是怎么一回事啊?为什么济南和北京医院,甚至解放军总院的专家教授们对此病均说不出个究竟来?也拿不出良方医治,都束手无策,只认为疑难杂症呢?
四弟啊!你现在患了这种所谓疑难杂症,经过多种治疗,所遭受的各种严重的折磨痛苦,真可难为死你了!这种非人受的痛苦,别人看在眼里,都疼在心上,急得团团转,谁也替代不了你,只有你自己永担。真可悲可痛啊!孩子们知道你的病情后,也都万分的焦急和难过,都敬盼期待着有好医方治,令你迅速地好起来。
另外,还望四弟在万难悲痛中静下心来,寻求治疗方法,哪管是偏方 ,只要有,我们就要求一试,万一能对症下药,有此机缘,或许,也能奏效脱疾。

玉清,我的好弟妹:我首先一句话,就是要谢谢你,感谢你不辞劳苦,不怕艰辛的日夜伺候、照顾和护理我的四弟。在此情况下,你一面料理家务,更主要的是日夜护理着四弟。你的内心、心思、心情我是理解的,孩子们也都感赞地说,我们四婶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高尚人,是一位不怕艰辛劳苦功高的人,也是一位现代杰出的人,我们都谢谢您这种美德,患难与共地支撑着这个家。

中华和红梅都是好后人,他们的内心、心情我是理解的。四弟,你有这病,他们从内心里是万分焦急和难过的,恨不得自己来替代你,好让你脱离病魔,好好休息。可这种出自内心的想法,只是一种设想,知道也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办不到的,可这毕竟是父子关系,谁人都必这样的,他现在有工作在身,也不能分身守护你。因此,这个守护工作都由他妈来担起。我想这个事四弟你一定会谅情的。
四弟,你在几次来信中都提到我们要通话联系,特别要在网上联系,特别要在网上相见这事,我也想做,可是通话或网上联系,毕竟时间有限,必须简短扼要,这样就不能完全倾吐心中之言。所以,我仍愿用书信,原因是:我现在虽然眼不花耳不聋,但视力听觉也减退,在以前几次通话中听不清楚,也说不明白,还得用别人来转听。为此,我还愿以书信为是。

在来信中看到培柱家的情况 ,我从内心里大快,不由自主地长喊一声,这就好了,我们老陈家后继有人,而且辈出人才,都是出人头地的。
四弟,我们兄弟四人,我居长,二弟居次,我们哥俩都是碌碌无能的人,你三哥也也无甚出奇,但已早逝。可是留下的后人培柱,却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冲出农村到城市谋求生活,创建事业。幸好,与杰出的燕春相识,结为良缘,共同相伴生活和创业。

四弟,你居末位,在童年和青年时,你的环境和条件最好。因此,成长得也出类拔萃,可谓是咱家的佼佼者,你是位有福之人,你步入社会,就在文教界任教师,如果没有病的话,你的前途是光明的,事业是无限的,晚年生活是有保障的,也一定能成为有社会地位的人,不知你以后怎样得了病,初时仍任教,继而退教,现在病情又转重了,致使生活都不能自理,全靠情深义重的良伴,不辞艰辛的日夜照顾护理,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啊!

从以上咱们兄弟四人的情况看,还属你三哥家好,可惜,他早已与世长辞了,但却留下好后人培柱,给支撑起这个家,他步入社会后,干起了事业,取得了成绩,现在升职,也称职,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燕春也是一个干家,从工作中一步一步地走到了领导地位。
更令人生羡的是他们的后人,婷婷和宁宁(特别是宁宁)都是些优秀杰出的人才,婷婷定居青岛,与爱人开办保险公司,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年轻的宁宁,在读研究生时与女同学研究生相爱,一起毕业,于去年九月间喜结良缘,这是多么好的后人呀!你三哥的后人培柱,有作为,有能力,而培柱的后人,比培柱更强更高尚,他们现在都供职于南昌市一家省级银行,已都升职为部门经理,真可谓前途光明,大有作为,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贡献于祖国人民。他们家真是人才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正如四弟你所说的那样,他们家日当中天,红红火火照满天边。我看到你的来信,真是乐从内心起,兴高又颜开。我们老陈家,能有这样的好后代,真是莫大的幸福和荣幸。如果你三哥现在能健在的话,还不知怎样的高兴呢!我想一定能乐得发狂吧!现在,他在地下也一定能含笑九泉呢!

四弟,在你的来信中,要说的都说了,怎么,关于你三嫂的情况竟只字未提呢?我很怀念,也很迷惑,但更惊奇!你三嫂,我的好弟妹,也是你我的姨娘姊弟和兄妹,自从你三哥去世后,她这后大半生是多么的不容易,她独自一人支撑着这个家,抚育着下一代人。在过去时,农村是多么的贫苦,生活多么的难支,她含辛茹苦的拉扯着孩子成长壮大,她付出的苦难是沉重的,只有她自己知道。
随着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他有培柱这样的好后人,应当老当益壮,饱尝现在的美好清福,来抚平过去所遭受的苦难创伤。应当忘掉过去,展望未来,和家人团聚,共享清福,以乐晚年。

我的妹妹,你现在身体一定很健壮,生活的很好如意吧?只恨我们身居两地不能面谈,愚兄只有祝愿你身心健康,万事如意,我们共同安度晚年。

四弟,关于我这边的事,请你放心勿虑,我虽年高,但精神尚好,身体健壮,且食欲大增,一日三餐,每餐饭菜和饮汤都是四五碗,因三媳烧的一手好菜,吃起来口口喷香(欲罢还想)。
自从今年初,我患了这次病好后,我改变观点,接受教训,心生乐趣,定时作息,要忘掉过去那些无休止的劳碌奔波,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借以锻炼筋骨,壮健身体。现在,我身心非常健康,请你们勿念。
几个孩子们家,他们大家和小家,各家的大人孩子们身体都很健壮,大人就业,小孩就读,他们各家生活的都很好,也请勿念。
最后,我还要向你说点事,那就是本人我自己的事,在童年时我生活的也很好,在本村读小学,后去安驾庄读高小,毕业后到泰安投考中学, 先考师范,榜中第三名,后考萃英,榜居首位。在接到学校开学通知书时,因家贫无钱,因此选择了师范就读,就读不到三月,日本军进关,学校宣布学校南迁,随校走的南下,不去的回家,我选择了后者,回家务农。
咱家人手少,农活忙,因此,老人给我早订婚早完婚,以增加人力。我们都未到成年人(我十四,她十七)就完了婚,咱母亲领着你嫂子整天忙家务,干农活。母亲心好强,你嫂子又年轻,在娘家时什么活都没干过,更别说纺线织布了,一切家务活与农活都得跟着母亲从头学起。在我辍学回家种地那段时间里,我们一起下地劳动,也学会了许多农活。民国三十一年,也就是一九四二年,我们家乡遇到了百年未有的大旱,庄家几乎颗粒无收,村里人心慌慌,四处逃荒要饭,到处谋求生路。说来也巧,这年冬天,咱们村老于家早有人在辽宁谋生,听说家中情况,就回家搬取家眷。母亲得知此情,就让我和你嫂子随老于家一起去东北谋生。就这样,我们和宝兴二哥二嫂还有小侄子随于家就来到辽宁。那时是日伪统治,没户口不卖给粮吃,又人地两生,吃住都没有,真是厄运到大难临头,只有乞讨维持生命。乞讨三年,患难重重,压得喘不过气来,以致生病。以后的事,上次信我已给你说过了。

我这一生,不争强,不好胜,与世无争,淡名利,寡私欲,不羡慕别人富有,不求高贵显达,只愿安闲清平,食可充饥,衣可蔽体,劳碌处世,无忧无虑平安一世。正像父亲在我小时给我称命(我的命是三两六钱)本上说的那样:劳劳碌碌过平生,独立成家福不轻。自有吉星来照临,祖业便改自然兴。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诚然。
人生在世,命运早有天注定,半点也不能强争。要不,为什么会生出这些前因后果呢?和这些细节枝叶呢?没有前因后果,我怎么能离乡背井来到辽宁呢?没有细节枝叶,我又怎能遭此厄运患难,时好时坏一步一步地成长壮大到现在呢?看来,命运是天注定,半点不由人,也是定理。
最后语:我这一生的性格与本质在前面已说过,我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不好强,不争胜,因此,更谈不到有什么奢望和苛求,只求安闲度日,劳碌处世。因此,虽清平,但内心里充满乐趣;虽年高,而食欲不减退;虽近夕阳,但余热生辉。不断地劳动,筋骨有劲,舒心畅意,强身壮体。别人戏言我无能,我不顾及,泰然处之。心胸开朗,不计得失,友好待人,豁达处世,不怨天尤人,只看自己,正因为这样,所以才得了一个年迈好身体。
我要用这强健的身体,看到我们的祖国再振兴、昌盛、再发达,我还要看到我们的祖国更美好幸福,以及未来的美好明天,去尝受品味那甘露甜汁。
以上,啰里啰嗦的说了这么多,不知四弟您看后生烦吗?不管怎的,权作我们一次长谈吧(也可以说是一次谈心)。
2012年4月27日
愚兄具
注:兄长写这封信时已90高龄,但却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 ,挥笔疾书,一气呵成。

读兄长的一封家书有感

一
一封家书说来真长,字里行间真情激荡。
人生往事娓娓道来,令人感动不禁回望。
一生虽然远隔千里,手足情深心中难忘。
书信来往经年累月,互致问候以诉衷肠。

二
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求学路上奋力拼搏。
一考两校榜上有名,泰安师范萃英中学。1
谁知天公不遂人愿,“七七事变”校迁南国。
家中无力供其再读,回家种地一度岁月。
注:1.在当年的报考中曾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泰安萃英中学、以第三名的成绩被泰安师范录取,最后终因家中经济条件不允许而选择了入泰安师范就读,(当时在泰安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师范,富萃英,小白脸子上三中。)但因“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南下泰安,学校被迫南迁而辍学回家。

三
早年逢灾闯关东,异地落户几度穷。
日伪时期遭蹂躏,为求生存几逢凶。
赶走豺狼灭虎豹,迎来山河一片红。
一生永远跟党走,人称泰山一棵松。

四
一生淡泊不慕名利,凡事亲为不遗余力。
劳动生产一把好手,勤俭持家有道堪一。
从来不慕山珍海味,粗茶淡饭始终如一。
爱好阅读博古通今,思维敏捷勤于动笔。


五
兄长一生走南闯北,颠沛流离无怨无悔。
阅尽人间无数人事,足智多谋善断真伪。
饱读诗书满腹经纶,通古博今超前思维。
一生明白活在当下,仁者高寿年近百岁。1
注:兄长生于1923年7月4日,逝世于2017年11月,享年95岁。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

《华夏文学》是一个面向全国爱好文学创作者的平台。作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歌颂美好,传播正能量。作品形式不限,字数最多在3000字左右,诗词为3_5首。但要求为原创作品。禁忌剽窃、抄袭,违者,文责自负。敬请广大文朋诗友踊跃投稿。投稿格式:原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投稿微信13853840219。
投稿邮箱:fclongshan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