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新景入画来 美丽乡村喜颜开
——辽宁省盖州市归州办事处龙脖子村推进美丽宣居乡村纪实
金秋的盖州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来到归州办事处龙脖子村,只见硬化的村道宽阔平整,新颖别致的小康住宅拔地而起,一座座蔬菜大棚错落有致,绿树掩映的休闲广场、满园秋色的产业集群、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勾勒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新农村画卷。近年来,归州办事处龙脖子村按照统筹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突出产业支撑和基础配套,全力建设具有人文和自然特色的宜居新村,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边走边看,一路都是跃动的美丽,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新农村画卷彰显着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一张张笑脸述说着新农村的发展、变迁。
——题记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

“龙脖山卧迎八方宾客,浮渡河环佑四方吉祥”。高高矗立的归州满族民俗馆牌坊格外抢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精美的美丽乡村景观标志,是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昔日偏僻的落后村——归州办事处龙脖子村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盘点村情,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该村建设步子十分沉重:基础薄弱、区位不善、特色不明、基础设施滞后、资源集聚能力弱……面对现实,如何破解新农村建设困局?

“民意”赢得民心第一要。近年来,龙脖子村两委班子积极走基层、解民情,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大胆“走出去”、“引进来”,努力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下定决心改变龙脖子村贫困落后面貌,从而促成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归州办事处龙脖子村位于盖州市的南大门,以浮渡河为界与大连市李官镇相望,东、东南与九寨镇、二台乡接壤,西临辽东湾。南距大连市150公里,北距鲅鱼圈港16公里,盖州市区45公里,距沈阳260公里。该村北部、东部为山坡地,村前是平原,沿浮渡河西去是渤海湾,直达白沙湾黄金海岸滨海大道。

村“两委”党员干部转变发展思路,全村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开发项目建设,提升规模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促进全村村民增收。龙脖子村有三个村民组,281户,共有986人,村内满族人口600人,占总人口75%。土地1080亩,产业以果树种植、粮食种植等为主。如今,环境优美,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已经结下了农民受益、推动社会发展的累累硕果。
“民富”构筑发展第一石。龙脖子村始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注重优化产业结构,鼓励村民开展特色种养,发展多种产业成为农民致富“金钥匙”。如今,蓬勃发展的设施农业已成为龙脖子村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有力支撑和源头活水,为推动该村脱贫攻坚纵深推进提供了强劲动力。

走进壮大集体经济百亩无公害项目示范地产业园,放眼望去,一排排设施农业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一排排绿油油的蔬菜让人眼前一亮,“蓝宝石”、“阳光玫瑰”葡萄,一串串挂在枝头,满目喜意;“中油4号”色泽鲜艳,形状饱满,让人看了垂涎欲滴。这些雄厚的经济基础,为龙脖子村老百姓的富裕生活提供了最坚实的发展基石和最可靠保证。

如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哈大公路贯穿该村南北全境,是归州办事处物流南北的南部窗口,陆路、水陆交通极为便利。

如今,龙脖子人人有产业、户户能增收,使龙脖子村不断焕发新活力。过去,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龙脖子的绿水青山不仅未能让龙脖子人享受到绿色福利。一个个标志性品牌提升农副产品价值。忙碌的身影、运输货品的车辆在园区中穿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批特色鲜明、生态绿色的农产品品牌正走出山村,销往全国各地。

春菜秋吃,夏瓜冬品,南果北移,东花西灿。在龙脖子村,农民一年四季辛勤劳作在大棚内,种菜种瓜,摘果养花,日日有活干,月月有产出,钱袋子鼓鼓囊囊,好日子欢欢喜喜。全村总产值1200万元,集体产业园年产值8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人均收入实现13500元。

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入了五大发展理念,更强调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美丽乡村”已成为令人振奋的时代课题。近年来,通过不断挖掘自身资源,龙脖子村大力实施农旅融合项目,通过实施旅游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积极打造生态农业体验园,不仅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还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机制建设幸福家园
“民乐”构建和谐第一旨。龙脖子村把为百姓谋幸福作为发展的首要宗旨,千方百计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农民的丰收,不仅是农产品丰收,农民收入的增长,更要有宜居的生活环境、丰富的乡村文化、留得住的乡情。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日渐升温,加快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村民是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参与者,更是这次行动的直接受益者。为进一步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村加快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在加快新农村公路建设上,该村加快村组道路建设步伐,努力解决农村公路密度小、里程短、等级低等问题。目前,硬化村级路面12公里,建满族门楼两座,道路两侧绿化3000余米,安装路灯200余盏。
除此之外,为增强聚集效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满族村部村委会360平方米,文化广场4000平方米,凉亭3座,木屋8个,满族文化墙1000余米;打造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村史馆以及民俗馆,为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有效载体。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以优秀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2020年09月,由营口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盖州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盖州市归州街道办事处共同建设了归州满族民俗馆,居民家中遗留下来的传统生活、生产用具在这里找到了“新家”。走进归州满族民俗馆,陈旧的八角鼓,形式各异的家具,粗苯的日用器具,造型奇特的木犁儿,静静摆放在那里,用形态诉说着岁月留下的记忆和情怀。通过古朴的民居建筑、传统服饰、特色饮食、婚丧礼仪等角度,生动再现了归州满族先民的劳作方式、饮食起居、服装服饰、文化艺术的精华。




建设村史馆,留住人文精神,留住乡音乡愁,是保护乡土文化的迫切需求,也成为龙脖子村人民的美好愿望。近年来,龙脖子村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充分挖掘满族民俗文化历史底蕴,2021年5月,建筑面积200平村史馆,以展示村发展历史和农耕文化为主,结合农耕实际,在布展、陈列上融入民族文化特色民俗,运用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将村庄的发展史、奋斗史、以及农耕文化等一一展现。在村史馆的建设过程中,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言献策,主动将自己家中的物件保存到村史馆中,将自己所知道到的点点滴滴汇入到村史沿革中,形成了干群齐心的良好局面。

每件陈列品,都贮藏着一段旧时的光阴,每件陈列品里,都留存着一段渐行渐远的民俗风情,每件陈列品里,都渗透着一段浓浓的乡愁。村史馆建设至今,开展村史馆讲解活动80余次,10000多人参观游览,积极带动村民群众形成“带产业兴旺、带生态宜居、带乡风文明、带治理有效、带生活富裕”,提高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史是文化之根、乡愁之魂,而村史馆则让人们故土留根、文脉传承,存留那一抹乡愁;龙脖子村大力发展满族特色文旅产业,逐步将小山村打造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蓝图变为现实。
强化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纵深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村庄美化、亮化、绿化工程,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让龙脖子村生态宜居的乡村更加美丽,让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加饱满!
加强宣传教育,反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村民讲政策、讲利弊、算细账,既注重整治村庄脏乱差,又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既开展集中整治,又建立长效机制,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同时,该村积极开展“孝德文化进农村”活动,在全村民组开展了“孝敬和谐家庭”创建活动,表彰“孝敬和谐家庭”,“孝老爱亲”模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积极引导村民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禁赌会”等,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村“黄赌毒邪”等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现在的龙脖子村,民风正、民心顺、社会稳,人际关系、干群关系和谐融洽,敬老爱幼蔚然成风。
乡村美景入画来,农家庭院换新颜。“人居环境改善,美丽庭院成为一道道风景,拉动了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民收入。”该村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一条曲折蜿蜒的道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一幢幢农家院落错落有致……一幅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田园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我们看到了对现代生活的憧憬,也看到了对古老遗存的尊重,看到了金山银山,也看到了绿水青山。
传播文明乡风,构筑精神家园。2013年被评为“营口市卫生先进达标单位”,2014年,营口市文化广电局授予“保护文物文明单位”,2015年至2017年度被营口文明办评为“文明单位”,同时被盖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2018年被营口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评为“民族团结示范单位”,2019年被盖州市评为设施农业科技培训“示范单位”。2021年被评为“辽宁省文明村”“营口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辽宁省美丽宜居村”等称号。

近年来,龙脖子村把旅游作为实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着力推动“产、村、旅”融合,全面绿化美化环境,逐步完善乡村旅游设施,推动满族民俗文化和景点的互通互联,活动上增加满族小舞台的演出等,建设民俗馆展出中华农耕文化、民间艺术、民族产品等。并配套建设了游客参观、采摘体验道路、观园亭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域推进,打造集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田园民居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龙脖子村在现代化道路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它是一颗升起的新星,闪耀着异彩,令人振奋。慕名来参观学习的人群络绎不绝。在人们心目中,彭福的路,是人民幸福之路。它,洒满阳光。

用“一心谋发展,全力为民生”的实际行动探索,归州办事处龙脖子村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科学之路中,步履越走越坚实,姿态越来越从容。正如村委会委员、村妇女主任邢红所说:“面向未来,我们将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效益,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思多远,方能行多远。相信对于思变求进的龙脖子村而言,全面小康一定在未来的不远处等着与它邂逅并肩。

如今的龙脖子村,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大步迈进,演绎美丽乡村的故事将会更加精彩。


于学忠,笔名:佚名、文子、文岛,男,汉族,1976年1月出生,辽宁盖州人。本科毕业,中共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版权协会会员、盖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先后在《青年诗人》、《当代工人》、《诗友》、《鸭绿江》、《营口日报》、《辽宁日报》、《农民日报》、《中华儿女》、《人民公仆》、《赤子》杂志、《商业文化》、《中国国际财经》杂志、《辽河文学》等文学刊物、杂志以及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搜狐网、今日头条、腾讯网、凤凰网等各大网站发表作品。现己结集报告文学集《凝聚的力量》、《山高人为峰》、《岁月深处是芳华》,散文集《盖州情韵流淌千年的风雅》四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