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培友诗歌创作谈(十三)》刊发后,部分省、市、县〈区)诗词学会及众诗友在诗词群、朋友圈广泛转发,留言评论三百多人,现精选部分结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阅读获益。
赵玉华:
品读主编郭老师《诗歌创作谈》(十三)深受感动,通篇哲思哲悟,论述观点鲜明,深刻阐述当前诗词领域中存在的诸多弊病,“编审了几万首诗词,总的感觉佳作少”主要是创作内容失真,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不能感发生命,无魂无味,也就失去了读者。
举王国维《人间词话》“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作为理论论据,来进一步证明:有境界的必要条件是“真景真情”
举:我的习作《江城子·梦君归》创作于1999年清明节,我同从部队探亲回来的儿子去扫墓,丈夫的坟墓因当地阔路给弄没了。手捧白花无处祭扫了!后来在梦中见丈夫时的情景是那么真实无奈,醒来是梦啊,这阕词之所以被众多读者接受,被陌生的读者为词谱曲传唱,关键当时是真景真情流露,字字泣血,句句含泪,真情实感让读者产生共鸣。
主编举自己用真情实感创作的绝句《流动的户籍》《话别》《买口罩》构思新颖,取材生活实际场景,直接地气,用最真挚的情感,朴实无华的语言,抓住瞬间的灵感,情景合一,创作出有温度,有血肉,有筋骨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有情,有味成为灵魂歌者,读后我受益匪浅。
品读郭老师《诗歌创作谈》会让更多读者醍醐灌顶,诗就是要道真情,写实事,无情便无诗。
林峰:写得好[强][强][玫瑰][玫瑰]
邓世广:
写实华虚,自具卓见。
张首贤:
拜读先生佳作,此作明辨文理、针砭时弊、足见杰思。实为扬馨诗坛,优化文风的饶益之作,劲赏!
张绍文:
郭老师多年的感受,读来受益匪浅!
姚崇实:
十分赞同!
林建华:
很好!受益啦!
何树华:
详尽而精到,虽属小品,非大手笔不能也!
王安全:
写实与华虚,乃诗词创作之真谛。不写实无根,不华虚非诗。二者兼具,还须真情融之。为郭老师点赞!
孙国静:
形象,精辟,分清了写实与华虚,指明了虚实结合的创作之路,高论。
张慧杰:
读来受益匪浅!真性情才是好诗文!
军歌:
论述深刻,哲理辨新,举例服人,真情实感!深受启发,大家之作。受益匪浅,付之实践!敬佩!
高建明:
【写实华虚 务必真情】从题目上就看出了中国文苑的领头人郭培友老师叮嘱我们写作要言“情”,告诫我们在学习上曲意词藻,斧刻刀逢,未必是好文章……。列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这是一篇饱含哲理的好文章,赏学。
张心忻:
诗词须帖近生活,要学古但不泥古,已经不存在了的,古代有,现代没有的,再美也只有放弃。作者的观点十分有道理!
尚德丰:
先生所言 ,源于社会生活,源于创作 实践 ,可谓是经验之谈 ,亦称得上是当今诗词创作指南 。如先生之法创作,垃圾诗可除矣!
赵宗明:
郭主编诗歌创作谈之十三,专谈诗歌创作时写实与华虚相结合,用务必真情告白,切中肯綮。对,真实有效是文学的生命。恰如二泉映月,没有时空猎人之苦逼,作者的夜曲伤怀不会那么凄凄惨惨戚戚。就主编上户之心城诗而谈,恰到好处的融合了写实华虚。真情像那驿外断边的梅花,即使是碾作尘,亦然香如故。
井陉矿区兰林教育137851015162:
阅读郭培友主编《诗歌创作谈—写实华虚-务必真情》,很为他对诗歌评论厚重的理论和敏锐的观点所打动。 该文第一段的标题为“写实与华虚”以王冲“实事不能快意,而华实惊耳动心”做为开篇的引子,随后旁征博引,意兴阑珊,洋洋洒洒,引人入胜。其取材、立意、开篇、破题、举例、论点、论据、论证等,无一不是独特巧妙和匠心独居,充分显示了郭主编的学识造诣。正如文学理论中的“生活比艺术更丰富,艺术比生活更典型……”,提醒和告诫诗歌创作者,既不是一味地“写实”但还要符合艺术的“真实”或者说既要写实,又要华虚,要写实与华虚相结合。再换个说法:写诗不是一味的写“实事”,而是要用形象思维、“比、兴”手法。诗人是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审美自立与哲学思想不同,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即诗歌的意境、意蕴、意趣之类。 该文第二段的标题“写实华虚,务必真情”。郭主编在此段文中的重点阐述了诗歌创作要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有感而发的抒情诗,是中国诗歌的主流,情感本体论是中国诗学中的重要论题。在中国诗学中,对诗的情感本体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先秦到南朝,诗歌本体论丛“诗言志”发展为“诗缘情”,情感本体论才得以最终确立。“诗缘情”是从各种文体的比较中得出的诗学观点,但其意义却远远超出了文体论的范畴,而道出了诗的本质。 总之,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传统的诗歌国度,诗歌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承,唤醒生存本性。只有践行“写实华虚,务必真情”等诗学理论,才能实现文以载道和道可化人的艺术效果。 感谢中国文苑的郭培友主编,您的大作《诗歌创作谈(13)写实华虚.务必真情》写的如此美妙,高瞻远瞩,富有指导意义,故引发出我以上感慨之言,向你致敬、为你点赞!
尹长山:
郭主编,细细看了一遍,字字入眼,句句叩心。说了我很多想说而末说出来的话。好!好!好!转会员群。
老王:
感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情感是最具感染力、感召力的致胜法宝。如果作品没有感情,不能激发读者的情感,那就是没有魂魄亦即没有生命的“死物”。如此一来,“写实”必然沦为自然主义的“繁茂芜杂、良莠不齐”的与心灵不能沟通的只用眼和手而“漫不经心”的所谓的“观景”和“写景”;“虚构”,为情设景,情又是“虚情假意”,那就只能是无病呻吟的无聊文人的“文字游戏”了。郭培友老师的学习和创作心得,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我赞同!
王建伦:
郭老师您好!
今天我不想说些客套词,只想吐几句心窝话:你的这篇文章真的是针砭时弊,入木三分啊!特别是第二节痛斥的当前诗词界的不良风气一拟古不化还自以为得计丶高雅、有学问`有水平。尤其是初入门者,脱离现实生活,摹拟古人意境,用古人的泥土,制作一些低仿或高仿陶瓷,并引以为荣,以为得到了唐诗宋韵的真传。我一向不与为伍、不以为然。我崇尚毛主席诗词,古为今用,通俗易懂,我虽然写不出高雅之作,但每每能表达真情实感。如此足矣!
你的文章言我所想所愿,引起我的强烈共鸣丶共振!我不仅要为您点赞,还将向我的诗友强力推荐!希望您多写一些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以便帮助我们提高眼界,开阔思路,提升写作水平。
张庆艳:
拜读了老师的文章,写的很深刻,把当代的一些古诗词文化中的问题提的很尖锐、很到位!文学界也有很多的乱像,为了名利数量生搬硬砌,我很讨厌很反感!所以我从一些文学群社退了出来!我虽然写的也不是那么的有深度、有高度,但我写自己心中感受、感想!让人看懂我想说什么。可是一些人写的东西华而不实 ,不知道在说什么表达什么?感觉就是文学垃圾!
宋彩功(北京):
读了培友老师的金文后,深以为然。
是的,吟诗作对,赋曲填词,是我们抒发情感的基础,必须以亊实为基础。所谓有感而发,便是这个道理。在下不赞成那种生在当代,却不闻不问人间烟火,一味追求古人古风的闲吟。那些词句无滋无味无聊。
培友老师文中提出的“写实华虚”,让我们掌握了吟诗作对,填词赋曲的真缔。如伟大诗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光辉的金例。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的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都是红军走过的地方,是实景。而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便是华虚。这些华虚的词汇长抒胸臆,振聋发聩。
培友老师的文章,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实际运用。
金秋:
郭老师的文章观点明确,列举佳作,有理有据。“桃花潭水深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学古不泥古、诗人是有社会责任的”! 关于写实与华虚以及诗人的责任,诗词的灵魂等论点非常切中要害,点醒诗人,诗不是游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赵玉华老师的诗词堪称当代有筋骨有血肉有灵魂的精品佳作,郭老师引用赵玉华老师的词来论《诗词创作谈》,对当代学诗词的人来说,是最好的例证。给郭老师佳作喝彩!鼓掌!
王必宣:
拜读郭老师博文,点赞是必须的。文中的观点彼此相通。我也常与年长诗友理论,“文随势而言”,当下有几人过着古人的生活?生搬硬套照猫画虎堆砌辞藻是微刊“诗词”的通病,也正是当下今诗与现代诗病症所在,与当今书法界的乱象是异曲同工的。老师的质朴言语,引经据古论述详实,读来如小酌三杯。
李文颖:
文学的功能,特别是韵文文学的功能,古往今来,议论多多。无论风骨,风力,风采等神韵之说,都源于生活和事物的真实。今人用古韵写诗,脱离现实,生搬硬套者甚多。郭先生强调以"华虚"惊耳动心,但不要"泥古",不要脱离时代的现实,深入浅出,很接地气,很有见地,读来受益!
郭琪:
赞同主编郭培友先生老师:用真性情去写文章独具慧眼的精准论断!赏学受益,为我今后的写作指明了更好方向!
泰山石文化馆李尚安:
郭主编之文写的甚有深度,并身体力行地在诗中写出自己的真性情,尤其是切合现实生活的诗意更有一番滋味,才华在真情实意中抒发透出悠悠馨香,让人回味无穷。拜读郭老师的美文受益匪浅。
李天星:
郭主编,善抓当今诗词软肋,研学立论真知灼见!当赞!当赞!华虚与华实,皆不可缺;泥古与仿古,皆不可取;创新与出新,皆须致力!
王树峰:
老师创作谈之真实与华虚论,哲理深刻。 作品就是应从实而来,而不能胡编乱造。尤其是脱离实际的“梦”、“想”,与人生无益,与社会无补。 老师所论具有诗词写作的现实指导意义。
虞慧:
拜读老师佳作,非常赞同老师的观点,什么不能完全仿古照搬硬套,时代是发展和前进的,必须要有生命力。要有真情实感。真实中见华美,华美中现真情。学习点赞老师佳作。
曹福山:
拨云散雾眼生花,洗耳清蚕醒脑茶。
会用实虚称上品,幸亏培友解疑纱。
程广权:
拜读郭总大作,感怀深切,受益匪浅!写实逼真,华虚灵动。描摹出彩,体察细腻。意象牵魂,诗短情长。向您学习,遥祝秋安!我也有同感,口占学诗心得为贺:
文本存天地,真情顺口宜。 灵来凭一激,落笔再三思。
李培忠:
拜读老师佳作,受益匪浅!学生完全赞同老师的观点——写实华虚,务必真情,入古而不要泥古。为老师的佳作点赞!感谢老师的教诲!
苏勋梅:
赞成主编的观点!
今人言今语,格律吐真情,老树开新花,关注写民生,虚实恰相融。
车云侠:
笔写心,诗言志,没有真情实感,写不出真正的好诗词。我拜读过郭老师的多期《诗歌创作谈》,对其中的道理,我感同身受。
侯宝龙:
诗成意境真,动己感人心。体会堪诚肯,文章味道深。 赏学郭老师创作高论。
潇洒怪叟:
赞郭培友总编诗歌创作谈, 精深论证笔生花, 一展经纶绽奇霞。
碧血丹心成巨著, 德艺双馨谱芳华。
王维正:
述理依大家,析例引古今。言浅道理深,体会可服人。非常好的诗论。
清湖:
赞同郭老师观点。学古而不泥古。诗词要有时代特色,有生活,有真情,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赵家镛:
学诗先“入古”,然后“创新”,创新而应时,应时而震世,震世而化人,化人而天下大同。此所以学诗者不可不戒之也。
孙继昌:
郭老师这一谈太精彩了。对于我这个退休才自悟诗词的人启发很大。四年来,我习作有五百多首。认为小有成绩了,其实很少能上台面,更甭说大雅之堂了。原因有三:一是文学底子簿,没上过大学,没有基本的语言技巧。二是不爱看书,下不了苦功,记性也差点儿。三是写诗词平,白,意境浅,语言不华丽。您文章谈到的现象我好像都有。这篇好文章我收藏了,时刻提醒我写诗词应发扬什么,克服什么,以后就会有所进步。
谢谢好人,好文!
任炳金:
郭主编好,你的大作写实与华虚细细品读几遍,因篇幅较长,涉略知识宽泛,一时不知从何评说,总体感覚写实与华虚是一个好作品必须具备的两个前提条。写实是客观表现,而华虚是超然升华,写实是表象,而华虚更具有抽象视觉,写实注重物质层面,而华虚更注重精神层面,写实与华虚完美结合才达到髙的艺术境界,二者密不可分。读后很受启发为广大诗词爱好者创作指明了方向。理解的不一定正确,仅是本人的肤浅见解。
学习中国文苑郭培友老师诗歌创作谈(十三)写实华虚 务必真情的感想
瀛上瀛🌸杭州
七绝·真
春上梨花带雨吟,夏时知了翅传音。
秋风吹过秋枫醉,冬雪梅香两处真。
----郭培友老师说:写实也好,华虚也好,都是就创作而言的。
学柳做人
傲心不可从根养,杨柳生来谦逊行。
垂体鞠躬一自省,无花唯绿也闻名。
----这些要求归结成一句话就是真实,因为真实是文学的生命。
心胸豁达
太阳升起抱怀中,心似火球迎暴风。
身挺山峰足与共,抬头宇宙正横胸。
----郭培友老师今天能大胆站出来批评现在的-注重炫技、生硬拼凑、陈腐落套、呆滞刻板……就是心胸豁达的表现。
如梦令·好句难忘
好句尤其不忘,且会带来舒畅。一字沁真情,一串心中激浪。真爽,真爽,唯有共同分享。
----真感情者“有境界”的必要条件是“真景真情”!
读郭培友诗歌创作谈(十三)有感
肖锋斌
文苑诗词余百万,唯崇编辑郭师篇。
内涵铺垫有新意,可与名家竞圣仙。
读老师文章体会
心泉
散曲风格妙,真实细笔描。
虚空陶醉在,道理只一条。
学习中国文苑总编郭培友老师诗歌创作谈(十三)写实华虚 务必真情的体会。
七绝•真情为本(新韵八寒)
王树峰(辽宁)
虚实相互要关联, 不可随心信手拈。
把握真情当为本,自然收获尚佳篇。
附:总编精句选。
——要把写实与华虚结合起来。
——有境界的必要条件是真景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