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写近体诗的若干体会
01,在2016年,我偶然在电视上收看了,中国好书颁奖大会。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被评为中国十部好书之一。我网购看罢,开始迷恋近体诗词。在这之前,除了诗词,各种文体都写。之后,除了诗词,各种文体都不写,专攻诗词。后又陆续读了几本叶先生论诗论词的著作,受益匪浅 。
02,我写诗惯用常语。清代诗人诗论家张船山有诗云 : “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功纯始自然”。倒不是说我的诗功有多深,只是觉得写诗首先要让人看懂。你写的诗,不仅是诗词圈的人能看懂。更重要的是,朋友圈儿的人也能看懂,这才是好诗。古往今来,多少脍炙人口的佳作都是常语所为。这种例证不胜枚举。
03,我写诗从不加注释。常看到一首小诗后面缀以半篇注释,作者生怕别人看不懂。与其如此,还不如去写散文或说明文。
04,觉得可笑的是,经常看到几首诗后面缀一长串儿虚名头衔。现在群团泛滥,机构臃肿,常冠以世界、环球、中华、华夏之美名,拉大旗做虎皮,让人头晕目眩。其实,读者心明眼亮。诗之好坏自有公论,何必多此一举?倘若诗作平平,反授人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笑柄。
05,我写诗从不投稿,不参赛(约稿除外)。现在是自媒体时代,网络微信让我们人人都有话语权。我喜欢将自己写的诗词辅以自拍的图片,辑成美篇,借助微信,发布于网络。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读者群,阅读量多则一两万,少则三四千,而且我的美篇作品常常被美篇平台推荐或加精,倒也自得其乐。
06,我从不写辘轳体。写诗要惜墨如金,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思想。车轱辘话翻来覆去,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没有更多的内容和新意,令人生厌。当然,初学者为了练习遣词造句和平仄格律,堆砌这种文字游戏尚可理解,否则就有卖弄之嫌。
07,我写诗无所顾忌。以针贬时弊,讽刺怪象为能事。比如我写的《叹李咏》:“央视主持你算星,居然赴美立坟茔。可怜多少崇洋者,改换国籍忘祖宗。”这首诗使我的外国籍朋友无语,而朋友圈儿却是点赞多多,都说骂的好。
08,我写诗常用比兴手法。比兴和用典一样,会增加诗的张力,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我写的《丹东行感怀》:“辽东辽北共秋光,莫道边城色染疆。你有婆娑银杏叶,我家玉米也金黄。”通过两地银杏和玉米的对比,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09,有人说老婆二字不能入诗,太俗气了。我却写了《七夕》:“年少分居想老婆,可怜牛女恨银河。暮年身患许多病,唯有相思不再得。”在我看来字和词本身并无雅俗之分,关键看怎么用。大俗既是大雅,反之亦然。这要看营造的意境,抒发的情感,以及表达的思想是不是需要。
10,有人说,烧纸祭祀,鬼火遍地,乌烟瘴气,这种迷信活动不能写,太不美观。我却写了《题中元节》:“民俗祭祀古来多,夏末秋初到鬼节。寡女鳏夫思愈故,贤孙孝子痛如昨。几堆元宝烧成塔,一捆黄篇化作蝶。若是阴间能扫码,纸灰不必满长街。” 写诗重在写情。为故去的亲人烧纸祭祀,虽然是迷信活动,却是人间真情的流露和表达,借景抒情,未尝不可。
11,我体会,诗之章法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起承转合是诗之章法的一般形式。实际上,诗也和其他文体一样,有着多样的结构。可以是总分式,也可以是分总式,还可以是并列式,等等。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并列式的结构,并不存在起承转合。
12,我写诗无门无派,无拘无束,不跟风逐流,总自以为是。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风花雪夜,亦或是柴米油盐。只要是兴发感动,皆可入诗。牛羊往往成群结队,而虎豹从来都是独往独来。
13,我力求自己的诗有时代感,有生活情趣。每当我看到今人诗中的蒹葭、菡萏、竹杖、芒鞋字样,就仿佛看见了荒冢枯骨,没有半点儿生机和活力。须知古为今用。我们是今人,不是古人,你写的诗太像古诗了,与当今这个时代和现实生活有半毛钱关系吗?能不能让人看懂不说,有几个人愿意读这种泥古守旧的诗文呢?
14,我一直用中华新韵写诗。我认为,新韵好学易懂,便于应用,能真实地表现生活,更有时代气息。现在官方在中华新韵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中华通韵。其实,新韵和通韵大同小异,都以汉语拼音为基础。懂汉语拼音就懂这两种韵普。我下一步要尝试用通韵写诗,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15,我写诗遵循格律,但不走极端。我们知道,诗成型于唐代,词成型于宋代。但在唐诗宋词当中,并没有所谓的挤韵、撞韵、连韵、复韵之说,更没有犯题、重字等所谓的大忌。这些都是今人规定的新规。且不说你是否有资格制定这些新规,但这些新规的确将诗词格律引向极端化,有害于内容的表达。遇到这些问题,我采取的方法是,能避则避,实在避不了,也不能因辞害意。
16,现在写诗的人多 ,读诗的人少 ,究其原因就是垃圾诗太多 。有谁愿意欣赏垃圾呢 ?当然 ,谁都不会承认自己的诗是垃圾 ,但读诗的人一看便知,避之唯恐不及 。我力争使自己的诗有思想 ,有情感, 有意境 ,有风骨 ,不乏幽默和风趣 ,不跟风应景,不无病呻吟 ,不堆砌辞藻,不使自己成为垃圾制造者 。
17,以上观点纯属个见己识,所列现象,对事不对人,请君切勿对号入座,自寻烦恼。
18,以上体会,不揣冒昧,见识粗浅,恐贻笑方家,但不吐不快。百家争鸣,一家之言。权当行使一下话语权而已。
本文作者尚德丰, 网名东方欲晓。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 纪委监委退休干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