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著名作家吴仰生小说集】
人 啊 人
(倾情人间•系列四十)
疯 语 狂 径
(中篇小说)
徽商后代胡今朝
一
胡今朝是 新世纪经纪公司董事长,年过四十,刚入不惑之年。
但在朋友乃至下属眼里,他是一个新招频出,疯语狂径之人。
你别不服气,今年,也可以说今朝呀,他已攀登上中国首富百名之强。
他的公司没有上市,也无须上市,就这么不声不响地富有。
有财经记者问其生意之道,他的回答很谦虚,其实又很疯狂。他傲然地说,我是胡雪岩和胡开文的后代,究竟亲属哪一位,期盼后人查证。
一些年轻的记者,不知道胡雪岩和胡开文是何许人,因为现代人用墨很少了,甚至用钢笔、元珠笔亦少了,健盘上敲敲,手机上划划,文字就出来了,文章就写成了。
他很气馁。一气之下,花了几百万元,请了十几位作家、散文家以及新闻传记人,写了上百篇关于胡雪岩、胡开文的介诏和其家乡名里的追叙赞誉佳文,铺天盖地地上报刊、登平台,刮起了一股股徽商热的劲风热潮。
于是,人们终于明白了胡今朝的的先人胡松岩和胡开文的传奇经历和不朽名望。
于是都感叹遗传因子的重要,而忽略了他的惨淡经营和投机取巧,这正中他的下怀,应了当今的时髦话,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难得。
说他疯语连篇,狂径件件,也许还真的小看了他,他的聪明他的心机,也许真的胜过他所崇拜的先人。
二
我们就先如胡今朝心愿,了解一下胡雪松吧。
前段时间,看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一位来自来自安徽的选手唱的一首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记得歌词里写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意思是说,那时候的徽州人十三四岁就要被迫去外地谋生,也成就了徽商的巅峰时代。
徽商来自徽州,包括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县,即古代的新安郡。
六县之中,歙县和休宁县的商人特别著名。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其全盛期则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
由于徽州各地皆处于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只得以商谋生。顾炎武说过: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
《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文房四宝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徽商与潮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谈起徽商,就不能不提胡雪岩,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徽商代表人物。
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十三岁起,胡雪岩就开始孤身出外闯荡。依靠当时的浙江巡抚王有龄和后来的左宗棠,生意越做越大。开办了至今仍在营业的胡庆余堂中药店,当时与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南北相辉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
因胡雪岩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左宗棠向朝廷报告,为其请功。清廷因此赏赐胡雪岩一件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让其就此成为著名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高峰时可操纵江浙商业,是当时闻名天下的“中国首富”。
徽杭古道 ,就起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止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浙基田村,全长约20公里。
徽杭古道始建于唐,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是古时徽商和浙商互通贸易的重要通道,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
胡雪岩年少时也是沿着这条古道肩挑背扛进浙经商的。
古道云雾笼罩,青山依偎,绿草如茵,白墙灰瓦,在非常挺峻和雅美之间。
这下坡道路只有1米多宽,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沿着古道拾级而上,右边是一条狭长大峡谷,四周为高耸峻峭的山崖,十分令人震撼。
谷里云雾弥漫,溪水绕过碎石顺流而下,犹如仙境!
升起的太阳突破迷雾的封锁,把它的光辉洒向人间,带来了温暖。
徽杭古道沿途可见峡谷山中的溪水、瀑布,从高处飞泻而下,喷晶抛珠,水洒溅玉,连垂素练,落入深谷。尤其远处一道细流,从云海中窜出,沿着的陡峭的山崖袅袅般落下,姿态优美,纤而柔弱,而又很坚定。
徽杭古道的绩溪起始段是最难行的,尤其江南第一关,据说有1400多级石阶。
江南第一关又名瑶瑶岩,位于徽杭古道西部(伏岭乡东部),是徽杭古道重要关隘,门楣西刻“江南第一关”,东刻“徽杭锁钥同治二年里人建造邵道棠题”,海拔424米,是清凉峰主要通道。
江南第一关是因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于1861年率部于此,赞为天险而得名,沿口刻有“履险如夷”的摩崖刻字。
徽杭古道在一代代徽商步履蹒跚的叹息声,和驴友重装在肩的踯躅中,从古往一直绵延至今来。对于前世不修的徽商,这是一条通向外部世界的生命之路。
三
更加鲜为人知的是,胡雪岩出自绩溪胡氏。在历史上,那儿出现了很多名门望族,那么绩溪胡氏肯定属于其中之一,在绩溪胡氏中,出现了不少厉害的人物,比如说胡雪岩、胡适、胡舜陟、胡宗宪等等,总之绩溪胡氏是人才辈出!
从此之后,胡氏开始在绩溪发展,也就是在这里,胡氏的后代多次中举,其后在这里绩溪胡氏逐渐形成。根据《考川明经胡氏宗谱》的记载来看,“明经胡氏”迁居绩溪的时间,则大约在北宋初年。其次对于明经胡氏,在书中仍然有完整的记载。
就是“先生(胡昌翼)本大唐昭宗子,天祐年间,朱全忠(朱温)构祸,逃难齐民,依安定三公卜宅于婺源之考水,因用胡姓。”,书中完整的记载了明经胡氏的来历。北宋年间,胡氏迁居绩溪后,更加发展壮大了。
根据统计来看,绩溪胡氏出现了北宋名臣胡舜陟、南宋文学家胡仔、明朝户部尚书胡富和兵部尚书胡宗宪、清代徽墨名家胡开文和红顶商人胡雪岩、近现代著名学者胡铁花和胡适等。绩溪胡氏最后分为了四支,分别是“龙川胡”、“金紫胡”、“遵义胡”和“明经胡”。
当年兵部尚书、七省总督胡宗宪在杭州为官,从老家龙川村经徽杭古道往返多次,并出资维修了部分路段;商人胡雪岩从徽杭古道走出,来到杭州发展而名扬天下;学者胡适也曾多次经徽杭古道去杭州、上海讲学。
红顶商人胡雪岩是胡昌翼的三十四代孙,而大学者胡适同样也是胡昌翼的后人。胡适的高祖父胡瑞杰在当时就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茶商了,其后到了胡适的爷爷胡奎熙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茶商。有了钱财之后,到了胡适这一代,就开始钻研学问了。
胡今朝与胡适,是否有宗族之染,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他多次说,胡适胡大爷是文人体质,能出徽杭古道,我如此强壮,为了事业当不惜苦劳。
他几乎每旬都沿古道来回一次,权当锻炼,
怀着品味徽商、跨越徽杭的心情去领略徽杭古道的人文、风景和艰辛。
他的怪癖行经,已成为他的下属精英仿效的一课。
如今,他的分公司星罗棋布于全国,但分公司的诸多基层领导,每逢休假,都旅行古道,锻炼身体、回归自然、陶冶心智……
我们结婚吧
四
说到这儿,读者对胡今朝的"疯言狂径"应有新的体量了。就说行径吧,非阡陌,非荆棘丛生之路,而是徽商古道也。
其实不然,他的一句"我们结婚"吧,已成经典之语,兢业行为,令天下人视为佳话。
那天早上,胡今朝不修边幅地冲进经纪公司。他忙啊,他新开发了几大经纪业务令世人瞩目。
他说三五年内,曝利的行业是以下五个。
现在,人们对马云的预言已似信非信了,而对胡今朝的预言就不一样了,几乎要为他的一贯疯言平反,因为他不说空话,而是身体力行地去做。
他说,眼镜行业有前途,几十元的成本可卖几百上千,关键是要溶进高科技。当前,智能手机发达到巅峰,沒有防幅射的好眼镜行吗?
口腔医疗亦兴时,多少房产中介都关门了,换成口腔诊所,因为几百元成本可立赚万元,谁不想有一口浩白整齐美观的好牙口?我是经纪人,促成集团式经营是时代给我的使命。
还有医美、殉葬与婴幼儿的敎育与服务,一刻也不容缓。
要不了十年,中国老年人二亿之多,让他们活得舒心,死得风光多好。
中国人越来越注重富养孩子了,我小时候,唯一的玩具只是一把竹剑,现在的孩子,玩具少至上千,多至数十万。多开发、多介绍一些有趣的玩具意义很大。中国人动手能力越发提高了,这几年兴起的"乐高"行为就是好的开始……
胡今朝写过几本商战书,其中有一本就叫《忘我的行为学》。
他总是将自己处于战场之中,甚至是危机之中。飓风、泥石流、地震、暴风雪、滂沱大雨,无时不刻地向他袭来,他总是像位将军,领导他的团队化险为夷。
有一位名人的词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是在高一时,他的语文课文中有这首词,他便着迷了,就改名为胡今朝。
他原来的名字叫胡二狗,家在大别山的大山深处。哥哥病重,还没有出得山治疗,就夭折了。
他家有只草狗,跟狼打架,它咬死了狼,自己也被狼咬成重伤,但几经挣扎,还是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后来,有了他,父母就给他起了胡二狗这个俗而贱的名字。
知道他这个名字的人,就在眼前,是他的特别助理,叫申盈盈。她北大经营管理系毕业,极其美丽可人,比他小一宿之多。
胡今朝,一旦发火,下属就推盈盈上去,他的气就消了;一旦遇到难题难事,一推她上去,很快地就迎刃而解了。
三年前,申盈盈来公司上班时,好几次被胡今朝骂哭了,娇小可怜之极,同事们私下喊申盈盈为呻吟吟;现在呢?同事们誉她为盛赢赢……
五
人事部总监引来一位应聘女孩,二十二岁左右,白晢、短发、长裙,眉心处有一颗美人痣,比斯琴高娃的那颗还大许多,红色的,真以为如唐朝淑女或印度女孩硬点上去的,其实不是,这就显得越发的古典与可爱。
应什么聘?胡今朝不解地责斥道。
老总,你吩咐的,要聘名校毕业的助理,她叫李晓蓉,是清华生。
你糊涂啦,怎么胜任人事总监呀?!盈盈棒极了,谁都代替不了她,你不行,我不行,这位叫晓蓉的也不行!
新来的姑娘,脸红到脖子,怏怏地逃离。
胡今朝喃喃地说,什么?清华毕业,很好,一边敲着键盘处理业务,一边大声命令身旁的人事总监,追上去,留住她,这么大的公司还怕用不上呀?!
总监奔跑出去,如惊鹿般窜出办公室。
胡今朝若有所悟,迅速地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奔到隔壁的办公室,这办公室比他自己的大一倍有余,宽敞、明亮,四面皆有条桌,有着多盆的各色鲜花。这些花儿,几乎天天换,叫着生命之花,总是鲜艳,总是喷香。它们将盈盈衬托得更加倩美艳丽。
看到胡今朝着急地奔进来,盈盈俟着办公桌站起来,怕有什么急事,尽管站起挺艰难。
胡今朝动情地说,昨天你又撞进我的梦里了。我爱你好久了,盈盈,我们结婚吧。
申盈盈先是吃了一惊,很快便理解地笑了起来,缓缓且轻轻拍着自己的肚子说,儍瓜,我下个月就要生我们的小宝宝了,我们一年前就结过婚了……
我会学狗叫
六
胡今朝叛经离道的言行太多了,多到数不胜数,记彔下来可出几本书。
但有一件事,实在令人难忘,令人哭笑不得。
公司有广告传媒业务,适时也插播配套的小品与脱口秀,所以,在全国亦属独创和唯一,很来钱。
有编剧,写了一部为介绍宠物医院的短剧小品,时有狗叫配合。但是,应剧本要求,这狗叫有讲究有变化有故事,很难彔到变化的狗叫音,特别来性时的小声狗哼哼,几乎没人听到过。
有人说,狗儿来性哼得闷声但欢悦,不像猫叫春瘆人之极,狗性交时无声无息,比人矜持多了,母狗如此,公狗亦然。
这小品的档次很高,女演员的名气不亚于宋丹丹,男演员也应很有名才是,拟请黄渤,但请不来。
难题到了董事长这儿,因高价请,挺亏的,超过预算。请三流四流的吧,也不是不可以,难的是变化的狗叫。
董事长说,让我试试吧!
天啦,连口技演员都不屑的事,当家的竟自告奋勇,一时让女职员红了脸,男职员低下了头。
胡今朝将剧本带了回去,练了三天,学出了十几种狗叫。
为此,他还请教了一位专门研究狗的专家,拜他为师,听了好几盘彔音带,因为这些研究都是二十几年前的,那时还不兴用U盘。
配音很成功,内行人说,此类狗叫的荟萃,填补了丰富且个性的狗叫配音空白。
这下坏了,董事长叫胡二狗的秘密被公开了,已不是其爱人申盈盈的专利了。
前师不忘 后事之师
七
胡今朝有两个经营理念都挺吓人的。
一个叫创造经营传奇;另一个是杜绝贪腐与贿赂。
下面是他讲的两个故事,听了令人叫绝,又叫人胆颤心惊。
传说第二代胡开文(即胡天柱次子胡余德)曾造出一种墨,声称在水中浸泡多长时间也不溶化散色,因此慕名购此墨的人越来越多。
一日,有位游学的先生访问休宁,购买一布袋这种墨。不巧,他过河时掉了一跤,连人带墨都倒在河水里。上岸后,黑墨水淋了他一背,打开袋子一看,原来袋子里的墨经水浸泡,有的已溶化了。
游学先生背着这袋墨找到了休宁胡开文。胡氏开始不信,游学先生当场以盆盛水,将墨浸入其中,不久,便见墨裂色散。胡开文当下违声道歉;以一袋“苍佩室”墨赔还。此后,他便令所属各店各坊,立即停制停售,并以高价买回这种墨。不久,将这种墨全部倒入休宁城外的一池塘中,这池塘也变成“墨池”了。
如今,那“墨池”早巳被泥土淤塞,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痕迹。但胡开文毁墨于一池的故事,却还在徽州一带流传着。
清代徽州墨业有四大家: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其中胡开文善做药墨,被誉为“药墨华佗”。
胡开文原名胡正,字天柱(1742~1808年),本为一名墨工匠,因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倒闭而盘下该店。为了重振墨业,胡天柱拜访了绩溪小九华山银屏古寺的老和尚了空,得到了配墨原料和工艺创新的启发。在回家路上,借住山神孤庙过夜,梦见一白发老翁手托文房四宝,站在他面前说:“汪氏墨店归尔经营,天开文运,百事待兴。”言毕飘然而去。南柯一梦,胡天柱把“汪启茂”招牌改名为“胡开文”,时值乾隆30年(1765年)。
此后,胡天柱也就叫胡开文了,然而真正让他成为一代药墨宗师的是他创制的八宝五胆药墨,他以熊胆、蛇胆、青鱼胆、牛胆、猪胆等,和入水牛角、羚羊角、蟾酥、珍珠、牛黄、麝香、朱砂等8种珍贵药材入墨,加入木材制成了凉血止血的八宝五胆药墨,治疗阳症有奇效,尤其对皮肤病、咽喉疾病、口腔疾病、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症瘕积聚、关节疼痛、血症等疗效明显。
胡开文制作的八宝奇珍墨为八锭一套,造型各异。按自右而左、先上后下的顺序分别为:碑形墨、断木形墨、 亚形墨、 宝瓶形墨、 古编钟形墨、碑形墨、 舌形墨 和碑形墨, 此套墨墨质黑黝坚润,做工颇细。八锭墨同装一黑漆描金彩色双龙戏珠图盒内,盒面中央描金隶书“八宝奇珍图”五字。
胡开文首创胡开文墨店,在其博取众艺、苦心经营下,墨质超群,名声日盛,在全国各地开店设肆。咸丰年间,墨业始衰,唯胡开文独呈繁荣,跃居墨业之冠。墨店分布大江南北,胡开文徽墨行销国内外。
八
胡开文少年时去徽州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当学徒,诚实勤劳,精于店务,深得老板器重,被擢为推销员。
乾隆三十年(1765)承顶汪启茂墨店,为创出高质量产品,挑选旧墨模中之精品,不惜巨资购买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制墨。并取徽州府孔庙的"天开文苑"金匾中间两字,冠以姓氏,打出"胡开文墨庄"店号,在墨家如林中竞争,独占鳌头,获得厚利。
胡开文制墨,集各家之长,既坚持按易水法制,又有所创新,即重经济效益,更重质量。一九一零年胡开文墨获南洋劝业会金牌奖章,一九一五年所制之地球墨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并获金质奖章。
五十年代,屯溪胡开文老店与其他墨店合营,成立徽州屯溪胡开文墨厂,改私营为公营,在人民政府支持下,奖金原料得到增强,工艺得到提高,生产有较大发展。一九七九、一九八三年连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一九八九年又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章。
然而真正让他成为一代药墨宗师的是他创制的八宝五胆药墨,治疗阳症有奇效,尤其对皮肤病、咽喉疾病、口腔疾病、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症瘕积聚、关节疼痛、血症等疗效明显。
徽商精神是不朽的。
胡令朝告诫大家, 所谓创造传奇, 就是坚守徽商启示: 一曰货真,二曰价实,三曰量足,四曰守信。徽州自古就有“人心是杆秤,斤两要分明,要想生意好,诚信是个宝”的民谣。
胡开文之所以成为徽商的杰出代表,与其勇于开拓、守诚信有很大关系。
无草可揎好啊
九
"说贪官,道贪腐,中国出了个朱皇帝。一生杀了十五万,至死哀叹杀不完"
这花鼓调是胡今朝经常疯唱狂说的,也许就是他自个儿编的。为什么?他不允许自己的公司有丝毫的贪腐现象。
有人说,自家的门内清还好办,门外清就难了。面对社会上的贪官污史你怎么办?
是啊,朱元璋一生杀了十五万贪官,发明了"剥皮揎草”的各种酷刑,临死却感叹杀不完!
历朝历代人们最痛恨的大概就是贪官污吏了,但是贪官却一直都存在。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很低,当过和尚、要过饭,也曾受过贪官污吏的盘剥残害,可以说是深刻的知道民间疾苦,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重点惩治贪腐。
据不完全统计,他执政三十一年时间,肃贪六次,杀掉贪官十五万人。
朱元璋这位草根皇帝,文化水平不高,人生经历丰富,所以建立大明之后,他希望在他治理的天下没有贪官残害老百姓。他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他规定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他用各种酷刑震慑贪官污吏,最著名的就是“剥皮实草”了,也叫剥皮揎草。根据佛教传说,“剥皮楦草”是在地狱当中,对罪大恶极的灵魂施行的酷刑。朱元璋创设以法律《大诰》的形式,此刑罚的适用范围是贪腐官员,将剥下的人皮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用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还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用来惩治贪官。
朱元璋还专门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和《醒贪简要录》。
《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
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
他还允许民间百姓上访。明朝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法论处。
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
为了禁止贪官污吏的出现,朱元璋可谓用心良苦,绞尽脑汁。然而令人悲哀的是,虽然他一生杀掉了十五万贪官,各种措施惩治下,各种酷刑威慑下,贪官却还是越来越多。
朱元璋晚年感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意思就是说,早晨治了晚上就有犯的,尸体还没移走又有贪官,治得越重贪官越多。
朱元璋估计至死也没想明白,为什么贪官污吏前腐后继地杀不完?我们也不禁要问,为什么呢?
十
胡今朝说, 在我看来,原因有三个:
一是明代官员工资太低。
明朝官员的俸禄可能是所有朝代中最少的了,甚至俸禄都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不仅低级官员生活较为贫苦,高级官员,正二品海瑞,仅仅因为母亲生日, 才买了两斤肉, 也成了朝中新闻,在死后其遗产更是只有八两银子和一些早已破旧不堪的衣服。
如此贫苦, 甚至还不如民间的一些从商家庭水平。
翻看明朝的史籍也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官员清贫到连去世之后的丧葬费用也无法承担,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朱元璋早年的贫苦生活与对官员拿着高昂俸禄却不工作的状态的仇视。
这种状态下,连老婆孩子都很难养活了,稍微收一点钱,补贴家用不是正常吗? 朱元璋认为不正常,到了贪污六十两标准,也就是相当于现时的人民币一千二百元左右,就一个字,杀!
二是反腐手段过于理想化。
这不得不说,此乃朱元璋的局限性。当然,也有人说朱元璋是在借反腐杀功臣,出发点本来就不是反腐。这个我们姑且不论。
我们看看他的措施,很多都是一厢情愿地,杀、杀、杀,让百姓可以随便举报,甚至可以自行押送贪官。这些在帝国庞大的官僚体系看来,简直就是儿戏,没有系统的反腐工程,单靠这种理想化的手段,当然很难控制住腐败,而且只会越杀越多。
三是封建官僚集权制度必然产生腐败。
封建社会是家天下,天下是皇帝家的,官员只是替皇帝打工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就是说人都是利己的。官员替皇帝治理百姓,官员有权力,权力可以换来钱,而且换完钱,权力还在那里不会减少, 可能还会增多。
县官弄来钱,自己留一部分,剩下交给上级,上级提拔自己,自己权力大了继续去换钱,继续升官。反正钱不是自己的,天下也不是自己的,多大官也是打工的,就想当越大的官,贪更多的钱。
一种腐败成了规矩,或者到了人人都不视为腐败,谁反对谁可笑的程度,就只能说明腐败已成为封建帝国的风气。 风气的形成当然绝非一日之功,但罪魁祸首却无疑是帝国制度本身。作为一种集权制度,帝国规定了资源和财富,可以通过权力来剥夺和占有的基本原则。在权力社会中,必然有人赎买权力,也必然有人出卖权力。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可以说,腐败根本就是封建帝国与生俱来的东西,是其根深蒂固的胎毒。
胡今朝痛心地说, 所以不是朱元璋治不了贪腐,在封建社会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皇帝都没法清除腐败。因为封建社会的集权制度,规定了资源和财富可以通过权力来剥夺和占有的基本原则,而且是可以通过权力剥夺和占有的,不仅包括民众的财产权,还包括他们的人身权。各级官员,很容易走向腐败,封建专制集权天然就和腐败相生相伴。
朱元璋惩治贪官的酷刑:名叫“剥皮揎草”,最后却成一种报复手段。
对于这一刑罚,公司里的人很是惧怕,又感到新奇,很想知道究竟。
胡今朝觉察到了,说了这么一句话,朱元璋的刑法也许太重,而当今对贪腐的处理又似乎太轻,有的贪多少亿最多也只是无期。
他心想,你们惧怕了,重视了,就会自诫而觉悟,好事啊!
于是他就疯说"剝皮揎草”的来龙去脉:
一提起中国历史上最残忍的刑罚,估计大家都会想到五马分尸(车裂)、凌迟处死等酷刑。其实不管是车裂还是凌迟,给人的痛苦都是短暂的。历史上还有一种刑罚估计大家光是听听就会起鸡皮疙瘩,它就是“剥皮揎草”。
在这里先给大家掉个书袋,我们来讲讲何为“剥皮揎草”?
对于大明朝发明的这一刑罚,近代著名文人鲁迅先生曾这么评说过:“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至今在绍兴戏文里和乡下人的嘴上,还偶尔可以听到‘剥皮揎草’的话,那皇择之长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里面也有一个值得深思的典故。故事的主角叫李如月,他是南明御史。
南明永历六年,曾经是张献忠部下后率众投降南明的孙可望将陈邦傅父子(明末汉奸)剥皮揎草,后将尸体示众。南明御史李如月见状不满,上疏劾奏。孙可望知道后大怒,立即逮捕李如月,绑在朝门外,又准备了一筐石灰,一捆稻草,放在他面前。李如月问这是干什么用的,行刑的衙役告诉他:“这是揎你的草。”李月如叱骂道:“瞎眼的奴才!这草颗颗都是文章,节节都里忠肠!”。此后不久,南明灭亡。
这通类似的防腐反贿的讲演, 胡今朝几乎每年要来两三次, 每次内容讲演有异, 每次又都会开除一批人, 严重的送交司法部门法办,这其中就有跟了他多年的朋友。
所以,他的公司有一个专门监管贪腐贿赂的部门,名号很难听也吓人,就叫"揎草"部,他省掉了朱元璋的"剝皮"刑法之说,因为他自知做不到。
这一全国首创的部门,常有公检法人员来联合办案,很有威摄力,况且全公司上上下下谁不知道朱元璋的惩治贪官刑法为"剝皮揎草呀!
这个部门的总监,是刚退休的反离打黑英雄,曾在国家级公安反腐机构任过要职。
公司反腐防贿很成功,一开始下位的有十几个, 最近的一次没有开除一个了。
他很高兴,没有草可揎好啊, 他说自已比一朝天子朱元璋幸福快活得多,于是全公司每个职工上调一至两级工资。
有人问他,倘若公司有全国大,你有妙法治惩贪腐吗?
他由衷地笑道,你很会提问和说笑啦!反腐防贿,贵在疏,也在堵,跟兴修水利治理水患不一样。不过,你才是真的疯语狂径哩!不在其位,岂可烦其政?!
2022.09.11 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