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往前沿班排阵地的路
于正海
1969年3月15日,守备团的新兵下连队。一行6个新兵被分配到,花鸟岛鸟头黄胖咀高地的五七炮班。隶属于南京军区守备第十一团八五炮连三排五班。
身上背着被包,手里提着新买的瘪瘪的旅行包。紧紧地跟着来连部迎接我们的班长后面。沿着海边崎岖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艰难地走着。
这是一条从连部大营房,通往前沿班排特有的羊肠小路,乍看这条路,就好像是一条巨大的蟒蛇,啮齿裂口蛰伏在乱石丛中。当时岛上冷风瑟瑟,云遮雾罩,令人感觉到有股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迷茫。举目远望是无边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海面上翻腾着白色的波浪,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嚎声。是乎在警告新兵们专心点,加快速度跟上前面的老兵的步伐走。已经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军人是不怕一切艰难险阻的。路越向前走,距离海平面越来越近,同时也越来越起伏不平。
在瘦骨嶙峋礁石之间凹进去的地方,中间镶嵌着一窝又一窝的黄土,数量多少不均,形状大小各异。土里生长着细瘦矮小的多种杂草,长相都是清一色的弯腰驼背,头轻脚重,根系很发达,根部拼命地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土壤坚韧地延伸着。令人羡慕和遐想,草木一秋,为了生长的精彩些,也要经过顽强拼搏,生命力才能是坚不可摧,也是可以风光无限的。
转眼间,来到了山岙深处,看到时隐时现的,参差不齐的,算不上成林的针叶松。最高大的针叶松,估计也是不足两米高。还是东几棵西几棵地,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斜坡上。松树表面样子不敢恭维,墨绿色的针叶上掛着点点滴滴雾水。躯干虽然不高,节间短小,较粗健壮,坚韧不拔。一付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英雄气概,傲立在山峰上,任凭海风左摇右摆,愣是不折腰。
松树好像是在热情地欢迎新战友来到这里,和它一起经历海风的洗礼。针叶松用它那特有肢体语言,向行人招呼致意,想是提前告诫,艰难险阻挺多。走路也是检验人的思想品德和对祖国的忠诚。
脚步继续踩踏在坚韧无比,曲折离奇的山间小路的脊背上。路中间时不时突然地冒出一块尖锐的绊脚石,脚指踢上去好生疼痛。忽然间一脚又是瞬间踩着凹陷下去的小坑,身体毫无准备地往下一蹲,心也随之往下一沉。路边还长着浑身硬刺的藤条状的丛林,时而是极为多情,时而更是毫不留情拉扯一下过往的行者。 走上坡路时,身体需要弯腰前倾,手和脚并用协调发力,费尽心思,身体才能攀登上去。下坡时必须将两腿半弯蹲着,身体大幅度后仰,臀部尽量离开地面十几厘米许,似贴地面又非贴地面,双手用力撑着地面,缓缓探着身体半滑半蹓往下探索。走在这等路时,上坡和下坡路都是在考验着人的应变能力,智慧和勇敢。
此路无坦途,前行需谨慎。人生旅途莫非也是如此。
路又拐弯摸角地来到一段,近似70度以上的垂角。经过高角度的侧坡的路段时,真的是更加艰难,硬逼着行路人,必须要用双手扶着山坡,眼睛千万不要向下看,只能平视看着前方。小心翼翼地顺着之前被人踩出来脚印槽子落脚,脚步既不能大,更不能小,失之毫厘,便是坠落深渊,直落入海。整个路段的险境,步步惊心动魄,时刻小心翼翼。紧紧地跟着面前行走的人,效仿他在过路时候的动作要领,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挪动。
路的下方一则是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脚底下旁边便是光溜溜礁石,在海浪巨口中被吞吐的时隐时现。有一步跌足,中间连个抓手物质都没有一点,就然叫喊一声的机会都不给,肯定是会直接坠落到悬崖下面的海水里。杂技团演员在舞台上走钢丝绳的危险程度,也是无法敢与走此路相提并论的。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行人遇到在此段路上行进时,行走过程中,心理素质的挑战,应该是到达了极限。以后没有不敢走的路。主要是靠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努力拼搏,在最困难的时候,咬紧牙关坚持住。只要心中有理想眼中阳光,任何困难都是不可怕。
李白慨叹“蜀道难难似上青天”!我当时慨叹:岛道难一步不慎掉下海!
几经周折,路回峰转。翻过几道山梁,越过几道岙口。道路承螺旋下降,距离海边越来越近,再艰难险阻的路,也是有尽头的。
凡是正在走这段路上的时候,是没有一个人敢随便说话,因为说话时会分心走神,万一迈错了一个脚步。便真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人们常说的走一步看一步,但是在这里走这条路的时候,更是要看三步才能走一步。步步是风险,脚脚皆生命。
想当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路肯定是更艰难。“横断山,路难行。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心中释然了许多。
走了许久,又有一堆光滑无比的巨型礁石横在眼前,四周草木全无。夹缝中粘浮着粉白色的盐硝,海水卷起的浪花飞沫,就像漫天飞舞的暴风雪溅落到身上,散发苦涩的咸味。透过石缝望去,只见一小块经人工修整过的,不规则的地面上摆放着两门火炮。靠近较高的巨石下面有一条矮小简单的坑道口。
一群老兵们满脸笑容地眺望着我们。几个性格急燥点的老兵,热情地冲到面前,争先恐后地帮助拿着背包,热情地牵着我们的双手,边说边笑边走。
一股暖流湧入心田,真的是感觉到归到家里面的温暖。真正是溶入革命的大家庭,投入军队的大熔炉。从此脱胎换骨,一名军人从此开始。
回想曾经走过的路,一切艰难困苦都是过眼云烟。这条欲说还休的从军之路,恰是一直都是在砥砺意志和思想品德。牢记终身,受益匪浅。
无愧于党的培养,无愧于人民重托,无愧于人生,无愧于时代,做一名合格的军人。

作者简介:
于正海1969年2月入伍,1986年1月1日转业到滨海供电局。2011年5月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