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诗词专刊优秀诗人风采:
王保田





喜迎党的二十大有感(诗三首)
文/王保田(山东)
(一)
金秋盛会北京开。
红旗猎猎震九垓。
高瞻远瞩领航舵,
与时俱进向未来。
不忘初心砥砺行,
继往开来踏新程。
十四亿人同欢庆,
励精图治福苍生。
(二)
湘江风雨不言愁,
井冈岁月写千秋。
延安窑洞灯火明,
天安门上挥巨手。
昂首挺胸阔步走,
扬眉吐气傲寰球。
万众一心同欢庆,
十月艳阳照九州。
(三)
盛世中国复兴梦
——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而作
文/王保田(山东)
金秋十月丰收景,
活力绽放满激情。
喜迎党的二十大,
五福临门怀憧憬。
华夏儿女十四亿,
心潮澎湃热血腾。
精神饱满干劲足,
与时俱进踏新程。
举国同庆彰盛世,
勿忘先辈立丰功。
革命先烈与英雄,
国人时刻记心中。
七十三年一挥间,
中国进入新纪元。
山河无恙人民赞,
告慰先烈得如愿。
致敬先烈慰英灵,
不忘初心砥砺行。
精英齐汇北京城,
不辱使命尽职能。
十月十六那一天,
盛会开幕当隆重。
党和国家大喜事,
重要大会载汗青。
高瞻远瞩把航舵,
各族人民一家庭。
坚定自信增主动,
守正创新勇毅行。
共同富裕肩并肩,
党的建设新工程。
构建人类共同体,
推进中华复兴梦。
走进沂蒙
文/王保田(山东)
一座丰碑
矗立在山东大地上
矗立在革命战争史上
矗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这座丰碑
就是沂蒙山
是沂蒙儿女握住钢铁的意志
饱蘸淋漓的鱼水之情写成的丰碑
多想走进沂蒙
听一听从血管从乳腺中流出的潺潺沂水
看一看用骨肉用生命筑成的巍巍蒙山
聆听被血染红的《沂蒙山小调》
瞻仰革命圣地
和孕育这块圣地的“沂蒙红嫂”和“沂蒙母亲”
在朝圣沂蒙的途中
我一次次被震撼着
被感动着
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
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
应怎样感恩这种“沂蒙精神”
感恩创造“沂蒙精神”的沂蒙人民
如何感恩那些恩比天高、大仁大义的父老乡亲
走进沂蒙
我感受到了蒙山的雄浑
时间的沧桑
沂水的柔情
挚爱的博大
走进沂蒙
就像走进历史
就像走进了那段冒着硝烟的岁月
就像走进了红嫂和母亲的怀抱
走进“红色堡垒村”
“红嫂院”的茅草屋
在“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铜像前
我惊呆了
我看到在日本军国主义战魔和死神面前
一个农家哑妻无所畏惧
向正义敞开伟大的胸襟和心灵
用自己圣洁的乳汁喂救八路军伤员
这种大仁大义和至善至爱
这份铁骨柔情和慈母情怀
永远是震撼中华民族灵魂的千古一叹
永远是人类战争史上惊世骇俗的绝唱
来到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
“沂蒙母亲”王换于的事迹
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战火和硝烟中
她办起了战时托儿所
精心呵护100多个革命将士后代
她两个儿媳因在哺乳期内用奶水喂养托儿所孩子
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呀
这是一种生命的嫁接、爱的移植
这是一种比沂水还长、比蒙山还高的母亲情怀
这是一首可歌可泣的无私奉献的拥军之歌
这首歌将沂蒙人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崇高信仰的品格推向了极致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
这种灵魂附着在每个沂蒙人身上
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的思想规范和自觉行动
是沂蒙人民政治本色的根本体现
站在“火线桥”边
我仿佛看到32名沂蒙红嫂
在冰冷的河水中
用身体当桥墩
架起了一座“火线桥”
让战士们踩着肩上的木板过河的情景
仿佛听到了她们“没有桥腿有人腿,没有桥板用门板”的呐喊
支前是沂蒙人义无反顾的抉择
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
有20万人参军入伍
120万人参战支前
10万先烈血洒疆场
他们用火淬炼意志
用血浇灌希望
用生命为胜利铺路
巍巍沂蒙山
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
滔滔沂河水
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
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
沂蒙人民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的沂蒙精神
这种精神
是对历史的总结
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更是老一代人向新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
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
她将伴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并折射出愈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后人
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
沂蒙精神属于沂蒙
也属于中国
没有千千万万个“红嫂”
没有前赴后继的支前大军
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更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元帅这句话
诠释了山东老区的几百万老百姓用独轮车和扁担
完成了战役后勤供应运输任务的史实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每一个战役中
每一个战场上
都能看到人民群众
浩浩荡荡支前的情景
在他们中间
有沂蒙人
有胶东人
当然也有我们鲁西南人
1947年6月
刘邓大军从鲁西南的鄄城县强渡黄河
千里跃进大别山
鄄城人民架起小舟
冒着敌人的炮火
将子弟兵一批批运送过河
艄公倒下了
船工撑起了船桨
男人倒下了
妇女站了起来
这哪是船啊
分明是一艘艘生命之舟
是他们将革命一篙一篙渡向了胜利
在淮海战役中
菏泽的父老乡亲
将舍不得吃的小米拿出来
装在“红车”、“太平车”上
几万人
数以万计的大车小辆
碾着坚冰
冒着大雪和敌机疯狂的轰炸
一路行进几百里
送给前线的子弟兵
“马牧送米”的故事
至今在家乡流传
在送米的路上
有多少生离死别
有多少人一去不回
他们倒下了
化为了军队的钙质
强壮了军队的骨骼
他们倒下了
是为了让中国站起来
他们死去了
是为了让后代子孙好好地活着
回眸沂蒙
回望那片红色的土地
在心中一遍一遍念道感恩的同时
我告诉自己
是人民群众浇灌了共和国的大厦
在和平的今天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
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
不断增强理想信念
加强对革命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
更加积极务实地工作
为人民造福祉
以实际行动报答人民
报也报不完的大恩高义、鱼水之情。
走近红旗渠
文/王保田(山东)
记得较早知道红旗渠
还是在八十年代的课本上
那时我还是一名中学生
几十年过去了
今天我终于来到
太行山下的林州
看到一条河来自“天上”
全程一千五百余公里
“人工天河”红旗渠
穿山越岭九曲回肠
六十年代初期
共和国正经历困难
林州人民为了改变水贵如油十年九旱
他们不愿流泪宁愿流汗
不愿苦熬宁愿苦战
当时物资条件极端困难
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简单
他们靠人推肩扛
一锤一锹一双手一双肩
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攻坚克难
十万人苦干十年
硬是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
凿出一条天河——红旗渠
成为建国后与南京长江大桥齐名的两大奇迹之一
林州人民多壮志
敢把山河重安排
他们靠肩挑背扛人錾
硬是在崎岖的太行山上
开出了一条“人工天河”
成为太行山上的一条红飘带
我们在青年洞前
重温“入党誓词”并合影留念
体验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点燃了爱党爱国的壮志豪迈
红旗渠的建成
当年的杨贵书 记和李贵县长
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率先垂范、勇于担当
百姓说:“两贵”在前头
群众有奔头
他们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披肝沥胆
成为开辟天河的红色领头雁
你把人民放在心上
人民就会永远把你放在位置上
你把人民视作汪洋大海
人民才会为你乘风破浪、保驾护航
红旗渠精神
就是“自立更生、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是林州人民的伟大创举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管今天我们物质条件发生多大的变化
但红旗渠精神永远不能丢
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要让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红旗渠
你在地上
红旗渠
你在天上
红旗渠
你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
走近红旗渠
文/王保田(山东)
记得较早知道红旗渠
还是在八十年代的课本上
那时我还是一名中学生
几十年过去了
今天我终于来到
太行山下的林州
看到一条河来自“天上”
全程一千五百余公里
“人工天河”红旗渠
穿山越岭九曲回肠
六十年代初期
共和国正经历困难
林州人民为了改变水贵如油十年九旱
他们不愿流泪宁愿流汗
不愿苦熬宁愿苦战
当时物资条件极端困难
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简单
他们靠人推肩扛
一锤一锹一双手一双肩
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攻坚克难
十万人苦干十年
硬是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
凿出一条天河——红旗渠
成为建国后与南京长江大桥齐名的两大奇迹之一
林州人民多壮志
敢把山河重安排
他们靠肩挑背扛人錾
硬是在崎岖的太行山上
开出了一条“人工天河”
成为太行山上的一条红飘带
我们在青年洞前
重温“入党誓词”并合影留念
体验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点燃了爱党爱国的壮志豪迈
红旗渠的建成
当年的杨贵书 记和李贵县长
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率先垂范、勇于担当
百姓说:“两贵”在前头
群众有奔头
他们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披肝沥胆
成为开辟天河的红色领头雁
你把人民放在心上
人民就会永远把你放在位置上
你把人民视作汪洋大海
人民才会为你乘风破浪、保驾护航
红旗渠精神
就是“自立更生、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是林州人民的伟大创举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管今天我们物质条件发生多大的变化
但红旗渠精神永远不能丢
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要让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红旗渠
你在地上
红旗渠
你在天上
红旗渠
你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
走进西柏坡
文/王保田(山东)
枫红叶黄的秋季
又一次踏上西柏坡
这块红色的土地
当年的穷乡僻壤
早已声沸海内名扬四方
八方来客驻足瞻仰
每一次对伟人的仰望
都使我心潮澎湃
就像这峰峦起伏的巍巍太行
每一次对历史的考量
就像眼前波光粼粼的岗南湖
又使我心静如水、回味悠长
炕桌马灯前草拟文电
决胜千里操胜券
民房陋室石碾旁
运筹帷幄英名扬
战辽沈逐淮海收平津
势如破竹摧枯拉朽
百万雄师过大江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静悄悄,西柏坡
审时度势析未来
大伙房,言切切
防微杜渐议党风
谦受益、满招损
水能载舟亦覆舟
赶考行前谆谆教导
大破大立如履薄冰
承戒骄戒躁之洗礼
沐燕赵秋风之浩荡
受艰苦奋斗之教育
感两袖清风之情怀
柏坡青松树高千尺
太行风骨永励后人
凝望伟人不朽的雕像
那是一座丰碑永铸心上
更像一面铜镜高悬庙堂
就像一声声警钟雄浑高亢
西柏坡你闪烁着
理想信念的光芒
这是共产党人
永远不变的信仰
如今走进新时代
我们高举旗帜、再次启航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让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赋诗有感
文/王保田(山东)
诗兴已大发,
一天两三首。
激情在我胸,
椰风挡不住!

(作者简介)
王保田(笔名东方树,字易之,号雷泽居士),山东省鄄城县大埝镇王菜园村人。鄄城当代作家、非著名诗人。

《华夏诗词文学社》通告:
各位诗友:本着对文字的敬畏和对平台工作人员的尊重,作为诗者,《请尊重自己与别人的每一件作品,不剽窃,不抄袭,不一稿多投,不在群里频繁改稿,不给编辑工作增加负担。投稿作品请作者要写上(投稿)二字。本群收现代诗,格式如下:
投稿
一.题目
二.文/作者(省份)
三:空一行后
正文******
本群可以投稿也可以分享互动,做到有赞必回。但禁止一切商业链接!本社为纯文学平台,禁止发黄、赌、毒链接!禁止反党、反国家、反社会主义言论!禁止在群中相互贬损辱骂行为!望大家严格遵守群规,守护文坛这片净土,静心创作,携手并进,为打造一流文学平台,而共同努力!加油💪
《华夏诗词文学社宣》
2021年5月12日
华夏诗词文学社团队名单
总顾问: 韩春见
燕赵风云人物,著名诗人。现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科技促进会顾问,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诗词大赛评委副主任。“中国改革开放诗词终身成就奖”得主。《韩春见诗词歌赋序论集》《南湖红船赋》等作品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周恩来纪念馆暨社会名流收藏,并在央视、《人民日报》等融媒体报道。其《南湖红船賦》《圆梦园赋》《云岭书画赋》《曙光赋~大钊魂》等名弛海外,声赫文坛。
特邀顾问:石生
世界著名作家.国家级编剧.当代文化名人。
特邀顾问:
国家一级作家:常跃强
特邀文学顾问:
河北一线诗人:付凤云
(特邀总监/付凤云)
山东校园作家:孟宪法
山东济南作家:赵志刚
山东著名作家:王波
陕西军旅作家:段清华
总社长:石生
社长:郭申虎(总编)
总监副总社长:王炳华
常务总社长:王炳华(总编)
微小说散文:审稿总监:
杨长荣(总编)
常务副总社长:童话(主编)
现代诗终审总监:王炳华
古诗词终审总监: 张大千
主编: 朱建新. 王朝明
任泳儒.徐西珂
一分社社长: 朱建新
副社长:徐军
副社长:王兴文
二分社社长:总监:张大干
副社长:徐西珂
三分社社长:童话
副社长:燕旭
四分社社长:何全兴
副社长:王朝明
视频制作诵读社长:龍
宣传部部长:霍玉明
梦露:王兴文:
英语翻译: 徐思静
特邀:
《金声玉音》文化传播公司杨浩然老师,专业制作音频配音、视频MV。配音员具备中国品牌声音,保证质量和效果,有需要作品配音的诗友,请联系:
13969166185
视频制作诵读团队:社长:龍
视频制作诵读团队:
副社长:宝石蓝
叶淑娟-细细的雨-一梦
智昊-梦露-惜缘-
王慧贤-周莉莉
传奇.(男主播)
并非不同.(男主播)
徐志忠.(男主播)
视频制作诵读总编:管玲玲
视频制作诵读总编:朱建新
全体编辑部人员
作者须知:
1、插图和音频部分来自网络。
2、本平台推出的作品,内容上如有异议。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正或删除。
3、所有前来投稿的作品,均视为"独家授权"华夏诗词文学社发布,否则请勿投稿。
4、为不给编辑工作增加负担,作者在投稿前必须认真仔细检查作品,纠改错别字,并按格式等要求投稿。
5、谢绝抄袭、一稿多投。
6、文责自负,如有作者侵犯他人著作权,及侵害他人权益等各种行为所发生的纠纷。均与华夏诗词文学社无关,由作者本人承担一切法律、经济等相应责任和后果。
7、以上条款,请各位作者严格遵守。
8、作者稿费据打赏费决定,10元以上反馈诗人百分之50,领取请加主编微信,以便及时发放。凡无转发朋友圈或点赞不足一定数量者,本社将不再编辑刊发。
投稿热线:王炳华
13465675384
热线投稿:郭申虎
15877332069
平台投稿总编:管玲玲
13969166185
平台投稿总编:朱建新
15609904443
头条编辑:管玲玲
头条编辑:朱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