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百年炉火!
传世耀瓷,生生不息!
铜川陈炉作家雒忱(铜川籍)的一部力作《百年炉火》,带人们走进古镇瓷乡的前世今生,著名国家一级作家和谷(铜川籍)深情推介,金牌主播贞礼(铜川籍)老师深情感人朗诵,让我们走进的故乡的千年古镇,看《百年炉火》,让故乡铜川陈炉的瓷器、瓷场、一一展现在人们眼前,感谢各位乡党老师对故乡瓷镇的宣传和推介,为铜川瓷镇陈炉骄傲! 编者/相思入梦(铜川籍)

贞礼/朗诵感言:在故乡陕西铜川生活了20多年,耳濡目染陈炉古镇其名,对陈炉陶瓷也是钟爱有加,但第一次走进陈炉古镇,却是离开故乡多年后的2015年春节,从古城西安返回故里铜川来到古镇陈炉,第一眼映入眼帘的便是陈炉古镇层峦叠嶂的院落外,陶瓷罐罐墙砌垒的墙裙,古老而厚重,地面五颜六色的瓷片像是随意的铺就在地面上,更多了几分随性和惬意,又再现出陶瓷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映照着独特的光影和斑驳沧桑的历史,仿佛是镶嵌于黄土高原上群山深处一颗古朴而掷地有声的陶瓷明珠,又像是一幅绵延不断的油画……
我从未曾想过故乡的陈炉竟是如此的古老、质朴而美妙,那一千多年的炉火所锻造的陶瓷,蕴藏了多少代陶瓷匠人的艰辛和生命代价,它所积淀的深厚的陶瓷文化,早已载入中国陶瓷文化的篇章。那生生不息的炉火,也形成了"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成为同官八景之一。站在这满是陶瓷瓦片的塬上,瞭望远山近景,俯瞰陶瓷小镇一孔孔古老的窑洞,高挂于门前的红彤彤的灯笼在飘舞着,年的气息与味道依然是那样的浓烈、热情。行走间抚摸着每一片炉火烧制的花纹瓦片,顿时感觉那留于其上的温度犹在,每一片瓦当、每一枚图案,都有说不尽的故事,让人瞬间忘却那城市的喧嚣与纷扰,静下心来聆听那千年瓷都的声声回响……
贞礼2022年10月12日于长安

一部接地气去浮躁的新作
——读《百年炉火》
作者:和谷
朗诵:贞礼
怀揣多年文学梦想的乡党雒忱,终于在他知天命的一把年纪拿出了一部心血之作,可叹可佩。从作者的写作动意来看,生于斯,长于斯,是要了结一个游子对于陈炉古镇的心事,其真诚且充满思考的文字,便始终弥漫着怀旧的沉郁气息,仿佛坠入一个朦胧的春梦。

作为故事索引的楔子,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瓷业小镇的历史环境和人文脉络。从中抽出一个话头,爷爷雒武在乱世中被残忍地杀害,奶奶梅瑞卿出走没了下落,即埋伏了一条悬念。从而寻根溯源,展开了一轴繁复驳杂的百年长卷,诗情画意,掩映着不熄的熊熊烈焰。

爷爷雒武的表叔牟松堂是个老秀才,借助讲述古经回溯雒氏家族的来龙去脉,在明朝移民时从山西落藉灾后陈炉,续薪炉火,制定行规。其盟誓的场景和氛围,写得游刃有余。之后凡是涉猎描述小镇风土景物和日常生活情态的章节,娓娓道来,语调沉静而言辞隽永,都足以见得作者文字修炼的深厚功力。

曾祖父雒秉顺因年馑卖妻养子,曾祖母又乞讨回家落下病根,其情景触目惊心。小镇人半耕半瓷的日常生活,驮队和窑场的氛围,皆渲染得恰如其分。防御河西人劫掠的自卫军与梁财东及居民的紧张关系和心理冲突,开始显现出来。

爷爷雒武从十六岁休学到成为炭窠的头领和东三社的头儿,继而做了地方上的联头,与土匪盗贼进行殊死的搏杀,守护了小镇的安宁。与之对应的是牟松堂的儿子牟青云,江湖汉子,掌管了西八社一方势力,雒、牟之间的交集前景莫测,想是有好戏看了。

在之后抗击河西人洗劫陈炉的惨烈战事中,雒武与牟青云承当红枪会,连同梁家、赵家、宋家等联合抗敌,守卫西堡子与敌搏杀,血肉横飞,二人有协作也有分歧,写得情景交融,异常豪勇悲壮。接着是西八社碗窑开窑的锣鼓社火,触动了东三社的利益神经,西社兴市与骡马大会,搂开水道和开采陶土纷争,加上塌方事故上升到抬尸闹事,险象环生,各自内部猜疑误会,使双方矛盾加剧,以往的明争暗斗渐渐演变成了一种隐隐的冤仇。

写爷爷雒武迎娶苏州盐商梅氏为妻,拓宽了故事的空间与人物的精神视野。在此,作者陈述了陕商与外界贸易的历史机缘及背景史料,却没能有机地融入情节的脉络或人物的心理状态,多少有点游离之憾。况且是在雒武看望牟松堂走后,由牟家老俩口回叙这一婚事成因的,这在视角布局上显得不够顺畅。雒武在母亲弥留之际,请来富平申先生救治不成,即奔旬邑寻邀名医冯成化,期间插叙冯成化不凡身世则水到渠成。

曾祖父雒秉顺在与曾祖母永别的时刻,如同葬礼之后风雪地里雒武与妻子梅瑞卿牵手赏雪石马山的亲热相拥,追忆已经逝去的历历往事,捭阖尘世间的道理,话语既家常又禅意,如泣如诉,字句细腻而绵密。雒武为母亲操办的七七四十九天盛大葬礼,作者于此颇费笔墨,文字如行云流水,各色人等陆续出场,一一陈述其过往情缘及时下的心理处境,其礼俗规程所展现的风仪肃穆而烦琐,饶有民间文化深味,也将人物的内心情景描绘得细致入微。

梁家的八大号瓷行,靳家、李家、郭家的家世沉浮,虽与牟、雒之间的是非曲直似乎粘得不那么贴切,也可当成旁支副线或独立成章来读。梁靖云与青衣社名角月容及莫班主的一番交往,倒是好读,丰富了小镇的一种情调。但身为商人的梁靖云,并非那么简单,他与牟、雒之间的密切交往,潜藏了一种深切的担当。为雒武母亲选择坟地的了缘和尚,则在作品中阐述了一种佛教的价值观念,慈悲为怀,启发人们如何面对人生的遭际与苦难,超脱尘世的纷扰,风水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或逃避,也是一种心灵的抚慰而已。

牟青云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人,一件事有一种主张,不是全无道理,但总是出人意料。比如交农运动时,竟为知县说话,对民众下狠手。小镇上来了打着国民革命军旗号的河西人,牟青云与之联手训练红枪会,事端骤起,小镇不安宁了。积怨甚深的东西两大社,表面平静而内在充满杀机,终于到了火山爆发的时候。擅于扬鞭练武的雒武,曾组织参加交农运动的联头,执掌一方,为人公道,心怀悲悯,有德行,敢作为,没有做过亏人的事,却最终被人算计,直至危及性命。

在庆贺大匠人郭金山的寿宴上,雒武被人绑架,临终被别人雇佣的薛镇长毛根子刀客丁科一刀刀剐了。妻子梅瑞卿开始没有流泪,收敛了自己男人破碎的尸骨,用针线仔细缝合,感受着人世间如此惨烈的生死离别。作者于此的叙述简练节制,然而力透纸背,催人泪下。之后,引出了干儿子郭登州弄死刀客丁科为干大雒武祭奠的结局,让人释然。而杀害雒武的背后主谋者是谁,仍是悬念。

雒武死了,牟青云携家带口离开小镇去了西安,这一去就是三年。满腹经纶的牟松堂突然也失踪了,妻子谷香也去世了,不见儿子牟青云回来。待牟青云回到寂寥的小镇,却被飞来的子弹击中,一命呜呼。多年之后人们发现,牟松堂是隐身于一孔土窑里绝世而死,手边是一册《太上感应篇》,其实道出了他对现实中发生事情的厌恶。雒武的妻子梅瑞卿在为公公牟秉顺养老送终后,也结束了在小镇的生活,远走他乡。

故事本应在这里画上句号了,但世事在继续,引出了梁靖云的儿子梁泾渭教授从西安回到故地,将窑神庙的哲思演绎得有条有理,追溯陈炉瓷业的来龙去脉和个中秘绝以及先辈的命运归宿,增添了瓷业小镇的神秘色彩和对人性的探求。后辈的梁竹青、梁思云、梁茂盛、凤儿、牟琴、牟有全、铁锤等等人物出场,雒武的儿子雒志明也突然回到了小镇,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在等待着小镇的后人。从民国十八年年馑,三四十年代的战争硝烟,到国共合作,抗日战争,他们所演绎的人生命运的选择各有不同,然而在人性的规律性方面也殊途同归。

之后的章节,是在回溯梁靖云与月容的往事履历和当下生活状态,及其儿子梁泾渭、梁仲伟的故事。还有牟琴与岳亮老师、陈栋在革命队伍中的爱情经历,雒志明的军旅生涯及母亲梅瑞卿的诀别信,教儿子做人要正,做个好人,不要有邪念,不要贪心,又一番引人入胜。他们在时势面前,投入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欢乐也有忧伤,有时候也很无奈,因果得失,无怨无悔,也无所谓精彩与否。但人活的是向往美好的一种精神,活过了就了了。

尽管作者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但总是真实地描绘了陈炉古镇百年兴衰的大致轮廓,艺术地再现了一个时代尤其是清末到民初时期小镇人的生存境况与精神风貌,无疑有着沉甸甸的文学价值和赏心悦目的审美阅读功用。如若在通篇结体架构与布局上调整得均衡一些,在史实的运用方面水乳交融,则是当今文坛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力作。
2004年10月18日于城南


和谷,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顾问,黄堡书院院长。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及散文奖、2019中国好书奖。著作《和谷文集》14卷等60多部。舞剧《白鹿原》《长恨歌》《孟姜女》编剧。作品收入教材和高考试卷,译为英、法、俄文。
(于陈炉古镇拍摄现场留影)
贞礼简介:木兰书院阅读会、史飞翔读书会诵读委秘书长。多家读书会导读老师,读睡诗社首席主播,人民作家、都市头条特约主播;都市头条及忠实书院形象代言人。曾获多个全国朗诵类比赛奖项。
《百年炉火》作者雒忱:
“故事像一缸腌制多年的酱菜,味道深长而厚重,但酱色太重叫人分不清丝丝缕缕”。

作者简介:雒忱,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耀州窑系的主要产地之一的陈炉小镇生活了18年。《百年炉火》是作者第一部演绎陈炉小镇历史生活的长篇小说, 是一部传奇的史诗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