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的阔塬
文/石 颢(甘肃)
节气因农耕文明而根深蒂固,历久弥新。阔塬暮秋时节的秋景不仅是对当年年景的描绘,更是一种文化的意象,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传承中。
秋分莅临,阔塬呈现与春夏中秋迥然不同的物候气象。宽阔塬野以及托塬的沟壑、梁峁、河谷、平川、山峦、斜坡上的天空,又比白露时节里的高远了许多,空旷了许多。燥热的热潮已被几场秋雨赶的不见了踪影,清清爽爽的气候掌了阔塬的家。天蓝得出奇,澄澈如洗。白云成朵、成堆、成垛,成块连片,像丰收的棉花,似皑皑的白雪……高洁,纯粹,空灵。仿佛天山雪莲的魂魄,犹如时光深里的梦幻。
近些年的阔塬气候,已不再四季分明。春暖花开之前,得经历几场冷如冬九日的倒春寒洗礼。五黄六月至处暑的时段热浪翻滚,气温高过不少秦岭以南的城市。而寒露晃过,树叶这才由深绿款款地碟变浅黄淡红,并随凉爽爽的秋风秋雨缓慢凋落。立冬的时令下达时,唯有松柏“成一统”着常青,其他树木的叶子方才从容不迫的凋零大半。这气候比半个世纪前的整整推迟了一月。
在我小时的印象中,老家阔塬四季清楚,恰似农谚所说,气候是“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的立竿见影。立秋已降,托塬沟梁无不变得憔悴,原本郁郁葱葱完全遮蔽它们的草木,像是开启密密麻麻的天窗,让它们肌肤的褐色裸露。河水溪水清癯了,河床溪床裸露大半,白鹭迈开修长的双腿,平视前方,在河滩溪滩悠闲漫步,像在思谋是在此不寒的日子里逗留消遣几日,还是立即南返南方的心事。或许全球气候的变暖,阔塬的秋季,已不在似农谚表述的那般,秋季占去了冬的三分之一的时光,阳历十月末到了,这才很不情愿地让位于冬季。
秋分时节掌阔塬的家,阔塬这才秋风起兮白云飞,袅袅果香甜塬醉。这是阔塬丰收的情景与味道。果形高桩、色泽鲜艳、蜡质层厚的红富士、华冠、皇家嘎拉、红将军等苹果,都是农人眼中的走向共同富裕的“金果果”。在宽阔平坦的塬上的水泥或柏油乡村道路上,运输车辆川流不息,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飘荡十里。果农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采摘、装箱、打包,“一站式”发货,让“金果果”“鲜”到了中外消费者的心里。站在果树下,我顺手摘一枚红果,拿到鼻端嗅嗅,浓郁清香扑鼻而来,令我垂涎欲滴。咬一口,果肉滑润爽口,汁液酸甜中吃,甜脆的果肉在牙齿间“吱吱”作响。一颗尝鲜,两颗品味,三颗方才解馋。这吃在嘴里、甜到心里的苹果,是乡亲们对秋天的最好的礼赞,更是秋天给予耕耘者的最好回馈。
广袤塬野上,留于来年种秋庄稼的休憩的田地宛如秋景画中的留白,让人去畅想。对乡亲而言,比金子可亲的冬小麦,在一方一方田地里泛着希望满满的嫩绿新绿。而养育冬小麦的古老沃土,犹如被饱蘸了绿色颜料的梳子精心梳理过,一行行,一畦畦,齐齐整整着会同田野里碧绿的冬油菜、苍绿的柴胡、褐红的丹参、金灿漾香的胎菊,将阔塬秋分时节的丰腴大美尽劲地炫耀。
沟梁的林子依然绿秀,有枫树林的坡地,渐泛如烟淡红。溪边河边的芦苇的绿色中渐染似雾浅黄,狗尾巴草蒿子草已经枯萎,但都还倔强地挺直着腰杆抵御着早晚的清冷,而将如金芳华延续。精光晌午,太阳照旧不让人像早晚般的穿着外套,仍把夏日继续。月光已变的清凉如水,再无仅穿衬衣长裤的人月下信步,而夜色也是越来越深。一早一晚,单衣不抵秋日寒,许多人穿起了秋装,体弱者和老人,秋装上套上了外套……秋分时节的阔塬,依然枝繁叶茂和五彩缤纷。面对如画的塬梁,你不由得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折服季节变幻的美轮美奂。
而在塬下平川,如九龙川、蒲河川、马莲河川的南段,泾河川,堪谓“节”来而“气”未抵。站在这些平川间望向沟梁,沟梁的林子依旧呈现连绵不绝的绿海,绿得浓稠,简直蔑视着秋分的当令。走近细看,垂柳、国槐、刺槐、红叶李、绿叶李、金叶榆、金叶复叶槭、银杏、紫荆、连翘、海棠、碧桃、白蜡……各种树木根深叶茂,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活力。许多叫不出名字的绿植、灌木,也都一如既往地葳蕤繁茂,生生不息。但厚重的墨绿色中有了黄与红的点缀,低调而不失风韵,有诗的意境、画的色彩。有一种乔木,枝头结着一排排整齐的荚角,比皂荚细小,状如扁豆角,已经熟透,颜色由青转黄,再由黄变黑,但是针形树叶那一团团的绿,依旧汪洋恣肆,浓得化不开。沟、梁、坪、台、斜坡上的树下的一些绿植盛开红色、紫色、黄色、白色、蓝色等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有白色、紫色、蓝色的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有时,这些蝴蝶会在空中,甚至就在人们头顶翩翩振翅。偶尔,还会有几只蜜蜂停留于花蕊之上,只是没有了处暑时节的嗡嗡声。此情此景,不免让人心生恍惚,不知今夕何夕,忘却身在何处,或许以为又走进了阔塬的春天抑或夏天。
气候逐渐变暖的缘故吧,阔塬一岁里的四季愈来愈向模糊,感觉只有春天、夏天和秋天,抑或冬天被上苍挪到了正月二月,让塬上“过了农历四月八,庄稼人这才把心放下”的农谚再彰魅力。
阔塬的整个秋天是宁静温和的。酷似老舍在《北平的秋》中写的北平的秋。“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阔塬的秋天是成熟持重的。万物都像金黄的麦穗一样,弯腰俯首,向大地母亲鞠躬致敬。人当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在变换了的季节中、延长了的秋天里学会适应,学会沉思,学会坦荡,学会淡定,学会感恩……

作者简介:石颢,甘肃宁县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宁县文史撰稿员,宁县县委宣传部四级主任科员,《中国草根作家》杂志签约作家,特约编辑。著有报告文学集《山乡的风》《北豳春韵》《穿越》,散文集《心旅》《豳风吹过的地方》《周风周味》等。另有600余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散见于《农民日报》《甘肃日报》《西安日报》《中国草根作家》《新一代》等报刊。
欢迎关注 欢迎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