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
文║任景林
那还是我刚记事的时候我娘给我讲“过年”。娘说:“年好过日难熬”。在旧社会穷人是过不起年的,连你肚子都填不饱,还过什么“年”,唐朝诗人杜甫有一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问娘这句话是啥意思,娘说:那时候那些豪门贵族家里的酒肉吃不完都放臭了,而穷人饿的都冻死在道路上堆堆的白骨。国家没解放那会,你“大”家里穷,弟兄姐妹又多,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是几岁出去讨饭,不知咋地就跟随了冯玉祥的部队。随后在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那是几月份我记不清楚了,当时解放军包围了济南城,冯玉祥率兵起义,积极配合解放济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结识了你大。后来部队休整准备南下,你大也没再跟随部队。后来我和他结了婚。当时因为婚事,我遭到了家里的极力反对。我小时候,你姥爷在曲阜孔庙里教私学,我跟着他念书,像什么“三字经”“百家姓”“三纲五常”,也背了不少的书,我是家里的老小,也是当时家里的娇娇女。后来我长大了,你姥爷他也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大好,特别是自从结识了你大之后,你姥爷生我的气,再也不管我了。那时为了维持生计,只好在街头盘了个人家的包子店,由于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意也不大好做,而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又过了几年,我娘说:那是“五几年”你大带着我回到了河南老家。那时候村里的人,以及亲戚邻居都见不得外乡人,看我好像是另类似的,处处受人欺负,就连生产队的队长也经常给小鞋穿,真让人受不了。后来有了你哥又有了你,日子久了慢慢地啥也都过去了。后来人民公社那会,上级派来了工作队,你大他话少,人老实、诚实、能吃苦,在生产队当“鞭手”,整天好像和牛过一样,一天到晚不进家门,起早贪黑的就知道干活。那时候都靠挣工分吃饭,大家都是这样熬过来的。想一想过去的一些事,哪能叫过什么年,如果年三十能吃上一顿正常的饭也就满足了。我娘生前的一席话,虽几十年过去了,但至今仍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日久难忘。
早在挣工分过日子的那些年,家里的生活还只能吃饱肚子而已,生活上还是很拮据。在我八、九岁上小学的时候,还是不太懂事,不理解家里的疾苦,以为还是小孩吗,老是闹着、盼着过年,想着穿新服,还经常问我娘什么时候过年。凡是经常生活在豫东的人都知道在豫东过年的习俗,那可是叫个“隆重”和“讲究”,从进入腊月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在为新年除夕那天做准备。老人带着小孩一趟一趟的去集市上购物。
腊八那天家家都做腊八粥,我娘也做。腊八粥做好了,娘给了我个碗说:孩子,你先盛一点腊八粥去喂一下咱家房后的那两颗“大枣树”。我说:娘咋喂呀?娘说:你拿把刀轻轻地在树皮上砍个口子不要太深,然后把米粥抹进去糊好就行了,来年就会给你结好多好多的枣子啦。我问娘:这是真的吗?娘说:是真的。这是老辈传下来的习俗,大家都这么做。
到了腊月十五那几天,各家各户都在蒸“大馍”、蒸“枣山”、“蒸枣花”、炸鸡炸鱼炸丸子忙的不于乐乎。
等到“小年”腊月二十三那天,一家老小齐上阵忙着清理院子,打扫房子,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大家都用“扫尘”“祭灶”的方式来表达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腊月二十九那天一大早小孩们闹着和家长一起到集市上去买鞭炮、买灯笼,盼着初一还想着十五。
到了大年“三十”那天,天刚蒙蒙亮我娘就把我喊醒:孩子快起床,不能再睡懒觉啦,要懒就要懒一年啦。娘的话刚落音,我就赶快爬起来。我不想给别人家留下口实,让别家邻居会说,谁家谁家的孩子睡懒觉,将来长大也不会有出息,这会给我娘没面子。起床后,娘早已准备好了早餐,做了一大锅的肉,每人盛了一大碗,全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吃肉;一边啃着大大白白的馍馍,真香啊!吃完早饭,我就忙着写对联,上联是:“爆竹声中一岁除”;下联是:“春风送暖入屠苏”;横批是:“满园春色”。
弟弟帮我贴好对联,就忙着整理年三十中午要放的鞭炮和新年凌晨要放的鞭炮去了。我帮娘一起包大年三十的饺子。吃大年三十中午的饺子和吃大年三十夜晚凌晨的饺子还有一定的讲究呢,锅里翻滚的饺子快熟啦,快出锅啦,要等准时放鞭炮的响声一落,在盛饺子,每人一碗,在家或不在家的人,都要盛满碗饺子,碗不能空着,每人盛满的饺子必须吃完,吃的好,吃的饱就预示着来年身体好,来年过的好。
在大年三十晚上天没黑之前,为了辟邪,每家的大门外都放有一根长长粗粗的桃木棍挡着。在除夕之夜,忙活一天的大人和孩子们都翘首等待着新年那一刻的到来。大人熬年,有的熬不住也就早早睡了。可一伙兴奋喜悦的孩子们不睡觉,都约好集合在一间磨房里,点起蜡烛,有的讲笑话;有的耍扑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嬉闹着。凌晨过后,一个村子里各家各户都比着比着看谁家起的最早。俗话说“起的早过的好”。这时大人们忙着摆放供品,可摆供品也有讲究:先在长长的茶几上点燃一排蜡烛,后放八个大馍,大馍上放枣花,放一个枣山、一只鸡、一个猪头上面都放青青绿绿的菠菜。中间放着一个香炉,插上几柱香,前面放六碟炒好的菜,所有一切准备就绪,这也是一年中少有的一次庄重。这时父母把孩子们都喊过来站成一排,先跪下默默地祈祷或许愿。而后,孩子们向自己的父母问候,要说声:“给父亲拜个年,给母亲拜个年”,如果有爷爷奶奶的,要先给爷爷奶奶拜年,拜完后,这时父亲或母亲会把事先准备好的零钱装在你的口袋里,不管给多少,就算是几毛钱或几分钱都可以。当时这些规矩我也不太懂,等到年后我才敢问娘,娘说“除夕之夜都不能空着口袋,多少都要装点钱,不然会穷一辈子的。”除夕之夜的仪式做完之后,父母忙着煮饺子,我和弟弟准备着放鞭炮,等饺子煮好,鞭炮齐鸣。吃完年夜饭,天还没亮,我和弟弟挎着当时还算流行的“绿色军用书包”忙着到别家去拾炮,全村拾炮的孩子可多啦。你争我抢的可热闹啦。天亮了,大人们领着自家的孩子,到老坟上祭祖以表哀思。
在豫东过年,大年初一都有拜年的习惯,大人们领着自家孩子到长辈、同辈或亲戚家去串门拜年,到了大年初五也叫“破五”,过了“破五”这个年就算过完啦。人们常说“百节年为首”。“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因地域文化的影响,习俗也不尽相同,存在的差异也在所难免,国家之大,无奇不有,过年的习俗也是如此,地方有地方的特色,民族有民族的风情,只有相互之间和谐相处,国家才能发展,社会才会进步。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随着智能互联、高新科技,以及数字化经济的迅猛发展,现在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世人刮目相看。国家的发展无疑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一反既往的慢节奏。就说“过年”吧:早些年的传统式“过年”,是人们的穷日子过惯啦,甚至一年不见“腥味”,平时吃的也是“红片子面馍”、“榆树皮面馍”,从没见过“白馍”,只能等到过年才能吃上“肉”和“白馍”。现在的日子多幸福啊,人们都不再盼着过年啦,每天是:大米白面“白馍馍”“大鱼大肉”天天做,一日三餐不重样,想吃什么做什么。日子一天比一天过的好,那真是一天一个年。
现在过年的方式也更加便捷;一家老小可以外出跨年自驾旅,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条件的家庭就出国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外出的人们坐在8K高清数字彩电面前,观看不重样的,各套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或者看应有尽有的文艺节目;不回家过年的可以给家人打个电话、发个微信或视频通话,向家人“问候”“拜年”或发个“红包”等都能达到过年的目的,既不老套,又很流行;既节约,又很实惠。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国家实施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从而使贫困偏僻落后的乡村脱了贫,摘掉了帽,人们不必再千里迢迢外出打工,也不再牵挂家里的老人和留守儿童;更不必每到逢年过节成群结队的摩托大军回家过年探亲,人们可在当地就业,自主创业或家门口上班,尽情地享受党的各项优惠政策。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国家振兴,人人有责。我们要始终不渝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任景林(笔名竹子)。1985年11月结业于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同时函授北京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2000年11月宁夏大学外语系本科毕业,2008年评为中学高级英语教师,1980年参加工作,1985开始文学创作,先后有作品在《杂技界》《银川教育》《中华教育文集》《教与学》《教研论坛》《贺兰》《齐鲁文学》《滕州文学》《红豆易水寒原创文学》《选刊文学》发表。2014年1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资助资金项目《宁夏初级中学英语教学与测试改革研究》子课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荣获叁等奖。系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教育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