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向往之,素履以往
文/许佳敏
有这样一个人,将守护敦煌作为毕生的信念,用青春蹇续文化遗产的脉络。“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她,就是樊锦诗。
从1962年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开始,樊锦诗便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58年前的敦煌,是满目苍凉,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但是正值青春年华的樊锦诗却被这里的古老气息、佛国风光所深深吸引。满腔热诚的少女望着眼前这片净土,心中怀揣着的只有向往和追随。纵然自幼享受惯了优渥的生活,但最终,她依然义无反顾的决定留下,决定守护华夏灿烂的文明。住土房、吃杂粮,没有水、不通电,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贫瘠条件却成了樊锦诗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心向往之,素履以往。
“对敦煌的了解越深,就会对它越发热爱。”樊锦诗说,和很多前辈一样,最开始的樊锦诗只是抱着欣赏的态度追随敦煌,可这一追随就是一辈子。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中国的发展也提上日程。敦煌开始面向大众开放,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敦煌也随之面临不利的影响。樊锦诗力排众议,坚持把洞窟保护放在首位,制定严格的载客制度。
一路走来,樊锦诗遇到太多的非议和反对。但是,她从未改变守护敦煌的初心。在樊锦诗看来,敦煌不是一代人的财富,而是子孙万代的圣地。开发必须适度,保护义不容辞。如何让敦煌青春永驻,是樊锦诗一直在追寻的方向。
科技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樊锦诗看到了敦煌的未来。她迅速投身敦煌数字化事业,采集数字化图像,构建电子档案。利用数字化科技,真正做到让敦煌历久弥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对于樊锦诗而言,她所做的早已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使命。是使命在肩的召唤,是赤忱热血的流淌,是义无反顾的付出。敦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一段壁画都见证过她似水流年的青春年华。与敦煌相伴的岁月,注定孤独,注定百战黄沙,可她依然恪尽职守。她用一生践行无悔的誓言,用一生铸就了“坚守大漠、敢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大漠精神。
老一辈的青春是纯粹的,是热烈的,是无悔的。作为新一代的中国青年,我们更应该从老一辈身上汲取前行力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要每一个青年有使命在肩的觉悟,有勇往直前的魄力,有拼搏进取的雄心,中华文明才能发扬光大,绵延不息。
作者简介:
许佳敏,目前是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大一学生。热爱写作,在本校的诗歌创作活动中取得过优异成绩。就读期间曾获普通话二甲、心理辅导员中级证书、校级优秀共青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