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第2749期

舌尖上的记忆
一一说说当年姥姥家的“鱼宴”
作者:森严
主播:穆赛玉

提到吃鱼,可能有人会问,吃鱼有什么好写的,不就是煎炸、清蒸、红烧几种吃法吗。话是这么说,可当年对于一个偏僻的临河小山村来说绝非易事,因为这条大河里的鱼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着的,吃鱼对这里的人来讲犹如过年,那是十分难得和喜庆的事。
我的“姥姥家”依河而居,当年门前的黄河气势宏伟,不仅河面宽阔,一年四季河水丰沛,而且水流湍急,不像现在一到枯水期,水量有时小的宛如一条大渠。不知是自然生态发生巨变的原因,还是别的什么原故,河道里已很少见到鱼儿游弋的身影。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姥姥家”所靠之黄河,让这小小的村落因水而物产丰富,自给自足,可以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足了大自然给予的口福与好处。
在我久远的记忆里,五十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够经常吃到黄河里的鱼,平日里人们可在岸边的小河里捉一些小鱼充实一下自己的餐桌。但真论起吃鱼来,那还得说是每年的汛期,黄河两岸的大山因暴雨引发山洪,而使河内出现短暂渔汛的“那一刻”。此时也许是祖辈传下的经验使然吧,只要这雨的强度够大,村里的人们便会为即将到来的鱼宴忙活起来。女人们开始和面、发面,准备容器、灶具等;男人们则收拾好渔具、水具,相约河边看渔汛。当时机来临,水性好的便爬上充满气的羊皮胎,游入湍急的河水中,一手划水、一手持网,打捞河中被泥沙冲呛,浮出水面吸氧的大个鲤鱼,或有着长长“胡须”的鲶鱼。捞出的鱼多在二、三十斤上下。此时的村子到处都散发着浓浓的鱼腥味。女人们一边忙着洗鱼、剁鱼,用调料及葱、姜、蒜腌渍鱼块,一边准备大锅与蒸笼,并在灶内燃起大火烧起水,一切就绪后,笼内先将施了蓬灰的发面,揉擀成大张的“面褥”铺上,尔后将腌好的鱼块均匀地置于其上,最后再盖一层“面被”,上笼开蒸,约半个时辰这道丰盛的鱼宴就大功告成了。
这种鱼宴,极具乡土气息,它没有油烹的过程,上桌的就是大块白白嫩嫩的鱼肉和“浸透”了腌渍料汁和鱼肉香汁的面饼,吃着这道宴,既品足了“副食”,也饱餐了“主食”。
此时的家里,一边是充斥着扑鼻浓郁花椒味,同时还夹杂着葱香的鱼肉香气,一边是人们兴高采烈叙说捞鱼、做鱼,品尝鲜美鱼肉的场景,整个家里洋溢着粮食丰收时才有的那种无比喜悦的气氛。
姥姥家这种烹食鱼肉的方法,尽管我浪迹江湖多年,也从未在其它地方见过。当年老人们忙活鱼宴的场景,还有那土法烹制的特有鱼香,只要想起,口舌之间就会泛起记忆的涎水。这鱼宴,让我终生怀念和留恋……
注:蓬灰,一种用戈壁荒滩上生长的富含蓬碱的水蓬草烧成的草灰,经水沉淀和风干处理后可做成黑灰色的蓬灰块。西北很多地方的方言中“灰”即为“碱”。过去工业生产的食用碱奇缺,所以西北地方的普通人家用这种土法烧制的“食用碱”,来处理日常发酵或擀或抻的面食。
2022.8.19.于家中

作者简介: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甘肃丝绸之路协会国辉书画院秘书长。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主播简介:穆赛玉(花语),高级教师,暄言艺术团成员,大连中山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主席兼总编:梦如诗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钱文昌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晨曦、吥咻、蓝儿
秘书长:艳阳天
总诗评:李希勇
现代诗歌研究院院长:钱文昌
古典诗词研究院副院长:米兰
副总编:追梦天涯
现代诗歌研究院副院长:荷塘月色
主播部部长:艳阳天(兼)
主播部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米兰(兼)
主播部现代诗歌音频室主任:世灵(兼)
主席团专职成员:森严、聂子
南方文学社社长:蓝儿
北方文学社社长:李希勇(兼)
北方文学社副社长:世灵
中原文学社社长:追梦天涯
西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东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儿童文学社总社长:追梦天涯
少儿语文培训部部长:秋竹

中华诗歌联合会总编辑部
审编: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