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谭芯芯,1952年生于北京。曾为知青,石油工人,国家公务员。作品见诸于报刋杂志、新媒体。
结 缘 石 油 (五)
样 板 队 里
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毛主席亲手树立起“工业学大庆”这面红旗。1959年,大庆工委将关于大庆会战的报告上报给毛主席后,毛主席批示:“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
石油工人学大庆,革命加拼命,已经成为坚定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
1978年,九队被油田树为学大庆样板队。样板队——有制度管束下形成的工作秩序,更有大家畏惧心理下的谨慎,当年严苛的管理方式着实有震慑力。
样板队:8小时工作之外,一个接一个的会战,在零下严寒中作业,没有性别之分,男女都一样;每天必有会,以批评为主。
油田一把手是从大庆调来的,他披着棉大衣来到九队,要求九队在1979年新年“零点起步”——一切都要表现出全新的形式,口号是铜铁见光。已进寒冬,在野外蘸着汽油擦抽油机,冰手,扎心。刮掉宿舍内外的墙皮,重新统一抹上。外墙很快就冻上了,屋内潮湿,春天一化冻都脱落了。
厂领导亲临九队督战。党委黄书记问我:“小谭,哭了几次?”
我在队部任资料员,比野外工作强多了,书记还这么问我,他一定有所耳闻九队是在怎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成为样板的,饱含着我们多少艰辛!

苦累都不在话下,实在发怵队干部值班,一个井组一个井组地去查岗,我丝毫不敢懈怠。从头天下午四五点钟天黑一直熬到第二天天亮,漫漫长夜,雨雪风霜,荒郊野外,翻越壕沟……班子开会时队长顺口说壕沟那边埋着个死孩子。我一再追问埋在哪?他说:你本来值班就害怕,知道了会更害怕。
每值一次班,都是一次精神折磨。可恨的是不值班也睡不好觉:食堂做饭烧的原油,就在我们宿舍房后挖了个大油坑,罐车拉来油往坑里一卸,坑上没盖,附近的老乡每天深更半夜挑着桶来偷油,我经常被吵醒。
资料管理要求用仿宋字填写报表,文化低的工人做不到,降格要求:字迹清楚即可。每天早上我检查各井组下夜班工人交来的报表,不合格当即重新填写,并扣罚一毛钱。一个 工人交来的报表脏了,说是队长去井组时碰脏的,男友交的报表有油污,说是接班时就这样,我分别扣了队长和男友一毛钱。
油田开采了几年以后,为了增加地层压力,逐渐加打注水井,原油中含水量明显增高,计算产量时要扣掉含水量。产量高低,关系到队里能否完成任务。厂里经常开誓师大会,完成任务的,披红戴花;完不成任务的,队领导挨剋。技术员邢德忠坚持实事求是,我们从未虚报过产量。学大庆学的不就是“三老四严”吗?
样板队,政治思想工作更不能忽视。队里成立了理论学习等几个小组,利用业余时间活动,大家纷纷报名。累得贼死,我什么组也没报。
当时环境下的样板九队,各项管理工作都夺得先进,成绩显著,领导升迁。
李利琴、谢宗瑞、刘华荣、曹韧、刘树华……她们都曾在九队的先进井组工作。20世纪70年代,冰雪北国,荒郊野外,样板九队,先进井组,三班作业,独立工作,女同志,这些概念蕴涵了她们多少艰辛的付出,历史一定记得。

当年的九队人在荒原上“大干苦干”,“革命加拼命”创建了九队。虽然没有史书会记载九队,但是我们这些九队人可以为历史作证。
如果我们分在一个老连队,就不会像在九队那么艰苦;如果我们不是在九队,就不会有我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拓荒者的骄傲。

饱经沧桑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绝非传奇,那个时的代石油人就是那么真诚地奉献。
曾为石油工人,自豪也骄傲。“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豪气,豪情,豪迈!是那个时代石油工人风采的写照。然而,风采的背后是怎样艰难困苦,只有我们这些亲历者才有资格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