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城步儒林镇的岩井
刘多魁
参观过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白云洞的人,对城步幽深奇特的地下山水赞叹不己。我想,值得一观的,除了地下溶洞,还有城步儒林镇那数量很多的岩井。
在方圆不足十公里的县城儒林镇境内,大型的岩井有大龙井、干龙井、鸭婆井、月亮井、曾家井、肖家井、白水井、塘冲井、螺蛳井、石龙井、岩屋井等。
大龙井和干龙井是两个巨大的圆形天坑,周围绝壁悬崖。两井都是数万年前雨水和暗河冲涮,石灰岩洞顶坍塌而形成的。在一落数丈的大岩坑之下,是汹涌奔腾的暗河。两井的命名与井下暗河的出没有关。在大龙井下,暗河巨大的水流从一岩口咆哮而出,井内终年水气腾腾。而在干龙井下,暗河则从井的深处流过。井中不见暗河的踪影,却能听到轰轰的水声。在老人们看来,这样大的岩井自然是龙的藏身之处。上个世纪末的一天,暗河的水突然向街道喷涌而出,淹了半个县城,马路上的车辆行人都困在水中。你说无龙乎?
儒林镇的岩井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文化和生态环境也各不相同。在县城东边一公里有个岩屋井。所在的地名叫“岩屋里”。这里有一排岩屋式的天然洞穴。这些洞穴整齐地排列在一起,每个洞穴都有一股小小清泉流出,很适合住家使用。相邻的每个洞穴都有三五个房间式的空间,有的上下相通,很像现代时尚的复式房结构。岩屋内冬暖夏凉,光线明亮。岩屋前是一条宽敞的水泥马路,马路外是波光粼粼的巫水,巫水尽头是刺破青天的马鞍山。风光自然美不胜收。这里曾是古人和近人居住过的地方,洞中还留下大量的兽骨和古代铁器用具。大概也因此地名叫“岩屋里”。现在这里的岩屋多用来喂猪关牛。也有农民在洞中存放农具和未干的粮食。你若走进其间,仿佛有走进原始人洞穴之感。这里如果得到保护和开发,不仅可供研究古人岩居生活,还可成为旅游者回归自然的好住所。
儒林镇的岩井多数是自然井。农家傍井而居,每一口岩井都是一个恬静的伊甸园。井中无冬夏之分,自成气候。岩井四周树木繁茂,郁郁葱葱,各种生命蛰居其中。人与鸟、蝴蝶、岩蛙、鱼等各种生灵共用一井。每天黄昏以后,井中的岩蛙争先恐后跳出井外,到井边菜地通宵达旦捕捉菜虫,直到第二天晨曦初露,才陆陆续续跳回井下岩隙之中。鱼在水中静悄悄的,只有等到农妇在井边忙过以后,才探头探脑游出来吞食水中的菜叶或拖走农妇丢下的鸡肠鸭肺。最自由的当属井边树丛中的小鸟,它们可离井觅食,远近无定。有时一飞出去,很久才会回来。一种名叫梁山伯祝英台的蝴蝶则总是成双成对地在井边飞舞,时刻不离开自己的家园。
过去井边都是耕种的土地,在夏日炎炎中劳动的农民,常放下农具来井中歇息。岩井曲折深邃,异常充沛的冷爽之气从洞中扑面而来,在井边坐上一刻半响,便不会中暑生病。
几乎每口井边都有一窝画眉栖居。它们不轻易搬迁,也决不准外边画眉迁入。生活在井边的画眉歌喉特别清脆水润。来井边喝水歇凉的苗家妹子最喜欢逗画眉对歌。她们看见画眉在树上欢跳鸣叫,便眼睛一亮,眉毛一挑,像画眉一样,眉目传情地唱起山歌来。这种舒放的心情以及与画眉互通声息的歌声,真正表露了人与自然相通的生命气息。
岩井与一切生命息息相关。城东“城步一中”旁边有一口井叫石龙井,井在梨子园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井上花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井边只有几户人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城步最高学府一中突然搬迁过来。之所以校址选定这里,就是看中了这里有一口巨大的岩井。从此一千余师生与井中其它生灵共享一井。每天早晨,井边拥挤不堪,学生到井中洗漱,常常碰上鸟儿擦着鼻尖从井中飞出。现在一中用上了自来水,不缺水缺电,学校筑了围墙,对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教师们更身居高楼,外有防盗网,内有铁纱窗。他们忙于教学,偶有余暇,也只凭窗观井,对井边的鸟儿、鱼儿、蝶儿都少有拜访了。石龙井又真正恢复了昔日的平静和安宁。
儒林镇的岩井是祖祖辈辈共聚的地方。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岩井至今保存完好,只有少数几口井被城镇建设所毁。井被毁后,井边的鸟、蛤蟆、蝴蝶之类的弱小生灵都只得“离乡背井”,到四处山野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去了。城市人口密集,需要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修建街心花园和绿化带自然可取,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保住岩井这种可贵的自然资源。前辈人对岩井如何看重,可以去城步一中石龙井旁看一座老墓。那里葬着依恋古井的一个老人。有人说,井边是块空地,老人葬在此地,不吉利;有人说,这块地叫“蛤蟆跳井”,有生路可走,是块宝地。我们去掉迷信的观念不说,若要从这座墓得到什么启示,那就是人类的生存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珍惜和保护这些天然岩井,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和责任。

作者简介:刘多魁,湖南省邵阳市人。1964年从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教育系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几十年。首届湖南省收藏家(2004)。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刘多魁作品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