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年雁飞古今异
文/朱双顶
痴情从古飞至今,任凭故乡留心中。
望断行行南北客,只愿双双生死终。
一一题记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在世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昔时需靠鸿雁传足以两地书信的时代,千余年后真的是天翻地覆难想像,全球之地网网牵,天涯咫尺一点见。人们对鸿雁的情感,只能留存于故纸堆中去酝酿发酵,让它不时地散发出墨香而神往,一曲《鸿雁》便是这种情感的升华:“鸿雁,天空上,队队排成行……天苍茫,雁向往,心中是北方故乡。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鸿雁就这样穿越时代,飞过千山万水,停留在人们的心上。
鸿与雁本为不同的两种水鸟,大为鸿,小为雁,却因它们习相近、性相通而早在西周之时,就被人们合二为一通叫“鸿雁”了。其名之意在今人看来有大与高之喻意,高雅而大方,真敬佩先人们的智慧,取一个水鸟之名竟有这样的传奇,写入《诗经》之中,名不改一传两千余年,至今叫来,仍让人心往神驰,便想到鸿图、鸿载、鸿业、鸿文、鸿儒、鸿恩,真所谓“雁塔名标”,连唐时竟然在获得新科进士后,也得在长安的慈恩寺的雁塔题名。据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卷三中记载:“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难不成是预祝新科进士日后也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吗?

鸿雁被人高看,是在于其有守志之恒。它为大型候鸟,秋分后飞往南方,春分后回归北方,亘古不变,有着坚定的志向。它长飞越千山万水而不移,有着高傲的君子品性,让人有“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之叹,实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喻示着理想与追求。它也因此被烙上凄凉悲苦之象征,迁徙远征,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有着触景生情之发兴,引发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游子们,唯能有“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了。
鸿雁被人高看,也在于其有守规之为。它飞行时成“一”字或“人”字,且边飞边叫,声音洪亮,单声清晰,“嗯……嗯……”长拖之声,远传数里之外,被《礼记•王制》引喻列为遵守之规,要“兄之齿雁行……雁行列而飞迁”,说是跟在兄长年龄相当的人一起走路时,要走在他的斜后方,像雁阵那样前行。唐刘知几在《史通•内篇》上也借“雁行鱼贯”之喻说道:“昔《尚书》记言,《春秋》记事,以日月为远近,年世为前后;用使阅之者,雁行鱼贯,皎然可寻。”从此“雁行鱼贯”也就成了众多人有序地排列行进或做事之喻。
鸿雁被人高看,还在于其有群集之性。它特别有团队精神,喜群居生活,极其谨慎小心,在休息时也要派出“哨雁”立于较高之处,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担负警戒之任,确保雁群的安全;它编队而迁徙,领头之雁轮流担任,保持全队有序进进,发挥出整体的团队精神而长途飞翔,这便有了“云边雁断胡天月”之壮举。
鸿雁被人高看,更在于其有忠诚之坚。它对家庭忠诚,体现于对后代的繁殖养育上的不离不弃,每当幼雁遭受危险侵害时,它们总是奋勇争先,不管不顾自己,率先将幼雁带到安全地带,即使是在它们换羽失去一定时间飞翔能力时,也定要事先将幼雁安排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以确保安全。它对伴侣的忠诚更是感天动地,元明之间的诗人元好问,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有关大雁的动人故事,说他在十六时,赴并州参加府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人,对他说自己今天捕得一雁杀了,另一只破网而出的雁却悲鸣不去,最后竟自投地而死。元好问被大雁的生死至情所深深打动,买下了这只为情而死的大雁,葬在汾水之上,并用石头垒了一个丘作为标识,仍悲不能已,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摸鱼儿•雁丘词》词作: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
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也正因为鸿雁有上述品性,鸿雁从此走入中国文化之中。但最初人们对鸿雁的象征使用,并不美好,总带悽凉的感情色彩,你看那哀鸿遍野、孤雁失群、归雁衡阳、鸿雁传书等,不是悲就是分,不是愁就是盼,总是令人揪心。而开创这一悲情之源的正是《诗经》,它在《小雅•鸿雁》篇诗作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悲情故事:一群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眼见振翅高飞的大雁哀鸣,而勾起了他们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哀怨,于是从心底发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鸿雁》之歌: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
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
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
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鸿雁作为一种秋来南去、春来北迁的候鸟习性,与被迫在外服劳役、四方奔走的流民十分契合,于是产生了共鸣,鸿雁就成了此诗的比兴之物。从此“哀鸿”就成为灾乱流民的代名词,也就有了“哀鸿遍野”对生活凄惨的比喻,美好的鸿雁自此便有了悲哀的象征。
鸿雁上述之性,在中国文化发展中被不断地发扬光大,有了一系列的深度文化融合,我们从与鸿雁有关的成语中就可略见一斑:容貌美丽,沉鱼落雁;身后留名,雁过留声;往事已过,雁过长空;贤人良才,鸣雁直木;书信往来,雁去鱼来;音信断绝,鱼沉雁静;更替轮换,燕雁代飞;极其私利,雁过拔毛;生活凄惨,鸿雁哀鸣;两相分离,雁影分飞;孤身独处,断雁孤鸣;曲调悲壮,雁落沙滩;主观臆想,飞雁展头;空想安慰,指雁为羹;心灵手快,鹰心雁爪;心狠手辣,雕心雁爪;两地分离,雁南燕北;书信传递,雁足书信。如此等等,无不烙上文化之印,鸿雁就这样走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于是更有了下面有趣的典故:
鸿雁传书让人相信不疑。《汉书•苏武传》里有载,说是苏武与副使常惠等出使匈奴,被拘十多年后,汉昭帝派使者欲接回,却被匈奴诡称苏武已死而受阻。此时的常惠私下找到使者,授计于他:“教使臣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依计说给单于听,果然被单于所信而被迫将苏武放回。这应是可信的,说明鸿雁在古代确有信使之能,能够传递信件,要不然单于何以能相信而中计呢?由此发端,在古代诗歌里,鸿雁也就成了比喻情人间传递书信的使者,于是就有了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之诗句,鸿雁长飞再远,也飞出情人如光的思念,你的一点消息在我的心里也能激起一片涟漪,令人泪崩。

鸿雁这种信使故事,在民间被不断地演绎扩展,赋予新的内容。其中就流传着唐朝这样一个故事:说是薛平贵远征在外,其妻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啼叫,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夫君,然而此时却无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信,倾诉对爱的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之情,以让鸿雁带去。鸿雁也就这样成了信使的美称。
令人深为感叹的还是《庄子》中讲的一个“雁默先烹”的故事。在《庄子•山木》中记有:“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雁以鸣叫见长而令人喜爱而活命,“雁默先烹”就成了无才者先被弃的比喻,对于人何偿不是一个警示呢?两者两较强者胜。
鸿雁虽喜群居生活,对爱情忠贞不渝,可命运也不时地戏弄于它,让它也遭遇孤寂之情。它在结队迁徙时,于途中常因受到猎人射杀等,使有的大雁掉队。于是就有了“孤雁”、“孤鸿”、“断鸿”之情况,这些词也成了孤寂、孤傲的代名词。苏轼被贬黄州,就曾以“孤鸿”自喻,作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以表达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之心境。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雁叫声声里,古今不相同。今人对鸿雁的眷念,更多的是留在诗歌词赋之中,留在歌声旋律之里。而鸿雁更是活在人们倾情的保护之中,享受着安然无恙的绿水湖泊,与人和谐共伴。这真是:
长空万里
关山遥远
纵千难万险
惟痴心不变
只为向往远方
任凭万水千山
头顶有苍穹
翅下有大地
振羽拨气流
托飞凌空展
山也过
水也过
蓝天白云伴身过
山山水水映遨翔
风一程
雨一程
春秋两季起迁程
风风雨雨何惧难
春为繁殖向北回
妻随夫征生命延
一声声
鸣叫白云外
风送音传远
秋为越冬向南迁
携妻带子谋生存
一队队
竞飞蓝天内
云追影断边
生命在征程
志向惟蓝天
好风凭借力
助我上青云
万里不足畏
风雨难阻行
只要有苍穹
便有翱翔影
二〇二二年二月六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