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越过跨海大桥,不出一个小时,便已抵达古韵悠悠的铺前小镇。
小镇三面临海,曾是海南最有名的渔浦、商港。《琼台志》记载:“铺前港,在文昌县北150里,为商舟航集处。”为了护卫航船,打击海盗,明朝官府曾在铺前设立水军营寨,康熙年间,海口水师在铺前修建炮台。
特有的环境铸就了铺前人大海行舟,敢于闯荡的秉性。18世纪末,铺前人驾驶商船直航东南亚,成为海南第一批“闯南洋”的群体。“东走西走,离不开铺前与海口。”那时的铺前,骑楼街区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港口码头舟楫穿梭,大船云集,每天都有无数的生鲜渔货和大陆商品在码头靠岸。渔业、商业齐头并进,兴旺程度超过三亚、儋州,可与海口媲美。
岁月承载着铺前人的辉煌,也记载着铺前人不堪重负,商海血拼的的历史。从明朝起始,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海南人闯南洋讨生活,他们拜婆祖,带着鱼干和地瓜在铺前港上船,踏上漂洋过海之路。吉隆坡、雅加达、文莱、新加坡、曼谷都是他们驻足的地方。岁月轮回,他们捕鱼、经商,在莽莽丛林开山种地,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最终成为东南亚富人的代名词。人到晚年,落叶归根。数十年后,漂泊在外、打拼了大半辈子的南洋华侨掀起连绵不断的回国潮,返回家乡安度晚年,铺前因此成为最有名的侨乡。
岁月流逝,有多少记忆随风而去,没有留下一丝丝的痕迹。幸运的是,远离现代大城市的铺前小镇留下了浸透着浓郁的南洋风情,原汁原味的骑楼文化。
铺前老街,这是小镇最珍贵的记忆。
上世纪初,那是铺前老街最辉煌的年代。小镇的渔港、鱼市连着数不清的铺面,有客栈、酒楼、戏楼,还有书院和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电影院,那个年代,铺前小镇是琼文地区最时髦的街市。
沿着曲折回环,游龙一般的老街前行,骑楼建筑挤挤挨挨、相依为邻。走在街道中央,有种穿越历史、时空交错的感觉。这种建筑商住一体,一楼做生意,二、三楼住人,门前有拱廊、立柱,窗户亦有圆拱、壁柱,窗楣造型生动,立面镶嵌浮雕砖刻,龙凤松鹤、荷花莲藕、梅兰竹菊栩栩如生。历经了一百多年凄风苦雨,各种壁画、图腾仍然保存着原有的风貌,带着典型的南洋风情。
行至中段,老街向外分岔扩展,百货店、杂货店、理发店、小吃店比比皆是。因受疫情影响,游人寥寥无几,老街显得异常清静。干货店的生意较好,鱼皮、鱼胶、鱼翅、鱼干、螺干等各种海产应有尽有,物美价廉。
我们边走边看,一路来到海湾码头,视线定格在一望无际的海面:帆船、沙鸥、浩瀚的大海……极目远眺,雄伟的的海文大桥飞架南北,一头连着北港,一头连着铺前。蓝天如洗,白云悠悠,水天一色,蔚为壮观。海湾码头十分空旷,清一色的鱼档沿着海岸排列开去。此时正值禁海,偌大的码头空空荡荡,只有几个头戴斗笠,身着雨衣的妇女在鱼档市场招揽生意。
兜了一圈,走进一家唤作“阿莲糟粕醋”的小吃店,意想不到的是,门外的人不多,店内人满为患。原来,所谓的“糟粕醋”并非糟粕,而是铺前最有名气的小吃,据说可与北京烤鸭、桂林米粉、长沙臭豆腐齐名。每到周末食客如潮,许多外地人闻风而至,驱车前来一饱口福。我点了一份“糟粕醋”海鲜综合套餐,里面有各种螺、素菜和米粉。入口之时,味觉告诉我,此醋妙不可言:微微酸,酸得爽人心脾,满口醇香。好酒不怕巷子深,此话半点不假。这么一条古旧的小街,居然藏着如此小吃。
在白色的长廊下,一位老人半眯着眼睛靠躺椅上闭目养神,非常闲适。问及老街的过去,老人顿时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述说老街过往的繁华:有粮行、盐行、木材行、丝绸店、药材店,还有代理国外商品的“九八行”,如果等到“开渔”,码头上人流如潮,各种水产、椰子油、琼海棠油应有尽有,铺前老街果然是藏龙卧虎,家家户户皆是海归华侨……
言及当年的辉煌,老人滔滔不绝,夹带着文昌腔的普通话非常流畅,如同哼唱一首岁月的老歌。如果不是时间关系,估计再有一天一夜也听不完那些个陈年往事。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老街的铺面多已经易主,许多商铺关门歇业,许多骑楼年久失修,已经成为危房。老街的居民不愿离开家园,有条件的都在返修祖宅,新修的楼房光鲜亮丽、鹤立鸡群,与老街旧宅形成鲜明对比。听说政府部门准备修缮和打造一个崭新的铺前老街,将为今后的小镇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老者露出无限的期盼的表情,这种期盼带着与生俱来的真诚与朴实,带着刻在骨子里、淌在血液里的追寻与渴望。
说过“拜拜”,走了很长一段路,老者依然站在长廊下向我挥手,如同一尊动态雕塑,古铜色的皮肤与黑色门板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沧桑的画面。此时此刻,再次回眸骑楼脚下的苔藓和野草、剥落的墙体和铁锈斑斑的钢筋,不免心生感慨:铺前老街,真的老了。
狂风大作,乌云席地而来。顷刻之间,老街淹没在疾风骤雨之中,颜色和视距在风雨中变幻,如同一部最原始的黑白电影大片,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最原始的,也是最时髦的。多年以来,冲着老街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珠江、八一等多个影视制片厂名下的多部影视作品来此取景,如《南海潮》《南海长城》《解放海南岛》。沧海桑田,岁月如风,铺前老街的人文历史已经浓缩为一部现实版的画卷。前人皆已作古,后人依然守候着百年老街不离不弃,与百年长廊和光滑可鉴的石板街道为伴。他们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在风雨中诉说逝去的南洋文化和感人的侨乡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