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人物传记随感录1093
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贞观元年(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册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贞观十七年(643年),去世,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
魏徵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读魏徵
--兼观视频《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帮助李世民打天下,你认识几个?》有感
早年事从于瓦岗,后遂归降于李唐。
辅佐太宗理朝政,敢于直谏从不让。
助君成就贞观世,凌烟阁中名在榜。
纵观历史曾几人,一代名相天下扬。

附历代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
赵翼:
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徵。
赵顼:
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