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
10
淮安发布
2019-06-19 23:28
关注
篇首语:
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这是一段将被淮安人深深铭记的岁月。在这近三年时间里,曾为淮安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大运河桥”,经历了拆除重建的涅槃过程。
近60岁的老“大运河桥”退役,带走了一代淮安人的成长记忆;全新“淮上明珠”的横空出世,将开启淮安跨越发展、崛起江淮的新“大门”。
在新的淮安运河大桥即将建成通车之际,今起推出“一桥飞架 明珠耀淮”系列报道,回顾这座与淮安城、淮安人有着深情羁绊的运河桥的前世今生,记录淮安建桥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辉煌时刻。

忘不了,那河和那桥
弹指一挥间,难“熬”的近三年时间过去了。看着飞架运河南北,梦幻般的新“大运河桥”,满城的人都在迫不及待地追问,“什么时候能通车?”6月18日晚,新大桥试“亮灯”,引爆全城。有人玩笑说,“老桥拆除时,我恋恋不舍,和家人朋友专门跑去拍照留念。可现在,看到美丽的新大桥,我已经‘忘’了老桥了。”时光流逝中,老“大运河桥”已定格成一帧剪影,但它却永远留在淮安城的历史中、淮安人的心田里。


近日,淮报融媒体记者四处寻访,试图找到当年参与建设老“大运河桥”的人,但因时间久远,所知者寥寥。后经采访江苏交科交通设计研究院工作人员和熟悉老桥历史的淮安作家,最终得以对老“大运河桥”的建设、使用历史,其对整个淮安市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与全体淮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进行大致还原。同时,我们也寻找了一些不同职业的普通市民,讲述他们自己与老“大运河桥”的故事。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老“大运河桥”并不觉得“高大阔气”,但在历史上,它不仅是淮安第一座大型桥梁,甚至造型、技术在当时算得上“全国先进”。
从江苏交科交通设计研究院获取的数据资料显示,老“大运河桥” 始建于1960年,它曾是淮安第一座大型桥梁、市区南北交通的唯一通道。老桥为下承式系杆拱桥,主跨为54.8m,桥面有效宽度为7.0m,仅有双向两车道。1997年,市交通部门对老桥进行了拓宽改造,在老桥两侧分别新建两幅桥梁作为非机动车及人行道使用。桥梁拓宽后,非机动车道为6m宽,机动车仍为双向两车道。最终,老桥共分为三幅,跨径布置均为2×16.76m(T梁)+54.8m(下承式系杆拱)+2×16.76m(T梁)。

对此,原淮安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胥全迎也予以印证。“我曾专门写过关于老‘大运河桥’的文章。当时参考了网友海明山威在淮网发布的资料(应该出自淮阴市交通史),里面写道:‘ 1959年6月20日 ,全国第二座新型钢筋桥梁——淮阴市南门运河大桥开工,次年6月建成。’这座桥,就是老淮海路‘大运河桥’。当时在全国领先啊!”胥全迎表示,虽然没有经过进一步考证,但在他看来,“新型钢筋桥梁”指的是老桥上面的拱型式样,力学原理类似现在流行的“悬索桥”和“斜拉桥”。“事实上,在运河沿线的几个地方都有这样的桥,一张图纸造的。比如,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去扬州的路上就要经过两座这样的桥。当时,看到同我们市的‘大运河桥’一模一样的桥,感到非常亲切。”
然而,随着淮安城市的发展,老“大运河桥”逐渐显露“疲态”。“桥面宽度与城市道路宽度已不匹配。拆除重建前,老桥北接线为双向六车道,南接线为双向四车道,桥位处已成为交通瓶颈。同时,由于老桥采用主跨54.8m系杆拱结构,而现有京杭运河为II级航道,通航净空为110×7m,桥下的通航净空尺度已经不满足大运河的通航要求,老桥成为碍航桥梁。”江苏交科交通设计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为消除瓶颈,2015年初,市交通部门就开始着手大桥改建方案的研究。为突显大桥的历史地位以及淮安多年来发展的成果,最终确定的改造方案除满足桥梁使用功能外,还重点提升了桥梁的景观效果,采用“淮上明珠”造型,不仅再次重塑该桥的重要性,也是对淮安人“大运河桥”情结的回应和更好诠释。
“大运河,淮安人民的母亲河,融进了我的生活,更融入了我的血液和细胞。”在《忘不了的还是那条大运河》系列散文中,胥全迎饱含深情地写道。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淮安人,大运河和“大运河桥”在胥全迎这代人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烙印。在他的讲述中,老“大运河桥”的形象变得丰满而厚重。

“年轻一辈,有的可能还分不清里运河与大运河的关系。”说起老“大运河桥”,就不得不提起它脚下的“大运河”。胥全迎介绍,现在的里运河,是悠悠千年京杭大运河的故道。而位于城南的“大运河”,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凿的,“实际上就是运河的‘水上绕城高速’。因为避开了当时的清江城和淮城镇人口密集区、码头密集区,进一步畅通了河道运输。”此前,清江浦的人一直习惯地称运河为“里运河”“里河”或者“运河”。自从这条城南的运河“水上绕城高速通道”开通以后,人们往往就不再简单地说“运河”这个词,而是特别称呼这条城外的新河为“大运河”,以示区别。

正因为“大运河”的开凿,才建设了老“大运河桥”。“当时,新开的‘大运河’河面宽阔,颠覆了过去里运河上小船慢行的景象,加之又新建‘大运河桥’,带给当时的百姓全新感受。可以说,这条河、这座桥,为当时的淮安人民描绘了一幅经济社会发展的美丽图景。”胥全迎说,尤其是,老“大运河桥”开工建设之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开始的时候,在这最困难的时期,大桥仍然按期建成通车,不仅大大提振了老百姓的干劲和信心,这座桥也在自然灾害结束后对淮安市迅速恢复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么多年来,淮海南北路一直是淮安城的中心干道。过去,‘大运河桥’和王营南大桥(即现在的淮海路古淮河桥)就是市区一南一北两座‘大门’,是市区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因此老市民对这两座桥非常熟悉。”胥全迎表示,很长一段时间内,老“大运河桥”也是淮安为数不多有影响的“市标”之一。“建成后,这座桥慢慢‘取代’清江浦楼的标志性作用,不管是桥下行船,还是乘车过桥,从外地回来,一看到老桥的‘拱’,就知道‘到淮阴’了。这也是很多老淮安人拥有深厚‘大运河桥’情结的原因之一。”后来,老“大运河桥”的功能也被发挥到极致。“水、电、燃气、通讯四大管道都傍着桥过大运河。这座桥真正成为淮安的城市‘命脉’。”

与很多同龄淮安人相比,胥全迎对老“大运河桥”的情感更深,了解也更透彻。因为他几乎所有的生活、工作经历都与这座桥息息相关。“自老‘大运河桥’建成通车起,我就记住了它。”胥全迎说,老桥建成那年,他5岁。因为父亲是淮汽公司客车司机,当时专跑淮阴至南京浦口长途,所以他经常跟父亲的车往来过桥。“我对它的初印象就是宏伟、新奇。”1976年3月—1980年1月,胥全迎在南京军区防化团服役,参军离开淮安、退伍回到淮安,依然是“大运河桥”迎来送往。后来,胥全迎又先后在清江石油化工厂、淮阴热电厂、淮钢集团等企业工作,“这些企业的原油、电煤、矿粉、废钢、焦煤等原材料和产品,都要从大运河、大运河桥上经过。生产经营与这条河、这座桥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老桥拆除的第一天起,胥全迎就密切关注着工程进展,“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胥全迎说,老“大运河桥”承载了一代淮安人的成长记忆,更见证了淮安这座城市“成长”壮大的全过程。如今,顺应时代发展,老大桥结束使命,而宏伟瑰丽的新大桥,带给百姓更强的幸福感,寓示着淮安作为“江淮明珠”,跨越发展步入新篇章。

融媒体记者:何弦 王夏禹 张金宇 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