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所载,玉耶石耶,评以试之,故名“每周试玉”。《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润光华,申发将利于欣赏;玉瑕微疵,点到或益于成器。诗友切磋,交流碰撞,集思广益,是所望也。评者公心,诗家平心,读者赏心,编者用心,持此四心,共襄雅事,岂不快哉!本期小楼《每周试玉》栏目,邀请嘉宾在【小楼周刊(310):2022年第四十期】中,自选数首点评并刊出。(有自愿参加小楼【每周试玉】栏目者,请先关注公众号,由下期嘉宾从每期周刊或者周刊后面留言,自选数首点评并在小楼所有平台刊出。小楼各类点评作品会选用在《中华诗教》纸刊上固定的【小楼荐诗】栏目组刊出。如有异议的诗友请留言跟小编联系。)
张庆辉点评:不同年代不同情景下看虎,状貌对举,饶有意味。我不知道作者是否别有寄意——当然,这个并不重要,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文本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性和自由度,只有作者之文本与读者之解读形成审美闭环,作品才真正完成。若此说成立,容我认为——前二句,是为“权力已经关进笼子”的社会画像,后二句则反之。
“不相通”言未及义。
韦散木点评:此绝句有章法可循。见吾桂乡贤冯振心先生《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此诗好在不仅用此章法做今昔观点对比(今是昨非),又能体现个人成长视角之差异。李俊儒点评:回环反复,甚为有趣。此体效仿王荆公《谢公墩》而来。荆公诗云:“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惜第一句“不相通”难免凑韵。向咏梅点评:写景诗难,李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诗人将乌江比喻成一幅生宣,用七彩颜色青红蓝绿紫橙黄晕染出乌江的色彩丰富,比喻鲜活,色彩明丽,如在目前。韦散木点评:此绝句活泼流畅,立意巧妙。但第二句“几多长”稍嫌过于口语。末句不如化用毛泽东词句稍修改为“赤橙青绿紫蓝黄”更佳。
张庆辉点评:平常生活有诗意!譬如送人名句“我回头见你回头”。类似送人、认错人等情景,乃人生寻常一幕,有此经历者不在少数,但能炼句成诗且耐人寻味者,则不多见。此诗可范。“到底没红尘”尤有言外意,此一般性人生经验也,可对位之情景太多太多,足供读者联系自身经历和感怀一瞬出神,作深长忆,引惘然思。张庆辉点评:写共同的疫中苦闷生活而未流于一般,小具自家面目;“寒风”“鬓边霜”扣了题中“生日”,“声声”“怅望”“苍茫”扣了题中“窗外"“杜鹃",照应精微不苟;第二句中“疫里”二字如移于题中,空出字位,易以更具情态之语词,或更见佳。张庆辉点评:自是得趣!但微有“造型以供诗”之嫌;一般而言,“君与梅花那个癫”更似东坡山谷语,而非村翁语,这就有失自然。张庆辉点评:“避秦”熟典,习见不鲜,且今日诗家动辄“避秦”,见此二字,甚至有微厌,但用于此处,熟典出新,颇耐咀嚼;“足堪”“莫怪”“应是”“宁教”,几个虚词用得很是精当,令起承转合力道满满;“应是避秦心决绝,宁教后裔学猿猴”,沉痛感蕴于决绝语中。好诗。张庆辉点评:画面白描,情景感人。从一个具体而微的点上,为改开形势下家国奋起的世界工厂年代注脚存忆。向咏梅点评:此绝起承转合甚是自然,结句想象尤为新奇。起句铺垫时间,第二句衔接事件晚钓。三四句自然转接,写出撒鱼线的动作,结句钩字甚妙,写出鱼钩往上抛出,与星空融合,将星星钩洒,想象新奇,动态逼真。向咏梅点评:写诗,重在立意,立意重在情怀。本诗写生活常见之景斩杀鲫鱼,血腥而震撼,凄绝而残忍,大众是熟悉而麻木的,诗人能以众生平等之情怀为细小生命呐喊、滴血,悲天悯人之情实为感人。愿我们尊重生命,万物有灵。向咏梅点评:写同学聚会诗作多易入俗套“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叹韶华易逝。本诗作者却能高出一筹,尾联以小见大,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点,照应起句,结构回环,甚妙。向咏梅点评:本诗具大漠气象,大开大合,颔联尤壮阔,尾联将典故与今时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代风流人物形象。
韦散木点评:此五律用字健稳,句法严谨,足见功力。尤以颈联以人名黄公望之“公望”对《论语》“友于兄弟”句之“友于”一词,颇为巧妙。韦散木点评:前二联咏秋雨颇为形象细腻,后二联写秋夜之凄寒,读者读之,感同身受。要之,咏物需注意细节观察,感怀需注意独特体悟。韦散木点评:此诗颇见禅趣与幽怀。颈联从小处着眼,却可见大自在,尤妙!李俊儒点评:胜在立意。古人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此翻其意也。然前二句非诗语,宜锤炼。或谓此种诗当重其质。然余所谓诗语者,非比精丽唯美者乃为诗语也。各种风格下皆有诗语,其共同处,乃必经锤炼而得。如此诗之“夏到空调强树荫”,则在表达上缺乏通畅。后末二句则无此弊。李俊儒点评:句法灵动而不失厚重。佳作。颈联出句对句在立意上稍觉相近。李俊儒点评:写此题材而能具有一定文采,不堕老干一体,已为难得。然此首可斟酌处仍多,最为典型的就是第三联。凌烟阁所画者,“功臣”也。这里把天安门城楼比喻成凤楼、凌烟阁,显然是不妥的。我们看过《高山上的花环》,应该记得其中雷军长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台词:“共产党的字典里,没有功臣两个字。”古人的功名之念,有其时代局限性在,我们不会因此苛责或贬低古人。但是我们今天自己创作作品时,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张庆辉 1970年生,重庆云阳人,定居云南昆明,《小楼听雨》诗词平台评论委员。曾任某都市报评论部主任,现自营传媒公司。爱诗词,好交游,性旷达。

向咏梅 重庆奉节人,成都某中学语文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锦江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龙泉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巴山诗社成员,烟雨楼诗社理事,四川省诗词协会女工委副主任。韦散木 广西河池人,《小楼听雨》诗词平台评论委员,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培训部导师,《诗刊》《中华辞赋》杂志诗词编辑。出版有诗集《无量春愁集》。

李俊儒 字汉仪。湖南常德人。从北京褚宝增教授学诗。乾社社长。曾获第三届湘天华杯全球诗词大赛金奖、第二届刘征青年诗人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