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二千多年的大运河,是我们淮安人民的母亲河。同时也給我们淮安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瑰宝。目前淮安人民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鼓舞下,演绎了因运河文化而发生的令人难以忘怀、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起到了丰润道德滋养,培根铸魂的作用。
笔者最近现场采访了里运河北门桥南边500米,位于淮安市西大街165号的"淮安国信康复医院针灸科65岁的徐琳主任。见面时他笑容可掬地介绍了他于2022年5月接待了一个患有因高血压引起的脑干出血曹x的病人,曾卧床不起六年,在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过。2016年又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2017年又回到南京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由于长期的病痛,人已瘦到70多斤,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从6月4日开始,徐主任以他精湛的针灸技艺,精心地为曹x进行诊治。到9月5日,100多天的针灸,奇迹出现了,病人不但能站立而且自己能驾驶移动轮椅,及简单做一些事情。我在活动室里见到曹x时,他正在做功能训练活动。脸上流露出一丝笑意,表示向我友好。让我感到很欣慰。
当我问及徐主任治疗效果时,他说,我们是周恩来总理家乡的人,也是喝运河水长大的人,关注病人,体贴病人,为病人提供服务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徐主任在我的采访记录上留下了“用爱心浇灌,让枯木逢春。”

2022年7月份,我有幸参与了柳树湾菁灿读书会的摘梨活动,因我的爱人患老年痴呆症,不方便随团摘梨,于是在巡游中发现了令我惊讶的故事。也就是柳树湾(桃花岛)的来历,让我欣喜若狂。
原来,这个柳树湾是一个名曰张发善老人,他是徐州新沂人士。他1975年调到淮阴(现淮安)来的时候,刚刚四十出头,年富力强,身体健壮。可是他走近了潺潺古黄河,迷上了秃秃九曲荒滩,爱上了株株垂杨、柳树。他花尽微薄的积蓄,买树苗,购肥料,添农药,补植,养护,管理。孤身一人,严寒不畏,辛劳不辞,爱树如子,护树如命,痴心执着,以树为伴。相伴一生的老太婆病重他无暇回去照料,老伴去世他仅在家呆了三天就匆匆赶了回来。在他的心目中,柳树、柳树湾是他的生命,是他的亲人,是他的寄托,是他的全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幼小柔弱的树苗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荒芜废弃的河滩渐渐变成了绿荫世界,中年的张发善却一天天变老,体弱多病,行动不便。但他痴心不改,执着不怠,始终一个人住在简陋的草棚里,粗茶淡饭,风雨无阻,四季如常。直到82岁的时候,实在不能动了,子女们强行把他带回了老家。

我们欣赏、流连柳树湾美景,更要赞美、怀念张发善老人。是他,用了全部的生命和汗水为我们绘就了一道赏心悦目的瑰丽风景;是他,用了无我的赤诚和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享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胥全迎是我们秋月正红读书会的高级顾问,是喝运河水长大的并小有名气的作家。他热爱运河文化,精心文学创作。以一个爱淮安、爱运河的情怀,留下了脍炙人口篇章。2018年,《码头工人》《五十年前运河上的船》《忘不了的还是这条大运河》3篇散文,获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和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举办的征文优秀作品奖。2021年歌颂运河风景的散文《淮柳依依》,获得了中国散文学会“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已有500多篇散文、随笔、诗歌、评论发表于省市等媒体。被淮安市政协文史委聘为特邀委员。2021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和江苏省作家协会。

2020年,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记载了胥全迎对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清江市发展变化的记忆,运河两岸城市工厂、经济发展的辉煌业绩。从而感受感悟了淮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享受运河文化给淮安人带来的幸福。彰显了“运河之都”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融文学性和史料性于一体,在我市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读者的好评。胥全迎著《忆清江》及其他书籍已经向市新华书店、市图书馆、市开放大学、陶舍村农家书屋、社区及读者赠书1000多本。既为个人展示了爱心,又为秋月正红读书会增添了光彩。

2002年的一天,八十六岁的谷鹏老人,因琐事与家人发生矛盾,要到法院告儿子。我得知后,苦口婆心地多次进行调解,可效果不显著。最后解决问题的关键,竟然是一首打油诗,让谷家人非常感激。这首诗谷老如获至宝,随身携带。这首诗题目是《赠谷公》,诗句:“老要识时少要乖,与世无争心境开,谷公若效学良襟,延年益寿乐开怀”。谷老收到小诗后,给我写了一个回执“吴玉山先生:来访未见而帐帐,来的目的为我按照你的赠诗一首中第二句‘与世无争心境开’却收功效,现在父子关系渐好,特来致谢。”

随着时间的推移,谷老台湾的老朋友家也发生了矛盾,水火不相容,危机四伏,度日如年。谷老闻讯后,迅速将我这四句小诗寄到该朋友家,这位朋友见到这首诗后,让全家人都来欣赏,结果在这首诗的影响下,全家破涕为笑,雨过天晴,浓浓的亲情关系与日俱增。

想不到我的这一首小诗能解开两个家庭的矛盾,在社会上传为佳话,成为创建和谐家庭一副良药,在海峡两岸开花。
2022.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