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连载-史诗(184)
诗║李耀文
第九章~第十九节
中日甲午战争后
加速半殖民进程


一八九四年,时光值春令。
朝鲜东学党,起义反朝廷。
全国揭竿起,大潮来势汹。
朝鲜统治者,遣使求大清。
协朝镇反党,赶快派救兵。
东瀛国日本,乘机派精营。
侵占朝鲜国,借势侵大清;
七月至下旬,日本用炮艇,
击沉我军船,阻我运援兵。
恶劣之行径,激怒了大清;
时年八月一,中日两朝廷。
双方齐宣战,爆发了战争。
纪年当甲午,“甲午战争”称;
当年九月初,日本发重兵,
光天化日下,进攻平壤城。
驻守之清军,奋勇抗日兵。
总兵左宝贵,战斗中牺牲。
统帅叶志超,贪生下命令:
撤回大清军,日军占朝境。
九月十七日,天晴日当空。
提督丁汝昌,接到朝廷令。
护送我撤军,平安回大清。
在鸭绿江口,与日狭路逢。
双方即开战, 舰炮齐轰鸣。
日舰吉野号,还有三舰艇。
凭借高速度,敏捷如蛟龙。
我右两战舰,“扬威”和“超勇”。
“超勇”号中弹,沉没大海中。
“扬威”受重伤,左右摆不停。
丁汝昌负伤,帅旗遭炮轰。
恶战到下午,日舰占上风。
四艘日本舰,齐向“定远”攻。
“致远”号舰长,邓世昌下令:
“致远”立刻向,“定远”前面冲。
近战日本舰,解“定远”危情。
“致远”受重伤,舰炮不能用。
开足马力向,“吉野”号猛冲。
准备与敌舰,同沉大海中。
不幸中鱼雷,全舰都牺牲;
黄海海战后,慈禧主和平。
李鸿章下令: 舰队暂休整。
不准再出战,威海卫泊停;
时至第二年,军港遭围攻。
港内范围小,不能灵活动。
“定远”号搁浅,伤亡极惨重。
管带刘步蟾,发出炸舰令。
杀身以成仁,宁死与舰共。
丁汝昌誓死,不降日本兵。
最后自杀亡,民族大英雄;
一八九五年,二月十七晴。
日军在威海,浩荡把陆登。
占领刘公岛,烧杀逞威风。
我“北洋舰队”,全军成败兵。
大清败日本,朝野上下惊。
抵抗列强心,从此不跳动。
李鸿章代表,无能大清廷。
签《马关条约》,与日议和兵。
加深半殖民,严重不平等。
注: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