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会爱戴你
——观看电影《孔繁森》之感悟
文/马林文

我是含着眼泪看完《孔繁森》这部电影的,其中的某些片段我不得不用湿巾擦去夺眶而出的泪珠,再怀着敬仰的心情继续看下去,并坚持到最后的剧终。说实话,我是一个年近半百的70后“硬汉”,除了失去身边的亲人使我悲伤难过外,能让我感到落泪的事情并不多。孔繁森的事迹感动了我,让我思考了许多。
事情还得从国庆假期前的一次观影说起,单位按照上级学习党史教育工作的要求,除了边干工作边学习外,还规定每周五下午开展一次“学党史观影”的活动。用伟人事迹、先进人物、身边榜样的形式助推当前重大“政治任务”地开展,作为单位宣传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我每次都积极参加活动并认真撰写观影后的感想和体会,从而汲取奋进的精神力量。
电影《孔繁森》开头片段用对话的形式描述了西藏阿里地区海拔高、地广人稀的情形。“天最低的地方在哪里?是阿里。地最高的地方在哪里?是阿里。”剧中这两句简短的解说词让人们足可以看到和想象到阿里生活环境之恶劣的程度。故事主人公孔繁森在第一次调藏工作期满后又欣然接受党组织的安排,带着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到阿里地区担任地委书记。
到达阿里后,孔繁森发现阿里地区物资极度缺乏,很多干部都想调离此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去看望山村小学的孩子们,给孤寡老人治病送温暖,与兵站的战士们一起唱《说句心里话》......孔繁森的走马上任之举感动了阿里的干部和群众,帮大家树立起建设阿里、发展阿里的信心和勇气。可天有不测风云,在孔繁森任职阿里的第一个春节刚过,饥寒交迫的阿里又发生了50年未遇的特大雪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危在旦夕。孔繁森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全身心地投入救灾行动。
此时,从山东聊城赶来看望他的妻子王庆芝吐血住进了拉萨医院,接到妻子病危的电话,孔繁森忍受着巨大地煎熬,仍然坚守在救灾现场,他不顾高原的剧烈反应坚持指挥当地群众开展自救。由于孔繁森带领藏族干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全力动员群众开展自救行动,终于在大灾之年,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孔繁森实现了自己对党立下的“军令状”。直到阿里灾情得到控制后,孔繁森才身心憔悴地去医院看望自己的妻子。
当孔繁森赶回拉萨时,妻子刚刚脱离危险,孔繁森的内心充满了十分的歉疚。亲人走后,他又立刻带领其他干部去北京向中央汇报灾情,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几经奔波和耐心地等待救灾款项终于批了下来,他们激动万分、马不停蹄回到阿里,孔繁森又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与其他干部一起召开会议,规划阿里建设的“施工图”......正当大家在孔繁森的鼓励下,对阿里的发展满怀信心和干劲的时候,一个令人痛断肝肠的不幸消息传来,孔繁森在赴新疆考察途中遭遇翻车事故,不幸以身殉职。剧情最后在孔繁森刚入藏时学会的歌曲《吉祥》中缓缓落下了帷幕,让在场的每一位机关干部无不潸然泪下。
整部电影自始至终生动地再现了孔繁森扎根西藏、服务西藏、献身西藏的感人故事。孔繁森生前曾两次赴藏,历时十载,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始终工作在一线,工作在贫困群众的家中。为阿里的发展,为让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兢兢业业、不辞辛苦。他带领干部翻山爬坡,访遍阿里地区的角角落落,他找出阿里地区的“六大优势”,鼓舞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发展的信心。随着电影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一个牢记党的宗旨,以廉洁朴实的工作作风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援藏干部的伟大光辉形象便刻在了我们的心中,可以这样说孔繁森在藏族群众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在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为西藏地区人民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要牢固树立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思想观念,用饱满的激情深入工作一线,燃烧火热的青春,为辖区群众生活富裕、经济发展贡献毕生力量,努力争做孔繁森式的优秀共产党员,以优秀的业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作者简介:马林文,山东茌平人,70后一枚,机关工作人员。用心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人生的真谛。用光影抓拍精彩瞬间,留住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