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节
苟平刚/甘肃
春节起源于上古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历法、人文与自然的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研究发现,人类有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驱邪的活动。

春节春为岁首,此时万物初始,一切更生之义也。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岁为“岁星、太岁”。春节的起源和形成都是在潜移默化中普及的,春节文化承载着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底蕴,记录着古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内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县民间每年进入农历腊月就开始了忙碌准备腊八节的工作了。腊八节的前一天下午妇女们就开始和面、醒面、擀面,切成细如发丝的面条,准备汤料:红白萝卜丁、豆腐丁,土豆丁,黄河花,木耳,鸡蛋,肉丁,可荤可素。男人们忙着给孩子们准备腊八坨的食材。人们一般在红萝卜上雕刻着各种花的形状,放在碗里盛满蜂蜜或红糖水,用绳子系一个“麻钱”或女人们做针线用的“钉针”放入碗中,置于窑洞或房屋的外面窗台上冰冻成砣(因为腊八节的当天是不可以动刀动棒的)待一切工作就绪后,孩子们枕着甜甜的梦进入了梦里。
第二天也就是腊八节当天,家人们围桌而坐,享用着色香味俱全的“拉魂面”,早饭过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提着甜甜的“腊八砣”西家进东家出,和伙伴们炫耀着分享着自己的话香甜可口。腊八前夕也有杀猪的习俗,俗称“腊八菜”。
腊八节至此就缓缓地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民间也就有了“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
接下来的日子里,是大人们最为充实和忙碌的时候了,孩子们也是最为高兴期待的时候。民谣不时的在孩子们的口中传唱着:“21杀年猪、23敬灶天、24扫尘土、25磨豆腐、26发年糕、27杀灶鸡、28蒸年花、29洩黄酒、年30贴对联,除夕夜团圆饭,大年初一去拜年”。
春节的前一天,也就是每年农历腊月的前一天,勤劳的宁县人民都要和携草泥把窑洞、院落前后的老鼠洞、雨水蚕食的窟窿泥土填补,抹平漫光。俗称“泥年”“漫年”。心灵手巧的女人们剪刀翻飞,瞬间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或福字、就剪好了,栩栩如生 精致漂亮。又在炕墙上糊上报纸、炕围纸、孩子花花绿绿的奖状、画张等等,整个家里窗明几亮,焕然一新,预示着人全幅全、老少安康!
不知不觉间,年三十到了。人们就忙着上坟、祭祖、燃香、烧纸钱。(如果家里有去世之人,还要请去世的父母的灵魂回家团圆,这一习俗也可以在天黑之后进行)。午饭前就开始贴窗花、门神、窗花、对联。首先灶神爷爷奶奶,对联横额,然后依次对各窑洞和房屋进行“贴罩”。各窑房屋之间的对联都不一样,牲口窑贴有“六畜兴旺”“牛羊满圈”、粮食囤上贴“五谷丰登”积粮万石”、箱柜上则贴着“招财进宝”或“金玉满柜”,面柜上贴着“面白如雪”,水缸上贴着“水如泉涌”“细水长流”等等寓意极其美好。对联门神贴好以后就不可以随便串门了,直到大年初一,早饭后方可出门拜年。

无论城里乡下生活在这方热土的宁县安度着自己的节日——春节。当夜幕徐徐拉开时,族人们扶老携幼上夜坟、祭祖坟。据《后汉书张良传》记载,上坟之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汉唐盛行、唐宋沿袭。上坟除了上香,烧纸钱,冥币之外,还有手端木盘,肉馍,花生,瓜子,糖果等祭品放于坟墓左右,俗称“泼撒”。若家里有新逝世老人的人家必绍手捧黄纸写成的牌位迎请回家过年,或于十字路口祭奠千里之外的祖先。除夕之夜升起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把大红灯笼高高起,还要在供桌前,灶神前都要点灯,家人众多的族人还要把还祖宗画像即“老影”或“家谱”悬挂摆放在房子的正中。诸事结束后,兄弟之间妯娌之间开始你端几个菜,他提几瓶酒围坐一桌或火炕上。分享着美味佳肴,丰盛的年夜饭,叙叙家常,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看着春节晚会。打扑克,玩麻将,吃零食,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窗外的爆竹烟花,璀璨耀眼震耳欲聋,欢歌笑语,猜拳喝酒,好不快活。
拜年,柴萼《梵天庐丛录》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遗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提起拜年的习俗,还有一个传说,据说远古时“年”是个怪兽除夕之夜便会掠夺食物或吃人,无奈的人们就会准备一些肉食放在门外关门闭窗,“年”饱餐之后扬长而去。直到初一早上,人们才敢出门。相互庆贺未被“年”吃掉,就这样拜年的习俗经久不衰。
正月初一无论大人,孩子身穿新衣,新裤,新帽,早饭前晚辈们给长辈们拜年,吃早饭(臊子面或饺子)饺子里包有硬币,据说谁吃到了谁就有福。早饭过后人们按辈分高低,大小,逐个拜年,淳朴好客的村里人便会以糖果瓜子招待。给孩子们压岁钱。,正月初二大家就开始走亲访友了。女婿去岳父母家,外甥去舅舅家这也是孝老敬亲的体现。家长们把“老影”和“家谱”收藏起来,把请回的祖先牌位灵位送到坟墓前焚烧。从此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二,真正的三天大年也就过完了。后来“送神”的习俗也慢慢的简化了,甚至没有了。这一天也有把牛,驴,骡、马赶到郊外。它们的头上都系上红绫,燃灯焚香、叩头鸣炮,以请财神,即“出天方”或“出行”。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有亦喜亦丑的春官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狮子嚷院,社火助兴,锣鼓喧天;柳木高跷铿锵有力。春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便现说顺口溜。逢人即兴说唱,“狮子来到大门前,一切邪气都冲散,狮子今天嚷了院,荣华富贵万万年”或“金砖银条地生花,我们来到了贵人家,发发发斗大的元宝滚进来”。等等动作滑稽,比喻形象,生动,风趣。惹的观看的人们哄笑不已。
正月初五是“无穷”,也叫“破五”。清晨男人提一串鞭炮从窑内一直响到大门外,即“打穷鬼”,“打穷气”,女人则从窑门口开始向内扫地,和平时正好相反,寓意把穷土打扫干干净净,不让其向外扩散。午饭吃杂粮做成的搅团为“填穷坑”。
正月初七也就是“人七”“人日”,古人视为安危祸福的日子,西汉东方朔《占书》云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期明。据说“人七”这天也是亡者魂魄回归之日。俗传小孩儿的魂早上回来,中青年人的魂上午下午回来,老人的魂行走迟缓,所以至晚方回,这天家人们就在大门外。放些柴草,树枝。点了一堆火让回来的孩子的魂魄烤火取暖,晚上都在大门上方挂大红灯笼是为了照亮老年人们的魂魄回家的路。(后来人们也就简单化了),也有七不出八步入之说,老人们在月牙升天之后,夜观天象。以此判断是否是丰歉之年。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宁县城乡都有挂灯,赏灯,猜谜语,耍社会之风俗。元宵节人们都以饺子为主食,辅以其他佳肴。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看着社火庙戏。晚上孩子们手提形状各异的小灯笼,追逐嬉闹,热烈祥和。正月十六俗称“游百病”全家老少走亲访友心情舒畅。寓意一年之内健康平安百病不生。
正月二十三俗称“燎疳节”,夜幕之下,大人们开始敬神把灶神上的灶王爷对联横额取下端着盘子至大门门楼之上焚烧,即“送神”。在爆竹声中人们点燃柴草,手持刀,碗筷勺,擀面杖及灶具在火堆上跳来跳去,在柴火化为灰烬时,男人们用铁锨扬起火星即“扬五金花”,孩子们兴奋地的踩着灰烬。很多年前就有“接疳”“燎疳”“送疳”之说。
至此隆重热闹的春节就结束了,但过年的喜庆场面却依旧不新,习俗繁多,在辞旧迎新的美好日子里,亲人们欢聚一堂,共享着天伦之乐。使古老的民族传统风俗光芒四射。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苟平刚,甘肃省宁县人,网名陇上林海,笔名山魂,出生于1976年7月。从小酷爱文学,虽然碌碌无为,依然在坚持写作,近年在公众号平台和《九天文学》期刊发表百篇作品,有一半作品被读者推荐上了红榜和精华榜,网红作者之一。现在从事林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