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大诗人关于诗有怎样的思考呢?
皮埃尔 · 勒韦尔迪(1889-1960),二十世纪初期法国著名诗人、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生于纳博讷,1910年定居巴黎,与毕加索、阿波里奈、雅各布等人一起参加立体派活动,1917年至1919年创办并主编杂志《北-南》,该刊聚集了后来发起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几位重要人物,并大量发表实验性新诗。他所著诗集总共有二十多卷,以《散文诗》(1915)、《椭圆形天窗》(1916)、《屋顶上的石板》(1918)、《入睡的吉它》(1919)、《青天的碎片》(1924)等知名。勒韦尔迪与阿波里奈等人一样,是二十世纪法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几个源头之一,对后来的法国诗歌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包括大量的散文诗,都具有具体性、反理性和神秘性的的特色;既富于现代主义的抒情特征,又颇具行云流水似的大师风范。
皮埃尔·勒韦尔迪:关于诗的思考
不是一切幻想家都是诗人,但是诗人中常有幻想家。不是诗人的人的幻想是不结果实的。
文艺作品的逻辑体现在它的结构上。只要作品的整体是均衡的,只要保持着整体,那么它就是合乎逻辑的。
在某些混合性的作品中,保留过去遗留下来的东西是为了引进似乎是新的东西。结果,这种由不同的两部分构成的作品却较完整的作品更容易被人接受。
形象的力量不在于它的出人意外和荒诞离奇,而在于深邃而符合实际的联想。
诗人的任务不是去创造形象,形象应当自己展翅飞来。
但在诗歌上,专家们一钱不值。
诗歌不仅仅是才智的表演。诗人写诗不是为了消遣,也不是给某些读者解闷。诗人的心灵充满着忧虑,他挂虑着那些不顾一切阻碍,把他的心灵与外部的可感世界联系起来的依赖关系。
诗人是潜泳者,他潜入自己思想的最隐秘的深处,去寻找那些高尚的因素,当诗人的手把它们捧到阳光下的时候,它们就结晶了。
诗歌不总是柔情和爱情的游戏;它是理智的十分顽强而艰辛的活动,理智试图表现这类人的生活奥秘,他们饱尝生活的艰辛,也没有在生活中为自己的真正尺度找到足够的合适处所,这种尺度,只有他们的创作才能使他意识到并迫使他们说出来,如果他们感到有这种需要的话。
只是拚命地努力去写一些奇特得令人惊异的作品是徒劳无益的,独特性是不带痕迹的。它是自然而然地突然产生的,多半是在出乎你意料的一瞬间出现的,在这一瞬间,你仿佛觉得你是在写一些最平常的随时可能发生的事物,毫无神妙之处。人的思考不可能超越他的理智,正如唱歌的声音不可能高过嗓音本身的能力一样。
向别人谈论或同别人交谈自己写的东西,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你写的东西是你自身的一部分,要把它揭示出来,是非常难的。这是个性的一部分,是个性的一个方面,但这个部分是隐藏得最深的,是最黑暗或最光明的部分,但它对我们本身来说,总是最神秘的部分;如果我们不是从事于崇高的和滑稽的写作活动的话,这个部分,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
我想对许多人来说,诗歌不是别的,正是一种不在现场的证实,是一种特殊的花招,它可以在紧要关头,帮助人们在生活的两个台阶之间站稳,无论这种生活是什么样的——是社会的、感情的或者是物质的。是挣工资的生活吗?靠写诗是无法挣钱糊口的,因此,这不是一种职业。是政治生活吗?我们知道,政治与诗歌的联系一直少得可怜。至于说感情,这是最可怕的暗礁,因为既要利用感情,又不至于暴露出可耻的弱点……
诗与现实一相遇,它就象幽灵遇到阳光一样,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诗人不是先知,一般地说,他们既不具有现实感,也没有深深扎根于现实的能力。但他们有时对非暂时的现象,对一切在当时和以后可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却有敏锐感觉。他们对未来从不预言什么,但常常能在现在的事物中,感觉到对大家来说只有在将来才能清楚的事物。
诗人不必要充满灵感地升到天上,在大地上飞翔;他的使命不在于离开大地,飞上天去摘取星星,他是永远也得不到它们的。诗人的任务在于从在他所及的范围内闪烁着的东西中创造新的星星。
作品精选
夜 巡
铃声来自远方
世界相互靠近
钟楼边缘繁星悬挂
角落处袅起饮烟缕缕
那是燃烧的拉火
有人上升
丧钟就要敲响
行云一朵晃动了钟铃
如今已司空见惯
无人惊讶
两眼测试海拔
你将没安置的高度
一颗自由的心腾飞了
还可选择
安息的场所
经过漫长的旅行
下方剃有一个平面
夜中
聆听
是他吗
静谧的天际边有人升天
楼梯作响
人造的
是一个寓言或一道舷梯
流逝的光阴仅扑打一只羽翼
——选自《散文诗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