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母亲的日子里
作者:郭玉森
母亲走了,走的是那么遥远......
没有想到,2022年7月20日那天,我们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母亲在人世间人生历程的终点......
为了缅怀母亲,母亲生前所在的单位,要在区医院的太平间狭小的院落里,要为她举行一个简朴的遗体告别仪式,做为亲属,我们感谢母亲在医疗卫生战线工作了30年的单位领导在我们最沉痛的时刻,对我们给于最大的安慰。
1938年9月母亲出生偃师缑氏镇一个农民家庭里,姊妹五人中排行老大,也许正因为是姊妹中老大的缘故,从小就能吃苦耐劳,家里地里的活儿主动干,知道为家里分担忧愁,虽然,只有完小的文化程度,但她思想进步,工作积极,与参军的父亲结婚不久,就被组织选拔到村里担任村妇女主任。195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随军到辽宁省本溪军分区并参加工作,直到1966年随父亲返回老家故土,被安置到偃师县人民医院工作,1992年5月光荣退休。工作期间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服从分配,默默耕耘,爱院如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图名利,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卫生事业,在医院建院70年之际被授予“工作30年”荣誉勋章。去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院党支部代表党组织为她送来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高兴万分,总把感激党组织的关怀溢于言表。更可爱的是母亲总是要换换衣裳,庄重地佩戴好证章,让我为她拍个照,拍个抖音,面对镜头她说几句心里话,因为要向远方的子女和亲人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
母亲患有心脑血管病已经十几年了,但她自己坚持锻炼,坚持治疗,一直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从没有被因为自己患有疾病所吓倒。她和老姐妹一起组织的有腰鼓队,谁家孩子娶亲生子,她们总是像模像样的统一服装去人家门前热闹一番;参加健身球队,伴随着音乐跳健身球操。父亲去世了,母亲沉默了好长时间,为了照顾她,我很想让她和我们住在一起,一是家里人多,想让她吃住好一些,让她能快乐安度晚年,二是全家人居住在一起,免得她一人孤单寂寞。母亲生性喜欢安静和自由,她怕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而给我们添麻烦,执意不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美其名曰自己在医院老家属院里住习惯了,自己吃啥做啥也随便惯了,抬脚出门和一帮老姐妹唠唠家常也方便,另外还有个充足理由就是,自己有个头疼脑热的,看医生也方便......于是,我们也没有再逆着她的心意。好在我们都居住一个城区,从东到西没有很远的距离,只好隔三差五带些新鲜蔬菜或食品常回家里看看她。
母亲个性不算固执,但从来不让我们为她操办生日,我们多次提议总是被她一票否决,用她自己的话说:模糊模糊,老天爷照顾。现在天天吃饭都像过年一样,不需要出去到宾馆里大操大办,且不说花那额外钱没有必要,如果真想聚聚话你们都回来,我给你们做炸酱面。你看电视上天天在说要党员干部带头廉洁、廉政哩,上面有政策规定不允许这样做,咱们都应该带头守这个规矩。其实,咱自己知道自己多大年龄就行啦,操持那事儿弄啥?话虽这样说,可我发现,母亲特别喜欢和孩子们、孙子们一起过生日,按照“规矩”,只要我们在家里做上一桌丰盛的家常菜,每次她都爽快答应踊跃参加,席间总是语重心长地勉励子女和孙辈要好好学习,谦虚谨慎,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堂堂正正做人,谨谨慎慎地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咱家祖上没有名声显赫的人物庇护你们,一切靠自己的努力,自己一定要知道如何把握自己,不能为一些蝇头小利和一时头脑发热而做蠢事,坏了自己多年修起来的好名声。
记得那是2020年的一天下午,正在外面处理事情的我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说自己在家里摔倒了,可能手、腿都骨折了,让我赶紧回来。我一下子心揪在了一起,自己一直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我急匆匆赶到家里,只见母亲倒在地板上起不了身,我一看当时的情景,就知道母亲是自己站在凳子上打扫卫生时凳子倾斜而摔倒的,我顾不得说什么,先让她不敢乱动,免得造成二次伤害,然后连忙拨打电话叫医院的救护车......在邻居的帮助下,我们七手八脚才把母亲抬到了救护车送进了医院。经医生诊断:左侧腕骨骨折、臀部胯骨骨折。我跑上跑下为母亲做了各种检查,直到傍晚一切才安顿就绪,大家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母亲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没有人埋怨她,可母亲却像我们小的时候做错了事情一样,小声诺诺地说:这事儿都怨我,有些我能做的事儿我真不想给你们找麻烦,自己认为自己还什么事情都能做,没有听你们的劝说,结果......还是在添麻烦,又得拖累你们。我看母亲忍着疼痛一遍一遍地在自责自己,我心里非常难受,连声安慰她说:没有想到您是还是没有躲过这般小灾难,我们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只是您自己老受症,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您自己被束缚在病床上很难受很不自在,劝她“既来之则安之”,静心养病。由于腿不能动,手不能动,母亲的大小便也不能自理,加之有一段时间她肠道不舒服,往往少则三四次,多则七八次。白天还好招呼,可到了晚上,你几乎没有眨眼的机会。就这样,一个月,两个月......虽然我累的头昏眼花、疲惫不堪,但看着母亲恢复的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心里也充满了喜悦。就这样整整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母亲逐渐撇开了双拐,自己奇迹般恢复的能够自理,她自己开始不用保姆照顾,不仅自己能够穿衣,还会自己摸索着做饭。我们暗暗庆兴:老天保佑,母亲平安度过了小小的劫难。
母亲开始恢复了正常生活。不是约几个喜欢唱戏的老姐妹们在一起吊吊嗓子、唱唱戏,就是经不起一帮小辈儿的邀请凑凑摊儿,在一起打打麻将,母亲心底儿清楚不糊涂,总是输的少、赢得多,我总劝她少坐一会儿玩玩可以,其乐融融,坐时间长了伤身体,毕竟年龄不饶人。
生活中,她为人谦和,性格开朗,和睦邻里,乐善好施。虽然已在老单位退休了多年,但家里经常有老邻居、老姐妹、小姐妹登门聊天,自从摔了一跤骨折后,母亲腿脚行走没有以前利落,出门也少了许多,经常有人给她送野菜、红薯叶、玉米棒、南瓜什么的,她也总是把我们回家带的糕点、小零食、水果让大家吃。她乐于助人,喜欢操闲心,谁家孩子大学毕业了,谁家姑娘年龄大了还没有找对象,谁家孩子找工作要出出主意,她总感觉是自己家的事情一样,说在嘴上,挂在心上。还不时给我们安排许多给别人说好话的“活”儿。还别说,屈指一算母亲牵线搭桥,还真促就成了十几对姻缘。
岁月安好,平静舒心的日子,人们都希望长长久久。
今年5月起,也许是天气炎热的缘故,一直按常规吃着药的母亲,心脏病不时发作,房颤、闷气,虽然她自己出现不舒服了却没有去看医生,而是自己主张加大药量和吃药的次数,虽然有效,但犯病的周期越来越短。我每次督促她去找医生再看看,她总是说自己知道自己的病,总认为:医生看看也没有什么特效治疗方法。每次只要她病情有所缓解,就催我离开去忙公家的事情,不让我守护在家里,她知道我许多事情要做,让我该干什么去干什么去,不用萦记。母亲患的是常见的老年病,既是犯病的周期越来越短的征兆,说实在的也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6月中旬,母亲隔两天就犯一次病,往往发生在午夜以后,我随叫随到,后来只得就守候在家里......又一次犯病闷气严重、呼吸急促,我和邻居们的招呼下,我把母亲背下了三楼,再次用救护车把母亲送进了医院。医生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III级;心律失常,阵发性房颤。我已经意识到了病情的严重性,经过几天的输液才稳定住了病情,但万万没有想到,一场不可逾越的灾难在悄悄地逼近。
为了进一步查明病情,科学治疗,医院主治医生提出要进行造影探查。也许可能是母亲道听途说的东西听多了,母亲却对医生提出造影探查产生了畏惧心理,既是我现身说法也无济于事。但频发病情不容我们再犹豫,为了尽快诊治,我们只好按照母亲的意愿转院来到了洛阳,聘请曾经熟悉的专家进行诊治。经过了一系列的诊治和检查,最终确定了做手术的日期。7月4日,母亲和我们愉快地共进了早餐,到来预定的手术时间,我们在医院护士的引导下,用手推车把母亲送到了心血管手术室门前,母亲神情一下子紧张起来,连忙让我们递上速效救心丸,虽然我们一再安慰母亲不要紧张,可我们随着手术室缓缓闭合的那一刻,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处......更没有想到,这是我们和母亲在一起的最后一顿早餐。
手术在紧张地进行,没有10分钟的光景,手术室与候诊室之间的对话窗打开了,医生推出移动荧屏告诉我们:母亲三支血管均堵塞了90%,刚做通其中的一支血管接着出现了心衰。望着荧屏上心脏急促跳动的图像,我们紧张地不知所措,央求医生无论用什么方法、什么药物一定要全力抢救母亲。对话窗关闭了,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不知道手术台上的母亲究竟是什么状况,我都只能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大脑一片茫然。一家人心急如焚,可又不知道能做些什么......没过多长时间,对话窗又推开了,医生再次告诉我们:病人心衰,正在全力抢救,家属要有最坏结果的心理准备......我不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天呐!难道母亲真的就迈不过这个坎了吗?真的让我们......我的眼泪瞬间涌了上来,此时,我想医生只要说需要献血、献什么,我们都会义无反顾,真不知道自己现在做什么,还能做什么......脑子里一片空白。听信奉佛敎的人说道,人,只要在危机的时刻,只要一遍一遍的呼唤:“南无观世音菩萨”的佛号,就会救人于危难。我默然伫立在空荡荡的医生简易办公室里硕大的落地窗前,面对东南方,想着矗立在大海边的南海观音的慈悲的模样默默地为母亲祈祷......母亲信佛,求佛祖保佑?让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拯救母亲?我心中升起了一种信念:母亲做了一辈子好事、善事,积有福报,一定能度过这一劫难!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失,我们的心在一分一秒的遭受着煎熬,终于母亲被推下了手术台,转到了重症监护室(CCU)。这时,闻讯从家里急匆匆赶来的一帮兄弟妹妹和儿子、儿媳一下子涌进医院走廊,我努力抑制难过的心情,简单给家人介绍了母亲的病情,大家顿时心情异常沉重......都想看看正在与病魔拼搏、历经生死的母亲,可一扇冰冷的铁门由保安专人看管,由于疫情防控的有关规定和医院重症监护的有关规定的限制:谢绝探望。
CCU是心脏重症监护的地方,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如重症冠心病、重症心力衰竭、心脏手术后等患者才入住CCU,其内有更为专业的救治及监护,并且抢救较普通ICU更为专业,大多是病情危重需要监护治疗抢救时才入住CCU,病房中的配套设施非常齐全,在抢救方面也更加及时、方便。母亲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病房里医生、护士神情紧张地忙碌着,母亲身上、手臂上插满了粗细不一的管子,大型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发出着急促而单一的声音......我们的心像被一只铁爪子揪在了一起,令人感到要窒息的感觉。经过漫长的抢救过程,母亲终于才渐渐趋于平静。我们静静地望着母亲显得憔悴的脸,紧张地心也开始舒缓了下来。
夜静了,喧闹的都市也安静了下来,病房楼外除了高层建筑上各种霓虹灯还在不知疲倦地闪烁着,一切在星空的笼罩下趋向安宁。虽然我们也心力疲惫的忙碌了一天,此时却依然没有睡意,恍惚中,感觉白天的一切似乎都是在梦中。这是早晨早餐时有说有笑的母亲吗?这是平素慈祥可亲、性情开朗母亲吗?也就是短短的十几个小时的光景,母亲一下子似乎苍老了许多.......我听着医疗仪器发出的声响,思绪万千,从小到大,一件件往事、一幕幕场景悄然浮现在了眼前。
记得我上初中时节,每天晚上要上晚自习,十点回到家里,真的有点饥肠辘辘,在医院后勤上班的母亲。总把自己那份加班餐不舍得吃用饭盒打回来留住,看到端到我们面前热腾腾的简餐,真是心花怒放,可每次询问母亲自己吃了没有,她总是一句话:学习学到这般时候,赶紧趁热吃吧。我早吃过啦!后来才知道她自己没有舍得吃刻意留下的,其实,母亲加班时的工作量很大,手术室里衣物、被单浸泡在水池里,在一个、又一个偌大的水池子里清洗,非常消耗体力,可她没有怕脏怕累。用她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脏累算个啥?只要不怕出力,出点力气又算什么?无论什么“活儿”,总得有人实实在在地干。
记得我刚刚高中毕业上山下乡的时候,17岁就背井离乡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农村,和当地的老百姓一起劳作、一起生活,自己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一切真的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一个知青组就是一个大家庭,由于缺乏生活经验,集体伙食调节的不好,往往不到半个月就把细粮吃个精光,下半月全成了粗粮,红薯面、玉米面吃的我们看见就胃里泛酸水,劳动了一晌,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没有菜、没有油,看到满锅黑乎乎的,顿时又没有了吃饭的精神头儿......日复一日,劳累、孤独、寂寞,身心疲惫,有苦无处诉,一种无法排除的压抑心理笼罩在心头。于是我借故请假回到了久违的家,母亲看到自己消瘦的脸,一边询问着农村生活状况,一边忙着给我做饭,我生怕母亲难受,脸上一直装出一切都无所谓的样子,并安慰她:我们知青组17人,大家的日子都是这样过的。那天,母亲专门烙了油馍,鸡蛋炒辣椒,诱人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我再也不用装斯文了,菜、饼卷起,一连吃了两三个才罢休,母亲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着,一边背过身子偷偷地抹眼泪。虽然时光过去了这么多年了,可我想起那顿饭,感觉依然是我世上入口最有味道的美味。
其实,母亲做饭不是强项,甚至还有点不喜欢做饭,也许是因为父亲在部队当过司务长的缘故,多少年来一直在家掌勺当大厨,煎炒烹炸根本不用她染指。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却从父亲那里学会了一手绝活---拌制三鲜饺子馅。父亲去世以后,这些年来,每逢过年过节,母亲总是早早上街卖回大肉、鲜嫩的韭菜、大虾,精心调制饺子馅,每次饭后全家人连伸大拇指,就连吃饭口刁的大儿子饭后也赞不绝口。为了减轻母亲负但,我自己也按母亲做三鲜馅的操作方法也悄悄做了几次,可似乎没有得到正宗的传道,虽然食材、佐料也非常到位,大家品后总感觉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直到前年春节精工选料、精心细作才达到家人的一致赞同,儿子还刻意把下出锅的熟饺子带走,作为备用早餐。
我思前想后,在救护的暂时平静期,我写了一首诗:
滴滴嗒嗒滴滴
嗒嗒滴滴滴滴
这不是谍战片中的发报
不是邮局通讯室设备的啸叫
CCU监护的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呀
妈妈呀妈妈
你周身已扎满粗细不一的管子
您可知晓您可知晓
不忍看您那苍苍白发
不忍看您略显惨白额头上条条沟壑
您紧锁的双眉没能再掩饰难忍的病痛
绿色的绷带已紧紧束缚住了您的手脚
护士们穿梭般地忙碌不停
医生们坐阵进行抢救指导
妈妈呀妈妈
多少人在为你的安危而奔跑
您是那样的刚强
蹒跚旧社会您曾饱受煎熬
吃糠咽菜您没有皱过眉头
艰难的岁月里您竟学业初小
不屈苦日子所历经的风霜雨雪
不屈黑暗笼罩着中国那可憎世道
妈妈呀妈妈
你深深知晓
跟着共产党才能步入金光大道
您是那样的刚强
为一家老小温饱而四处奔跑
从县印刷厂的一般普通检字工
到县医院后勤单一部门小小领导
几十年如一日您埋头苦干
栉风沐雨您从不自言辛劳
妈妈呀妈妈 您好欣慰
在党50年那灿灿证章让您舒心地笑
您是那样的刚强
多种疾病缠绵并未让你颓绕
照顾军残父亲您无微不至
培养不谙世事子女您循渐诱导
仁厚的性情使您和睦乡里
包容的胸襟使您远离烦恼
妈妈呀妈妈,那群老姐妹
都在急切地盼望你早日康复安好
腰鼓队里想看到你欢快的身影
敬老院里同龄人想听你慕桂英的腔调
旅游专列里想有你爽朗的笑语
家庭团聚想品尝你满桌佳倄的味道
亲人们期盼与您共度90诞辰
满堂子孙想听您讲述天下奇料
又一次悸动,又一次烦躁
又扎上粗大针管 又再调换新药
护士匆匆步厦几乎绷断脆弱的神经
彻夜检测仪的鸣叫几乎让人心智悬倒
妈妈呀妈妈 遥望南天
我们深深地在为你祈祷
一天,两天......在亲人们不断的呼唤中睁开双眼。母亲终于战胜死神的威胁,医生停下了大型呼吸机更换为小型呼吸机,我们倍感欣慰,第一时间把这令人振奋的消息告诉一直惦记的家人和在远方亲人。母亲苏醒后,除了满胳膊还扎满了输液的管子外,似乎神智恢复到了平常没有犯病的时候,头脑条理清楚,语言清晰,身体很虚弱,医生不让给她多说话,我和弟弟总给她讲些她高兴的事情、她感兴趣的事情,母亲不时露出会心的笑容......明确给我交代了两件事,告诫我不可掉以轻心:一是要过问一下孙子,什么时候让她抱重孙子、孙女,不能一直没有个期限,作为长辈要尽到责任;二是要把新城老家的房子翻修一下,说了这么多年你们一直没有做,俺孙子一直响应说要做这件事,这是恁爸的遗愿,不管我有钱没有钱,我答应过支持十万元。我无语,我知道这是母亲的一块心病,病重到这般时候还惦记着这些事情,我连连点点头应允。
母亲精神进入了亢奋期,昼夜不眠,虽然嘴上还带着呼吸罩,但仍不停地说些什么,病魔的折磨使她烦躁不安,也许是因为母亲心血管手术只做了“一半”的缘故,躺在床上体位一低就呼吸困难,可坐的时间稍长一点她就向下躺去,紧接着就造成呼吸不顺畅,于是,我们连忙又把她扶了起来,就这样躺下、起来、再躺下、再起来......一晚上多达50多次。扎满各种管子手医生要求要用布带系在床栏上,避免病人有意无意地拔下输液针头,母亲不满意这样“绳捆索绑”,护士一离开就用眼神示意我们把布带解开,可两手一解放,只要你不盯住母亲的两手,她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你眼瞧不见去拽管子......长时间不睡觉非常损害身体,不仅正常人受不了,况且是一个刚做过手术的老人呢?可我们怎么规劝都无济于事,真不知道母亲不知哪来的精神劲头,就这样,一连五天五夜,我在想:即是一个棒小伙几天几夜不睡觉也要累垮了,直到我们告诉她我们要转院回家啦。她的神情异常高兴。事后我们在寻思:母亲这样“闹腾”这么多天,难道就是想回到故土?想回一辈子生养生息的地方?想回久违的温暖幸福的家吗?
啊,母亲走了,走的是那么遥远......
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在许多人的眼里,也许一辈子也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让人感觉有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迹,可她对家庭却倾注了无微不至的爱,对子女她言传身教,严格要求、用自己勤劳、坚强、善良的品质深深影响着后辈,其实,这已经是功德无量了,因为正是由于她的言传身教,才是子女们及早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一种社会责任,应该令其欣慰的是:无论是子女还是孙辈,都在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各自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贡献,在不同的工作领域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均已成为各行业中的翘楚。
时间一天一天过的真快,按照习俗,该给母亲过“十七”了,可我却一直恍恍惚惚,躺在床上梦里几次梦见母亲,母亲的模样依然和在世时一样,那么阳光,那么慈祥,而今已离我们远去了,留给后辈却是不尽的思念!我们总感觉母亲还没有离开过我们,依然和我们在一起,依然还在嘱托着未竟的事情,依然一直还在我们身边....(2022.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