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千年小城
原载:降州文学创作

古老的汾河,活泼而激情,清秀而灵动。
在河水经过的地方,有一片沉淀着五千年文明、散发着勃勃生机的土地。
考古发现,这片土地上有旧石器遗址5处、新石器遗址68处。证实早在2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今日新绛,北倚吕梁,南眺峨嵋,独特的自然环境加上汾、浍二水穿过,气候温润,地肥土沃,风水宝地浑如天成。 “新绛”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新田(现在新绛县横桥乡一带)史称“新绛”。隋开皇三年,州治迁此,称为绛州。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州改县,重新唤作新绛。
这片神奇的土地就是今天的新绛。
新绛,是从远古走来,镶嵌在三晋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悠悠汾河水舒缓地流动着。历经千年岁月,依然如慈母般地灌溉养育着这片土地。
踏上汾河大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绛县地标性建筑龙兴塔。高耸入云、一柱擎天,仿佛时时刻刻护佑着小城的安宁。
龙兴塔,又名绛塔、唐塔。初建于唐贞观年间,原为八层。清乾隆四十二年重修,增高至十三层。每层都有题额: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戴、七星召应、八方协律、九陌看花、十圆蓉镜、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把塔的层数镶嵌于其中,建塔人匠心独运不可谓不妙。登临宝塔十三层,极目远眺,无限风光,尽收眼底,那种感觉,心旷神怡,奇妙无比。
不过,仅凭此是不足于让龙兴塔名誉天下的。
真正让龙兴塔声名远播的是塔顶冒烟。每次冒烟都引得探秘者纷至沓来,结果至今仍众说纷纭。举世无双的冒烟奇观,在留给人们无限遐想的同时也让龙兴宝塔闻名于天下。
龙兴宝塔坐落于龙兴寺内。龙兴寺建于唐初,原为碧落观,是一座道观。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寓居改名为“龙兴观”,后随着佛教的兴盛又改名为“龙兴寺”。
在龙兴寺核心建筑大雄宝殿的正前方有一座精致的碑亭,碑亭的正中书有:碧落碑亭。碑亭两边的对联写着:
神功名碑银钩铁画
擎天宝塔霞蔚云蒸
似乎与龙兴宝塔扬名的原因有些类似,让碧落碑驰名中外倍受后人推崇的也不是碑文内容,而是碑文的篆刻。碑文字迹笔画细挺,线条圆润,字体狭长,保留了大篆字体的形象特征。通体看字迹如刚从日月、云霜、虫鱼等自然界脱颖而出,含着潮湿的月色、黄土的气息,古朴意趣。

碧落碑是唐代留存于世的篆书书法中精品之作,具有无以伦比的书法艺术价值,是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广川书跋》中曾评价赞誉道:纂字奇古,引笔精绝,不类世纂学。
行走在贡院街的青石板上,远远就看见新绛县标志性建筑--鼓楼,在落日余晖映衬下格外的古朴厚重!
走过明清建筑风格的贡院街,就来到七星坡的脚下。
七星坡,古代通往绛州署衙的必经之路,当地百姓习惯称之为“衙坡”。
说到七星坡,竟与广西桂林的七星岩渊源颇深。很久以前,吕洞宾参加东海群仙聚会,看到人杰地灵,藏龙卧虎的新绛,好生欢喜。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轻挥手中拂尘撒下七颗星辰。七星落在了七星坡上,夜夜散发出晶莹光芒,与天上北斗竞相生辉。当时有个在新绛做生意的南方人,看着星光闪烁的七星,顿生邪念,企图据为己有。便趁夜阑人静,蹑手蹑脚盗走七颗宝星逃之夭夭。吕洞宾聚会归来,看到七星坡光芒不在,掐指一算,发现七星被盗至广西,起身就去追赶。藏身桂林盗贼得知吕祖追来,担心受到惩罚,慌不择路中把七星扔在漓江岸边的岩石上。及至吕祖赶来,看到星光闪烁的七星岩夜夜为渔民指航,索性就把七星留在了桂林。
如今的七星坡,已经寻觅不到星辉闪烁璀璨美景的丝毫痕迹。镶嵌过七星的古旧石条,磨损残破的与周边石条毫无两样,普通到不能再普通。
古往今来,有多少出现在新绛大地的故人往事都在岁月风侵雨蚀中消失贻尽。
正所谓:古人曾走今时路,今人不知古时事。
登上七星坡,回首相望,在七星坡优美的弧线处,坐落着一座古老的戏楼,它就是新绛县著名的三楼之一乐楼。
乐楼,飞檐翘角,舞台之上又置一小舞台。楼面宽五间,上下两层皆可演戏。上层耍皮影,下层唱大戏。戏中如有神仙腾云,则到上层表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全国绝无仅有。
乐楼对面的七星坡,可顺势借坡看戏,宛如天然看戏台。既是道路又能居高临下看戏,巧妙设计彰显古人智慧。
不知这古老的乐楼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过多少欢乐和愉悦。凝望之中,我仿佛听见了蒲州梆子密集的锣鼓声和铿锵激昂、婉转凄美的唱腔,看到了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的盛况,回味无穷。
在电视电影盛行的今天,乐楼已经无奈地退出不属于自己的时代。带着岁月的沧桑,蜷缩在七星坡下。

新绛鼓楼,雄踞在七星坡的顶端,威武雄健,气势十足。
它创建于元至正年间,现为明代遗构。台基高大,两面拱券门洞,洞内地面青石铺砌,溜光滑亮。楼身三层,自下而上,逐层收缩。距今有600多年历史,门洞内的青石上有一双马蹄印,传说是唐代白袍将军薛仁贵所留。
鼓楼,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象征,壮观瞻、示威严、播远听。
在古代,新绛鼓楼和应该天下所有鼓楼一样置放一面巨大的牛皮鼓,在重要时刻用擂鼓传递信息,庆典每一个朝代的更换,庆典每一次战事的胜利。
如今,绛州鼓楼的鼓声早已远去,由此演变而来的是新绛大地上的遍地锣鼓。
绛州鼓乐,被誉为“最杰出的国乐表演”、“黄河第一鼓”,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出访二十多个国家。
也只有新绛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才能孕育出天下闻名的绛州鼓乐;也只有响彻世界的绛州锣鼓声才能与新绛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得益彰。
在乐楼另一边的高崖上,与鼓楼遥望相对的是新绛钟楼。
钟楼,始建于北宋乾德元年(963年)。一个正方形的亭子,顶部为十字歇山顶,剪边琉璃瓦饰,像一枚精美的图章,与黄土地紧密相连。
钟楼的东南西北都有不同的对联,分别是:
登临更觉青春遍
考击刚逢紫气来
声闻未白(东侧)
金声似与清声约
画阁如偕爽籁高
晨随爽气(西侧)
响传远近晨兼夜
迥绝炎蒸夏亦秋
薰风振响(南侧)
陶令窗前惊乍醒
龙云卧处报频仍
韵彻天枢(北侧)
优雅的赞美,一定发自作者的内心。
钟楼的里面名副其实地悬挂着一口万斤大铁钟。钟声清脆洪亮,能翻山越岭传到二十里开外。
在以往的无数个日月里,绵绵不断钟声不知唤醒过多少沉醉于梦乡的新绛人。
大铁钟的珍贵,除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重的大铁钟,最珍贵的是它上面的铭文“金天德年间北关 天庆观所铸”。说明这口大铁钟是新绛人自己铸造的大铁钟,证实新绛铸造业发展史上有过登峰造极的辉煌时代。
夜幕下的绛州三楼默默地伫立着,非常静谧。犹如三个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的老人,回忆着昔日的荣光,见证着今天的辉煌。
新绛从远古走来,文物古迹众多,全国最早的园林隋代花园、绛州大堂、稷益庙、文庙、白台寺、福胜寺,清廉洞、光村古建筑群等等目不暇接;文化底蕴深厚,澄泥砚、绛笔、云雕、木板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当前,新绛正在加快5A级旅游景区建设,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质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我们相信,一个承上启下,古老而又崭新的新绛很快就会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写于2022年国庆
【作者简介】刘红权,山西新绛人。供职金融机构,自幼喜爱文学,现为运城市作协会员,南国文学运城社副社长,《南国红豆诗刊》编委。曾有多篇诗文发表于省、市报刊和平台。
责任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