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病中陪侍和去世处理后事那段时间里,我对关于工作关于生活有了些许新的思索和定义。从决定不去云南开始,便萌发了想写篇纪念母亲的文章。后来又有朋友说,你应该把你不屈服于生活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坎坷经历;把你从地道农村娃成为城里人的辛酸过程;把你离川赴滇、背井离乡、抛妻弃子的无奈心境;把你从一个卖饲料的业务员成为企业高管的华丽蜕变;再把你为了陪伴家人固执放弃原有一切的初衷写出来......
从秦家沟碾子湾走出来整整28年了。是啊,关于打工关于耕田犁地、关于代课关于自学自考、关于云南关于职场生涯,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感慨。希望年轻时候表现出来的不屈、无畏、激情、勇气,能给予如今脆弱、疑惑、忧伤、冷漠的我们以力量和自信。
于是乎先后有了陆续在《渤海风》、《神州文学》、《西部散文选刊》、《精短小说》、《黄河文学》、《散文诗世界》、《青年文学家》、《郑州广电报》、《家庭周报》、《楚天声屏报》、青年作家网、中国作家网等报刊网站发表的散文《悼忆母亲》、随笔《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游记《初见沙溪》、小小说《意外》《误会》《生日》、现代诗《父亲和他的老牛》《寻梦》《异乡的除夕夜》《写给父亲》《尴尬的年龄》《老家的夜》《乡土情》《白月亮》《远行》《老屋前,那株向日葵》等等......
为方便收集和给这些作品置办一个可以安放的家,同时也为给和我一样的文学爱好者以及草根作家们多一个发表作品的阵地,创建微信公众号的念头由此自然而然产生。
想到就干,以一己之力邀约二三喜欢文字的孤勇者,在发表难、上刊难,节奏快、压力大,浮躁物质的时代洪流下,顶着各种不理解和冷嘲热讽以及异样的目光,《草根作家》抢在建党前一天(6月30日)终于横空出世。
公众号主要发布小小说、闪小说、小散文、小诗歌等不超过3000字的精短文体,是基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没那么多时间和耐心看长篇大部头。所以我们可以把有限的碎片化时间整合起来加以利用。这也是创建之初就和很多朋友聊过才做出的决定。
逆势而为的《草根作家》截止今日刚满100天,尽管尚在幼稚脆弱之中,还是咿呀待哺的婴儿,还是颤颤学步的孩童。但我相信,正是因为幼稚才得以显现出她有未来;正是因为脆弱才得以展露出她有希翼。
运营初始期间,恰遇高温困扰、疫情反复,睡眠一直不是很好。加上操作不熟练和长时间空调,感觉整天都是晕晕沉沉。思想混乱,注意力不集中,以致编辑、审稿、版面美化等等多次差错和失误。
对于创建做微信公众号,一来本身就喜欢码字写点东西,二来也是为满足我内心深处某些愿望。因为这件事可以给我满足与愉悦,所以我心甘情愿地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但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好像都存在着两面性,它给我带来愉悦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焦虑与压力。
100天来,组稿、配图、排版、纠错、标点、段落、预览、发布、再修改再排版再发布......
100天来,对外征稿信息,转载写作知识,发布推介广告,关注订户增减,聚焦阅读数量......
100天来,赠送长期供稿者刊物、推荐会员佳作都市头条、郑州广电报、兰河文学杂志等等......
100天来,无论身居山野乡村还是繁华都市,无论舒心旅途还是采风路上;都保证了天天推送......
为了美化版面和保证内容质量,我购买了尼康D3500相机。报名参加了学习摄影和公众号运作以及写作培训班。但压力与焦虑随着时间推移紧跟而来--可怜的阅读量与粉丝量让我急火攻心!在这100天发布的近80篇原创文章里,止于今天最高阅读量为384,粉丝数量也只有208。公众号难做我是有预期的,只是还是太高估了自己的能量。
只有平台存在阵地就在,才有可能为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和平民作者提供一个较低门槛的公益交流平台。我也只是个文学爱好者,不是专业的编辑。所以对平台来稿有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意愿,当然这些都严重受制于本人的文学素养和影响稿件质量水准。也有时候想随带提些修改建议,踌蹴之后都还是作罢。一是实在没时间,二是怕贻笑大方。虽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但更多时候还是觉得不要枪杀他们的写作热情,他们需要被保护!
时光跌跌撞撞,季节来来往往,一个转身埋藏多少过往,一眼回眸读懂多少沧桑。文学需要情怀,文学需要坚守。疫情虽有缓解,但仍然还有企业停工待产,还有诸多人群焦虑银行账单......不管如何,我们都将从容面对。生命易老,文学不死。因为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时光荏苒,所有相逢都是久别重逢。你看,一群文学的孤勇者正蹒跚前行踉跄走来......
